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19 07:28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新能源产业 集聚度 区位熵法 CES测度法 空间面板模型
【摘要】:能源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近些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新能源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其较高的科研技术要求和推广成本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而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形成规模效应,促进资源优化利用。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客观了解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现状,深入研究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准确判断新能源产业面临的困境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形成,推动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分析现有研究以及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分别利用区位熵法和CES测度法测度2000-2014年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并通过不同时期集聚系数空间分布图分析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动趋势。最后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新能源产业集聚度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以及山西、黑龙江等中部地区。其中,浙江和广东等集聚度较高的省份集聚系数增长较慢,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较难;辽宁和安徽省的集聚系数增长较快,正加速形成产业集聚。②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且随着时间变动,产业集聚的Moran's I值不断上升,空间效应逐渐增强。新能源产业集聚主要有两种模式: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省份趋于临近其他集聚度较高的省份;产业集聚度较低的省份趋于临近其他集聚度较低的省份。③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方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运输线路长度的增加会促进本省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发展,但其溢出效应为负,即邻近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运输线路长度的增加不利于本省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发展;本省和邻近省份RD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均可以促进本省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发展;本省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发展影响为负,但邻近省份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新能源产业集聚的发展影响为正。文中的主要创新之处有:第一,研究层面定位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可以对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新能源产业集聚状况。第二,综合运用区位熵法和CES测度法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有效保证了测度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第三,加入空间区位因素,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避免了因忽略地区差异而引起的回归误差。但是,由于数据可获取性、人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测度的方法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较差。本文目前所采用的测度方法相对而言较为基础,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其他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新能源产业集聚度进行测度。此外,空间面板模型中的指标选取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可以加入政策因素、产业因素、融资因素等指标,建立更加综合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模型。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集聚度 区位熵法 CES测度法 空间面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
- 1.2 文章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9-10
- 1.3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10-12
-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10-11
-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11-12
- 2 新能源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2.1 新能源产业集聚内涵研究综述12-13
- 2.2 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综述13-14
- 2.3 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4-16
- 3 理论准备与模型变量选取16-22
- 3.1 理论准备16-19
- 3.1.1 区位熵法16
- 3.1.2 CES测度法16-17
- 3.1.3 空间计量模型17-19
- 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9-22
- 3.2.1 变量选取19-21
-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21-22
- 4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测度分析22-29
- 4.1 区位熵法测度新能源产业集聚22-25
- 4.1.1 区位熵法计算结果分析22-24
- 4.1.2 区位熵系数空间差异分析24-25
- 4.2 CES法测度新能源产业集聚25-29
- 4.2.1 CES法计算结果分析25-27
- 4.2.2 产业集聚效应h值空间差异分析27-29
- 5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影响因素分析29-39
- 5.1 空间相关性检验29-31
- 5.1.1 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29-30
- 5.1.2 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30-31
- 5.2 空间面板模型选择31-33
- 5.2.1 Lagrange乘数检验31-32
- 5.2.2 Wald检验和LR检验32-33
- 5.3 空间面板杜宾模型33-39
- 5.3.1 普通面板回归模型33-34
- 5.3.2 带随机效应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34-35
- 5.3.3 带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35-39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39-42
- 6.1 主要结论39-40
- 6.1.1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及其增长率的主要结论39
- 6.1.2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空间分布的主要结论39
- 6.1.3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空间相关性的主要结论39-40
- 6.1.4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40
- 6.2 政策建议40-42
- 参考文献42-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46-47
- 后记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博;龙如银;;时空耦合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演变模式研究[J];软科学;2015年12期
2 张晓盈;胡恩生;;江西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5年05期
3 郭立伟;沈满洪;;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5期
4 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年12期
5 刘媛媛;孙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1期
6 郭立伟;沈满洪;;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J];生态经济;2014年04期
7 陈升;李兆洋;;共享性资源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2期
8 代学钢;;基于GEM模型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煤炭技术;2013年12期
9 张朝;李士忠;;基于CES测度法的保定新能源产业聚集效应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22期
10 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9期
,本文编号:561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56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