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 碳烟捕集 主动再生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摘要】: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是目前降低柴油机颗粒物(PM)排放最有效的后处理装置,但PM在DPF内累积到一定量后需要进行再生,通过在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上游排气管喷射柴油,利用柴油氧化释放的热量将DPF中PM氧化的主动再生技术,已经成为柴油机满足未来严格排放法规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借助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针对DPF碳烟捕集及压降特性、排气管柴油喷雾特性、DOC内柴油氧化特性、DPF主动再生温度特性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DPF的压降特性,并建立了DPF碳烟捕集模型。研究表明,空载DPF的压降随着排气温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当排气温度过高时,压降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在深层捕集阶段,DPF压降上升较快,在表面捕集阶段,DPF压降上升较慢;在碳烟捕集过程中,DPF碳烟分布呈现两端多中间少,中心多边缘少的规律,随着碳载量的增加,碳烟分布不均匀性降低。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了DOC内柴油氧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管路喷油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DOC出口处排气温度;空速、柴油喷射策略、DOC入口温度等参数,对DOC内的柴油氧化特性以及温度特性影响明显;DPF主动再生对DOC的氧化性能要求较高。利用高速摄影和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PDPA)的试验手段,分析了排气管柴油喷雾特性,并建立了相应的喷雾模型。研究表明,柴油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锥角随着喷射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喷射速率会影响喷雾边缘形态;喷射速率对喷嘴出口处粒径分布有较大影响;沿喷雾轴线方向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SMD)随大粒径液滴数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解析了柴油喷雾氧化过程、DPF内碳烟氧化过程以及温度特性。模拟结果显示,柴油喷雾特性决定排气管路和DOC入口处的碳氢(HC)分布;DOC出口处温度分布与DOC入口处HC分布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碰壁及重力作用使HC向管路底部集中;管路底部柴油过浓使DOC出口截面底部对应区域温度较低;DPF主动再生时,高温区域分布在DPF底部和后端;空速和氧气浓度需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空速过高或者氧气浓度过低会导致DPF再生不完全,空速过低或氧气浓度过高则会导致DPF温度过高。
【关键词】: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 碳烟捕集 主动再生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21.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1
- 第1章 引言11-25
- 1.1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11
- 1.2 柴油机排放法规不断加严11-13
- 1.3 柴油机后处理技术概述13-15
- 1.3.1 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局限性13
- 1.3.2 柴油机后处理技术路线13-15
- 1.4 DPF技术综述15-17
- 1.4.1 DPF过滤特性15-16
- 1.4.2 DPF再生特性16-17
- 1.5 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研究现状17-23
- 1.5.1 试验研究18-20
- 1.5.2 数值模拟研究20-23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23-25
- 第2章 碳烟捕集特性的试验和模拟研究25-38
- 2.1 碳烟捕集过程建模25-29
- 2.1.1 孔道内部流动模型25-27
- 2.1.2 碳烟分布模型27
- 2.1.3 DPF压降模型27-29
- 2.2 DPF碳烟捕集特性模拟研究29-32
- 2.3 DPF压降特性研究32-36
- 2.3.1 DPF压降特性试验研究33-35
- 2.3.2 DPF压降特性数值模拟研究35-36
- 2.4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DPF主动再生系统的试验研究38-54
- 3.1 试验装置及方法38-42
- 3.1.1 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38-40
- 3.1.2 柴油喷射系统标定40-42
- 3.2 DOC出口温升特性42-47
- 3.2.1 柴油喷射策略的影响42-44
- 3.2.2 DOC空速的影响44-46
- 3.2.3 DOC入口温度的影响46-47
- 3.3 DOC内温度分布特性研究47-52
- 3.3.1 柴油喷射速率的影响48-49
- 3.3.2 DOC空速的影响49-50
- 3.3.3 DOC入口温度的影响50-52
- 3.4 本章小结52-54
- 第4章 DPF主动再生系统的模拟研究54-77
- 4.1 主动再生柴油喷雾氧化建模54-64
- 4.1.1 喷雾可视化试验及结果54-61
- 4.1.2 喷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61-63
- 4.1.3 柴油氧化模型的建立63-64
- 4.2 柴油喷雾氧化的数值模拟研究64-68
- 4.2.1 HC分布特性及温度分布特性65-67
- 4.2.2 排气管长度对柴油喷雾氧化的影响67-68
- 4.3 碳烟氧化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68-75
- 4.3.1 碳烟氧化模型69-70
- 4.3.2 空速对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70-73
- 4.3.3 O_2浓度对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73-75
- 4.4 本章小结75-77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77-80
- 5.1 研究结论77-78
- 5.2 展望78-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6
- 附录A86-92
- 1 排气管路流动模型86-88
- 2 柴油喷雾模型88-92
- 2.1 基本控制方程88
- 2.2 Dukowicz蒸发模型88-89
- 2.3 KH-RT破碎模型89-90
- 2.4 Enable湍流扩散模型90-91
- 2.5 Kuhnke/Wruck碰壁模型91-92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武;龚金科;谭理刚;高为国;倪小丹;钟志华;;直喷柴油机碳烟生成和氧化历程的数值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1期
2 马其华;宋建桐;;燃用小比例乙醇柴油对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年06期
3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基于平均反应率的现象学碳烟氧化模型研究及应用[J];内燃机学报;2008年02期
4 鞠洪玲;成晓北;汪方阳;王志;;采用改进碳烟模型的柴油机碳烟颗粒物生成及尺寸分布[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1期
5 刘近平;魏明锐;肖合林;;基于矩方法的碳烟颗粒动力学演化过程[J];内燃机学报;2014年02期
6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过程参数对碳烟生成影响的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4年03期
7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基于碳烟表面活性的多步碳烟生成机理研究柴油机碳烟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14年14期
8 舒新前,刘天绩,徐精求,郑宏锋,毕冬冬,李分霞,Brilhak J F,Gilot P;柴油机碳烟低温燃烧(氧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4年01期
9 蒋卫东,沈颖刚,申立中,颜文胜;代用燃料发动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山东内燃机;2005年04期
10 姚春德;王洪夫;宋金瓯;;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碳烟排放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发动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昭良;李倩;王晓;张业新;辛颖;;负载钾的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普适中间物种和机理[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4 覃建果;魏小林;郭啸峰;李腾;;甲烷/空气高压燃烧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辛颖;杨曦;蒋品;张昭良;;量子点级铈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剂去除碳烟颗粒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敏;王仲鹏;李倩;王立国;张昭良;;镧锡烧绿石纳米球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烟颗粒燃烧[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7 张昭良;于鹏飞;张业新;牟宗刚;倪献智;鲍猛;;碳烟颗粒在NOx存储-还原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行为[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桂臻;何洪;訾学红;邱文革;戴洪兴;邓积光;;碳烟催化燃烧用三维有序大孔Pd-修饰三元铈锆固溶体[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桂臻;赵震;刘坚;段爱军;姜桂元;徐俊峰;;大孔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碳烟燃烧的催化性能[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昭良;韩栋;辛颖;王仲鹏;;铈铁复合氧化物四效催化剂在碳烟燃烧中的协同效应[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亮;用激光诱导炽光法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特性[D];清华大学;2014年
2 鞠洪玲;柴油机碳烟颗粒生成规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烟摩擦学特性及摩擦诱导其结构转变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陈亮;柴油燃料燃烧碳烟颗粒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的试验和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熊刚;煤和生物质燃烧碳烟生成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王宇;电场作用下火焰中碳烟颗粒的分布与聚积规律[D];清华大学;2009年
7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斌;镍系钙钛矿同时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烟颗粒的催化性能[D];天津大学;2010年
9 隋丽娜;柴油机尾气碳烟氧化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10 毕小杰;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_g;乙烯层流预混火焰中碳烟颗粒长大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斌;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形态、结构与组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琼琼;负载Co_3O_4-CeO_2的SBA-15整体柱用于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碳烟颗粒物[D];湘潭大学;2015年
4 路良泽;负载钴酸镧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碳烟燃烧的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晓敏;稀土烧绿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去除碳烟颗粒物(PM)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6 任佳乐;纳米阵列基氧化物催化剂对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陈慧;复合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和NO_x存储还原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王舒捷;Ce基复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烟-NOx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曹东晓;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贾延峰;柴油机碳烟形成历程经验模型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5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8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