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柴油机缸内碳烟粒径与数密度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0:18

  本文关键词:柴油机缸内碳烟粒径与数密度分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燃烧 碳烟质量浓度 碳烟粒径 碳烟数密度 喷油系统 含氧混合燃料


【摘要】:近年来,雾霾天气在中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且危害到人体的身心健康,而造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物质是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燃烧源,燃烧源排放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机动车尾气,而机动车尾气中颗粒物大多又是由柴油机产生的。可以说,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来源之一。柴油机颗粒物排放一直是内燃机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各国也先后设立了针对柴油机颗粒物质量的排放法规。另外,由于小粒径颗粒对人体危害更大,而小粒径颗粒占柴油机排放微粒数量的90%以上,在欧五排放法规中,最先提出了对颗粒物排放数量进行限制的要求。本文建立了柴油机燃烧室的几何模型并进行了网格划分,设定了柴油机计算模型的初始条件(包括了喷油量、缸内的湍流动能以及湍流长度尺度)和边界条件,选取了合适的数学模型:K-epsilon湍流模型、KH-RT液滴破碎模型、Coherent Flame燃烧模型、Kinetic model碳烟排放模型,由此建立了柴油机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采集标定工况下柴油机的缸内压力、排放烟度和燃油消耗率等参数,对所建计算模型进行了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喷油系统参数(喷孔直径、喷孔夹角和喷油提前角)和含氧混合燃料(B10、B20和B50)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和碳烟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其中重点研究了对柴油机碳烟质量浓度、碳烟粒径和碳烟数密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原机碳烟质量浓度随着曲轴转角的增加而急速增加,之后又有所下降。碳烟粒径和碳烟数密度整体变化趋势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分布范围由窄变宽,再变窄,最后趋于稳定。随喷孔直径减小,碳烟生成量在燃烧前期不断增加,而在燃烧后期不断减少。碳烟粒径和碳烟数密度在燃烧开始至上止点的燃烧初始阶段均不断增大,而在燃烧中后期,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燃烧后期,碳烟粒径与碳烟数密度之间有此消彼长的相互联系。随喷孔夹角减小,碳烟平均质量浓度逐渐增大,而碳烟粒径并没有固定的变化趋势,但碳烟数密度随喷孔夹角减小逐渐增高。随喷油提前角增大,碳烟生成量在燃烧前期稍微增多,而在燃烧后期逐渐减少。喷油提前角的变化对最终生成的碳烟平均粒径和平均数密度均没有太大影响。相对于B0,三种混合燃料中,B20最终的碳烟平均质量浓度下降最多,而B50下降幅度低于B10。柴油的碳烟平均粒径和平均数密度随曲轴转角均呈双峰形态,而混合燃料均呈单峰形态。总的来看,在燃烧前期和后期,混合燃料的碳烟平均粒径一直小于柴油。混合燃料的碳烟平均数密度在燃烧初始期和燃烧后期均高于柴油,而在中期会比柴油低。含氧混合燃料的碳烟粒径和碳烟数密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柴油机 燃烧 碳烟质量浓度 碳烟粒径 碳烟数密度 喷油系统 含氧混合燃料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4
  • 1.1.1 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主要来源11-12
  • 1.1.2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2-13
  • 1.1.3 可吸入颗粒物的类别与性质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4-19
  • 1.2.1 国外研究状况14-17
  • 1.2.2 国内研究状况17-19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案19-21
  • 1.3.1 主要研究内容20
  • 1.3.2 研究方案20-21
  • 第二章 柴油机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21-28
  • 2.1 FIRE软件介绍21
  • 2.2 物理模型建立与计算方法21-23
  • 2.3 初始条件计算以及边界条件设置23-24
  • 2.3.1 模拟计算喷油量23
  • 2.3.2 缸内湍流动能以及湍流长度尺度23-24
  • 2.3.3 缸内初始状态与边界条件24
  • 2.3.4 计算时间步长的选取24
  • 2.4 数值模型的选取24
  • 2.5 发动机试验与计算模型验证24-26
  • 2.5.1 发动机台架试验24-25
  • 2.5.2 模型验证25-26
  • 2.6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原机燃烧过程与碳烟生成特性分析28-40
  • 3.1 原机燃烧过程28-33
  • 3.1.1 缸内平均压力和平均温度28-29
  • 3.1.2 瞬时放热率29-30
  • 3.1.3 速度场30
  • 3.1.4 当量比和温度场30-32
  • 3.1.5 氧浓度和OH浓度32-33
  • 3.2 缸内碳烟质量浓度33-35
  • 3.3 缸内碳烟粒径与数密度35-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喷油系统参数对碳烟生成特性影响分析40-64
  • 4.1 喷孔直径的影响40-48
  • 4.1.1 缸内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的影响分析40-41
  • 4.1.2 碳烟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41-44
  • 4.1.3 碳烟粒径与数密度的影响分析44-48
  • 4.2 喷孔夹角的影响48-56
  • 4.2.1 缸内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的影响分析48-49
  • 4.2.2 碳烟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49-51
  • 4.2.3 碳烟粒径与数密度的影响分析51-56
  • 4.3 喷油提前角的影响56-63
  • 4.3.1 缸内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的影响分析56
  • 4.3.2 碳烟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56-59
  • 4.3.3 碳烟粒径与数密度的影响分析59-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含氧混合燃料对碳烟生成特性影响分析64-75
  • 5.1 缸内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影响分析64-65
  • 5.2 碳烟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65-67
  • 5.3 碳烟粒径与数密度的影响分析67-73
  • 5.4 本章小结73-7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6.1 主要工作75
  • 6.2 主要结论75-76
  • 6.3 研究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武;龚金科;谭理刚;高为国;倪小丹;钟志华;;直喷柴油机碳烟生成和氧化历程的数值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1期

2 马其华;宋建桐;;燃用小比例乙醇柴油对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年06期

3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基于平均反应率的现象学碳烟氧化模型研究及应用[J];内燃机学报;2008年02期

4 鞠洪玲;成晓北;汪方阳;王志;;采用改进碳烟模型的柴油机碳烟颗粒物生成及尺寸分布[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1期

5 刘近平;魏明锐;肖合林;;基于矩方法的碳烟颗粒动力学演化过程[J];内燃机学报;2014年02期

6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过程参数对碳烟生成影响的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4年03期

7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基于碳烟表面活性的多步碳烟生成机理研究柴油机碳烟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14年14期

8 舒新前,刘天绩,徐精求,郑宏锋,毕冬冬,李分霞,Brilhak J F,Gilot P;柴油机碳烟低温燃烧(氧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4年01期

9 蒋卫东,沈颖刚,申立中,颜文胜;代用燃料发动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山东内燃机;2005年04期

10 姚春德;王洪夫;宋金瓯;;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碳烟排放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发动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昭良;李倩;王晓;张业新;辛颖;;负载钾的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普适中间物种和机理[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4 覃建果;魏小林;郭啸峰;李腾;;甲烷/空气高压燃烧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辛颖;杨曦;蒋品;张昭良;;量子点级铈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剂去除碳烟颗粒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敏;王仲鹏;李倩;王立国;张昭良;;镧锡烧绿石纳米球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烟颗粒燃烧[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7 张昭良;于鹏飞;张业新;牟宗刚;倪献智;鲍猛;;碳烟颗粒在NOx存储-还原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行为[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桂臻;何洪;訾学红;邱文革;戴洪兴;邓积光;;碳烟催化燃烧用三维有序大孔Pd-修饰三元铈锆固溶体[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桂臻;赵震;刘坚;段爱军;姜桂元;徐俊峰;;大孔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碳烟燃烧的催化性能[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昭良;韩栋;辛颖;王仲鹏;;铈铁复合氧化物四效催化剂在碳烟燃烧中的协同效应[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亮;用激光诱导炽光法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特性[D];清华大学;2014年

2 鞠洪玲;柴油机碳烟颗粒生成规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烟摩擦学特性及摩擦诱导其结构转变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陈亮;柴油燃料燃烧碳烟颗粒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的试验和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熊刚;煤和生物质燃烧碳烟生成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王宇;电场作用下火焰中碳烟颗粒的分布与聚积规律[D];清华大学;2009年

7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斌;镍系钙钛矿同时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烟颗粒的催化性能[D];天津大学;2010年

9 隋丽娜;柴油机尾气碳烟氧化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10 毕小杰;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_g;乙烯层流预混火焰中碳烟颗粒长大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斌;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形态、结构与组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琼琼;负载Co_3O_4-CeO_2的SBA-15整体柱用于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碳烟颗粒物[D];湘潭大学;2015年

4 路良泽;负载钴酸镧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碳烟燃烧的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晓敏;稀土烧绿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去除碳烟颗粒物(PM)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6 任佳乐;纳米阵列基氧化物催化剂对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陈慧;复合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和NO_x存储还原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王舒捷;Ce基复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烟-NOx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曹东晓;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赵世峰;直喷汽油机冷启动工况壁面油膜特性及其对碳烟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42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42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