缸内直喷汽油机工作模式转换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缸内直喷汽油机工作模式转换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际能源组织的数据表明可以经济开采的原油只有1.1万亿桶,只够开采30多年,然而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升高,致使气温升高,所以当前世界面临两大挑战:可靠和廉价的能源供应;迅速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 中国过半的石油是汽车消耗的,而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耗的石油越来越多,排出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中国迫切的需要发展高效率、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发动机,其中缸内直喷汽油机(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GDI)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它具有高效率和超低排放的潜力,是当今内燃机的重要技术之一。 缸内直喷汽油机一般有三种工作模式,在中小负荷的时候采用分层燃烧,此时节气门大开,节流损失小,空燃比在24到44之间,热效率高;在部分负荷时,采用均质稀燃,这时节气门部分开启,节流损失较小,空燃比在15到22之间,热效率比较高;在大负荷和全负荷时候,采用均质混合气或功率混合气,此时主要保证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本文主要研究发动机在均质混合气到均质稀混合气的转换。 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分析了缸内直喷汽油机电控系统组成,总结了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特性。 2.设计了以MC9S12XDP512单片机为控制芯片的发动机控制硬件系统,具体设计了温度采集电路、压力采集电路、转速采集电路、凸轮轴采集电路和位置信号采集电路;还设计了各个执行器的驱动电路。 3.专门设计了喷油器升压驱动电路,实现喷油器的PEAK-HOLD电流驱动。 4.移植了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到MC9S12XDP512单片机上,控制软件实现分层设计;喷油计算、点火计算、模拟量采集、电子节气门控制、高压油泵电磁阀控制和工况管理等采用任务管理,方便控制功能的增减。 5搭建试验台架,研究转速2500转/分,平均有效压力(BMEP)为0.15Mpa(42.9N.m)时,从理论均质混合气向均质稀混合气(λ=1.4)转换。先通过调整喷油量和节气门开度,实现转速2500转/分,转矩40N.m,λ=1.4的稀燃,然后调整喷油提前角找到最佳喷油提前角为350°(CA),在该喷油提前角下调整点火提前角,找到最佳点火提前角为13°(CA)。最终在喷油脉宽为8.3ms,节气门开度为11°,喷油提前角350°(CA)和点火提前角13°(CA)时得到转速2500转/分,转矩42.5N.m,λ=1.4的稀燃。同样的试验方法得到转速2500转/分,转矩42.5N.m左右,λ=1.0到λ=1.3的喷油脉宽,节气门开度,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在得到以上参数以后采用两种方法来研究工作模式转换,一种是固定喷油提前角和点火提前角,通过调节喷油脉宽和节气门开度来实现工作模式转换,试验结果表明这个方法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模式转换;另一种方法是采用λ=1.0到λ=1.4的最佳点火提前角和最佳喷油提前角(简称最优参数),然后调节喷油脉宽和节气门开度来完成工作模式转换。本文采用了多种调节节气门开度和喷油脉宽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先降低喷油脉宽,再增加节气门开度,第二种方式是先增加节气门开度,再降低喷油脉宽,第三种方式是先降低喷油脉宽再增加节气门开度,最后再降低喷油脉宽,第四种方式是先降低喷油脉宽,再同时降低喷油脉宽和增加节气门开度,最后一种方式是同时降低喷油脉宽和增加节气门开度。最终在最优参数线性插值后,同时降低喷油脉宽和增加节气门开度,能够完成工作模式转换。
【关键词】:汽油机 缸内直喷 电控系统 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 工作模式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41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一章 绪论17-29
- 1.1. 引言17-19
- 1.2. GDI简介19-27
- 1.2.1. GDI发动机的优缺点19-20
- 1.2.2. 分层燃烧概念20-24
- 1.2.3. 工作模式24-26
- 1.2.4. 工作模式转换26-27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7-29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29-59
- 2.1. GDI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29-31
- 2.2.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31-34
- 2.2.1. 控制系统硬件的功能31-32
- 2.2.2. 控制系统硬件的方案设计32
- 2.2.3. 控制系统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32-34
- 2.3. 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34-54
- 2.3.1. 单片机介绍及外围电路设计34-38
- 2.3.2. 喷油器驱动设计以及试验验证38-48
- 2.3.3. 电子节气门驱动设计和闭环控制48-54
- 2.3.4. 电源设计54
- 2.4. PCB设计54-56
- 2.4.1. PCB的布局54-55
- 2.4.2. PCB的布线55-56
- 2.5. 控制系统硬件的组装56
- 2.6. 本章小结56-59
- 第三章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控制软件设计59-83
- 3.1. μC/OS-Ⅱ介绍59-61
- 3.2. 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61-62
- 3.3. 软件总体设计62-68
- 3.3.1. 发动机控制软件的结构62-63
- 3.3.2. 控制软件任务的划分63-65
- 3.3.3. 控制软件源文件和头文件的结构65-66
- 3.3.4. 单片机资源分配66-68
- 3.3.5. 软件的运行流程68
- 3.4. 控制软件的具体设计68-82
- 3.4.1. 转速中断处理函数68-70
- 3.4.2. 查表函数设计70-73
- 3.4.3. 工况管理任务设计73-75
- 3.4.4. 喷油控制相关函数设计75-78
- 3.4.5. 点火控制相关函数设计78-80
- 3.4.6. 高压油泵电磁阀控制相关函数80
- 3.4.7. 模拟量采集相关函数80-81
- 3.4.8. 通信函数设计81-82
- 3.5. 本章小结82-83
- 第四章 工作模式转换试验研究83-107
- 4.1. 试验台架的搭建83-85
- 4.2. 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对稀燃的影响85-88
- 4.2.1. 稀燃的实现(λ=1.4)85
- 4.2.2. 点火提前角对稀燃的影响85-86
- 4.2.3. 喷油提前角对稀燃的影响86-87
- 4.2.4. 确定稀燃最佳喷油提前角和点火提前角87-88
- 4.3. λ=1.0到λ=1.3的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88-95
- 4.3.1. λ=1.3的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88-90
- 4.3.2. λ=1.2的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90-92
- 4.3.3. λ=1.1的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92-93
- 4.3.4. λ=1.0的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93-95
- 4.4. λ=1.4到λ=1.0参数汇总95
- 4.5. 工作模式转换研究95-102
- 4.5.1. 固定喷油提前角和点火提前角的工作模式转换96-98
- 4.5.2. 最佳喷油提前角和最佳点火提前角的工作模式转换98-102
- 4.5.3. 小结102
- 4.6. 排放性102-104
- 4.6.1. λ=1.0到λ=1.4的排放102-104
- 4.6.2. 工作模式转换的排放104
- 4.7. 本章小结104-107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107-109
- 5.1. 全文总结107
- 5.2. 工作展望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3
- 附录Ⅰ113-114
- 附录Ⅱ114-119
- 致谢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龙;捷达油耗高[J];汽车维修技师;2004年12期
2 文华;双龙主席无急加速[J];汽车维修技师;2002年03期
3 李英;何宝文;刘学明;;Motronic3.8.2发动机微机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8年04期
4 杜灿谊;赖新方;陈建亮;;发动机喷油脉宽的多输入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1年04期
5 张建伟;宝马冷、热车不好启动[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5年03期
6 邸立明;韩宗奇;夏怀成;杨春婧;;电控喷油器流量特性的仿真研究[J];汽车工程;2009年05期
7 胡春明,王海铭,戴海涛;摩托车汽油机电喷系统怠速工况的优化匹配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2年03期
8 王玉东;韩国主席牌轿车急加速困难[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5年01期
9 范本正;张云龙;;MC9S12DP256单片机在转子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6年01期
10 李庆灵;周立平;;ECU部分功能失效的巧妙排除方法[J];汽车维修;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惠民;;喷油脉宽和燃油修正指数在油控故障诊断中的运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苏玉刚;邓斌;吴书平;李玉刚;;基于DSP的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ECU的设计[A];2005川渝地区自动化与电控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海波;陈绪平;;电控天然气发动机工况仿真模拟研究[A];2005年“南骏杯”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栗工;李理光;邱冬平;刘志敏;;冷起动首循环瞬态HC排放与进气道燃料输运特性关系的试验研究[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盛桂珍;张素莉;赵福明;赵洁红;;基于单片机的配气相位系统模糊控制软件的设计[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渝光;施海;游四海;廖仕利;;基于车载网络的多模态信息采集[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田国弘;王志;葛强强;王建昕;帅石金;;缸内直喷汽油机SI-HCCI-SI燃烧模式切换的研究[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陆林生;冯伟;刘宁;;基于PIC16F873的汽车导航控制系统的设计[A];第十七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世义;李光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汽车起步过程离合器模糊控制策略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10 吴琼;彭忆强;;基于模型的汽车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耀;未来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方向[N];机电商报;2006年
2 湖北 刘道春;电喷汽车的故障分析及排除(一)[N];电子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晓惑;都是氧传感器惹的祸[N];当代汽车报;2005年
4 茆先军 张福勤;从细微处判断车辆故障隐患[N];江苏经济报;2011年
5 江新;自动变速器汽车的驾驶[N];华夏时报;2004年
6 李玉玲;自动档轿车的选购分析[N];华夏时报;2001年
7 王崇和;ECU——开启电控发动机的钥匙[N];中国汽车报;2000年
8 重庆 游仕俊;用P87LPC767单片机制作电喷摩托车ECU[N];电子报;2004年
9 ;上汽“十一五”计划降耗35%[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何言;汽车企业如何打造“绿色GDP”?[N];国际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德荣;小排量汽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及其优化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蔡晓林;FAI二冲程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钟祥麟;基于油膜模型的多点喷射汽油机瞬态工况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严运兵;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态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姚宝峰;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特性及动力学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宾洋;车辆走停巡航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7 高锋;汽车纵向运动多模型分层切换控制[D];清华大学;2006年
8 田国弘;缸内直喷汽油机HCCI燃烧瞬态过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9 李捷辉;车用发动机瞬态空燃比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10 陈林林;二冲程煤油发动机性能数值模拟与喷油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兴闻;缸内直喷汽油机工作模式转换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宋福祥;高压缩比甲醇发动机工作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朱海涌;小型汽油机燃油喷射系统试验仿真平台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李明伟;摩托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开发及其油膜补偿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陈瑜;基于单片机的单缸汽油机控制与实时监控[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胡新强;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CU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马翠英;摩托车用电喷汽油机燃油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卓;FAI电喷摩托车ECU的研发及怠速控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侯占杰;基于均匀设计的汽油机电控系统标定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刘国兵;汽车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缸内直喷汽油机工作模式转换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414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