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微电网中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9:23

  本文关键词:微电网中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电网 混合储能系统 模糊控制 电动汽车 容量优化


【摘要】:微电网作为一个小型发配电系统,能够将一定区域的分布式电源汇集起来,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储能技术作为微电网中一个关键技术,在平抑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实现电力调峰、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合储能系统综合了不同储能技术的优势,具有更好的系统特性,是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组成的混合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本文从容量配置和控制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风电、光伏、微型燃气轮机和混合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混合储能系统在独立型风光微电网中的应用,采用遗传算法对其容量配置进行了优化求解。分析了微电网的不同运行方式,分别考虑并网时功率交换的实时电价和孤岛运行时的负荷缺电量,建立起并网经济性评价指标和孤岛负荷缺电指标。针对可再生能源输出功率波动和网内供需功率的不平衡,提出了平抑功率波动和适应微电网不同运行模式的小波包-模糊控制策略,根据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的特性分别承担不同的平抑任务。通过MATLAB从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方式对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使微电网在并网运行时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同时提高了孤岛运行的可靠性。电动汽车通过充放电设施接入微电网,不仅能够就地消纳可再生能源,也能够作为可调度的储能单元参与微电网运行。本文在建立电动汽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微电网运行经济性和储能设备购置成本为优化目标,在并网型微电网和离网型微电网这两个不同场合下,研究电动汽车参与电网调度前后对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的影响。在MATLAB中使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参与微电网的运行调度,能够降低储能设备的容量需求,提高微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关键词】:微电网 混合储能系统 模糊控制 电动汽车 容量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727;TK0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微电网的研究发展现状10-11
  • 1.2.2 储能技术研究发展现状11-13
  • 1.2.3 混合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13-14
  • 1.3 本文主要工作14-16
  • 第2章 混合储能系统模型及其容量配置16-27
  • 2.1 分布式发电技术16-20
  • 2.1.1 风力发电技术16-17
  • 2.1.2 光伏发电技术17-19
  • 2.1.3 微型燃气轮机19-20
  • 2.2 混合储能系统及其等效模型20-23
  • 2.2.1 蓄电池20-21
  • 2.2.2 超级电容器21-22
  • 2.2.3 混合储能系统充放电模型22-23
  • 2.3 风光微电网中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23-26
  • 2.3.1 容量优化函数23-24
  • 2.3.2 算法选择24-25
  • 2.3.3 仿真计算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混合储能系统的小波包-模糊控制27-37
  • 3.1 微电网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27-28
  • 3.2 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混合储能评价指标28-29
  • 3.2.1 并网运行下的评价指标28-29
  • 3.2.2 孤岛运行下的评价指标29
  • 3.3 混合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策略29-32
  • 3.3.1 小波包分解的应用30-31
  • 3.3.2 并网/孤岛下的自适应模糊控制31-32
  • 3.4 算例分析32-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的混合储能系统容量优化37-47
  • 4.1 电动汽车的应用与数学模型37-40
  • 4.1.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37-38
  • 4.1.2 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介绍38-39
  • 4.1.3 电动汽车数学模型39-40
  • 4.2 微电网优化模型40-42
  • 4.2.1 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40-41
  • 4.2.2 约束条件41-42
  • 4.2.3 改进的遗传算法42
  • 4.3 算例分析42-46
  • 4.3.1 并网运行下的容量优化43-45
  • 4.3.2 离网运行下的容量优化45-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7-49
  • 5.1 结论47-48
  • 5.2 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漳华;艾芊;;微电网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08年16期

2 麻敏;韩继明;麻秀慧;陈衍妍;;浅谈微电网[J];科技资讯;2009年15期

3 楼书氢;李青锋;许化强;刘鲁丹;;国外微电网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华中电力;2009年03期

4 杨为;丁明;毕锐;高研;丁银;;微电网实验平台的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袁清芳;周作春;陈艳霞;李香龙;陈国锋;;微电网发展应对策略[J];农村电气化;2010年10期

6 安智敏;罗时光;;微电网的概念及发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21期

7 王t,

本文编号:613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13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