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滴和喷雾碰壁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液滴和喷雾碰壁的实验研究
【摘要】:对于缸内直喷内燃机,由于液滴蒸发时间有限,液体燃料易撞击在气缸壁或活塞壁上,在其表面留下沉积油膜,因此喷雾碰壁过程对混合气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从燃料喷射到着火所留给附壁燃料的蒸发时间极其短。在附壁燃料附近形成一个富燃料区,此区域为碳烟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深入理解喷雾碰壁过程对于降低内燃机排放、提高经济性至关重要。首先,本文搭建了单液滴碰壁蒸发实验台,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液滴碰壁及蒸发现象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在低壁温条件下,随壁面温度升高,碰壁液滴的蒸发时间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液滴的温升速率显著加快。在相同壁面温度、不同We数情况下,液滴蒸发时间差别很小。液滴在大粗糙度壁面上的蒸发时间略小于小粗糙度的壁面。但是液滴蒸发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通过对比水和乙醇的蒸发历程发现,乙醇液滴的蒸发速率明显大于水。在中等壁温条件下,随壁面温度升高液滴与壁面的传热加强,碰壁后初始阶段生成气泡以及气泡发展破裂的速度迅速增加,而中小气泡的形成减弱。在高壁温条件下,随壁温的升高,生成气膜的速度不断加快,气膜对液滴的向上托起作用逐渐增大,生成球形液滴稳定性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快速蒸发生成的气体在水平方向的推动作用,球形液滴在水平面上始终具有较强的运动趋势。其次,进行了喷雾碰撞壁面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喷油器与壁面的碰撞距离,附壁油膜明显减少,燃油雾化程度增强;加大壁面的倾斜角度,燃油碰壁后,卷吸高度有所增加,且碰壁长度显著增加,有助于附壁油膜的蒸发;升高壁面温度,直接促进了碰壁油膜的蒸发,对减少附壁油膜量效果明显。
【关键词】:液滴 高压共轨喷雾 燃油碰壁 蒸发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绪论11-23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1.2 液滴碰壁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数值模拟研究12
- 1.2.2 实验研究12-15
- 1.3 喷雾碰壁及油膜蒸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22
- 1.3.1 数值模拟研究15-17
- 1.3.2 实验研究17-22
- 1.4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22
- 1.5 本文研究内容22-23
- 2 喷雾碰壁实验台架介绍23-34
- 2.1 高压共轨喷油及轨压控制系统24-29
- 2.1.1 电控高压共轨喷射技术的优势24-25
- 2.1.2 实验用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介绍25-27
- 2.1.3 共轨压力控制系统27-29
- 2.2 控制系统的实验装置介绍29-31
- 2.2.1 控制器的选择29-30
- 2.2.2 cRIO-9068控制器及C系列模块30-31
- 2.3 喷油器的选择及喷油控制系统31-32
- 2.3.1 喷油参数控制原理31-32
- 2.3.2 直喷参数控制程序32
- 2.4 加热系统的介绍及温度、压力控制系统32-33
- 2.4.1 加热系统的装置介绍32
- 2.4.2 温度控制系统32-33
- 2.4.3 温度和轨压采集系统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3 液滴蒸发实验34-54
- 3.1 液滴发生装置和实验台的介绍34-35
- 3.2 低壁温条件35-41
- 3.2.1 温度影响35-38
- 3.2.2 We的影响38-39
- 3.2.3 壁面粗糙度影响39-40
- 3.2.4 液滴性质影响40-41
- 3.3 中等壁温条件41-46
- 3.3.1 温度影响41-44
- 3.3.2 壁面性质影响44-46
- 3.4 高壁温条件46-49
- 3.5 燃油液滴的碰壁现象实验49-52
- 3.6 本章小结52-54
- 4 喷雾碰壁实验结果与分析54-66
- 4.1 燃油撞击加热板实验54-56
- 4.2 改变壁面温度对喷雾形态的影响56-59
- 4.3 改变碰壁距离对喷雾形态的影响59-61
- 4.4 改变喷油角度对喷雾形态的影响61-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4-75
- 致谢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规;彭晓峰;王晓东;;核化沸腾液滴的铺展实验观察[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2 林志勇;彭晓峰;;振荡液滴内部流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3 邢淑敏;廖强;朱恂;王宏;;倾斜均质表面上非等径液滴的聚合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4 殷金英;刘林华;;深空环境下液滴辐射相变过程分析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5 胡媛;单彦广;;溶液液滴在热等离子体射流中的运动和蒸发[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6 刘红;解茂昭;贾明;刘宏升;王淑春;;单液滴碰撞不同尺寸等温壁面过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梁坤峰;高春艳;王林;;液-液直接接触式制取流体冰的液滴形成特性[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8 王四芳;兰忠;彭本利;白涛;马学虎;;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弹跳现象分析[J];化工学报;2012年S1期
9 马超;薄涵亮;;一种新型的液滴分布测量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S2期
10 张谨奕;薄涵亮;孙玉良;王大中;;三维空间液滴运动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周源;蒸汽爆炸中熔融金属液滴热碎化机理及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璜;多液滴运动和碰撞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志超;基于SPH-DEM耦合方法的液滴冲击散粒体运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霍元平;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6 范增华;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兵兵;电场下液滴界面输运与传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严启凡;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张博;液滴润湿行为与表面微纳结构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方;微流控系统的高通量液滴检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李艳斌;工业厂房中敞口槽散发纯水液滴的蒸发和运动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慧;液滴在随机粗糙表面的铺展动力学仿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苏凤婷;基于单探针和液滴辅助的微构件转移方法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雷庆;液滴与疏水和超疏水固体表面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伍福璋;微米级别因素对动态接触角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李德伟;液滴碰壁铺展与振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志江;基于液滴喷射技术的塑料增材制造系统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1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3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