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式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的实验研究及系统分析
本文关键词:开式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的实验研究及系统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温余热 吸附热泵 开式循环 直接接触 沸石-水
【摘要】:利用开式吸附热泵来回收低品位热水和热气余热中的热量,生成中高品位蒸汽,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直接接触式换热法,使用自主设计的吸附反应器,搭建开式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的实验台,利用热水(≤85℃)和热空气(≤150℃)分别来模拟工业废水和废气,直接生成高温蒸汽。实验考察了系统使用13X沸石的循环过程的耐久性能,分析了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操作条件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讨论工业应用前景。工业生产中大量的低品位余热直接被排放至环境中,余热节能技术迫切需要开发。采用13X沸石-水工质对,反应器内填充320 g沸石。实验研究了用于回收热水和热气中低品位余热生成高温蒸汽的开式吸附热泵系统的耐久性能。并根据所搭建系统所能够实现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法对系统生成蒸汽的影响因素作出讨论,具体包括沸石初始温度、沸石颗粒大小、进水温度、进水速率、热干气温度、热干气湿度和进气再生时间,得出的实验结果及结论主要有:(1)该系统可以利用80℃热水和130℃热干气,生成191℃~264℃过热蒸汽。(2)系统生成蒸汽的质量约占总进水量的14.5%,循环过程的蒸汽生成速率为4.87×10-5 kg-s/(kg-z·s)。(3)15个连续循环结果显示,第一个循环所用沸石初始含水量较低,积分吸附热大,系统性能最优,最高蒸汽温度为264℃,系统温升为156℃,制热系数COP_h达0.43,?效率COP_(ex)达0.54;其后14个循环系统温升为94±3℃,COP_h为0.31~0.33,COP_(ex)为0.35~0.37。结果表明沸石微孔在高温高湿度下仍可保持结构完整,沸石吸水性能稳定,系统耐久性能良好。(4)使用两种直径不同材料相同的沸石颗粒的实验结果显示,平均直径为2.22 mm的球形颗粒沸石在该系统中的性能要优于平均直径为3.88 mm的大颗粒沸石。在所用反应器的尺寸下,常压下填充平均直径为2.22 mm的球形颗粒沸石,出口蒸汽温度能够与沸石含水量达到平衡,出口蒸汽温度稳定。(5)提高进水温度、沸石初始温度和进气温度,利用干燥管降低热气湿度,增加再生进气时间,均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成蒸汽的最高温度。提高进水温度、沸石初始温度、进气温度,降低进气湿度,均能够增加蒸汽生成过程生成蒸汽的质量,进而增加蒸汽生成速率,效果显著。合理地提高进水速率和减少进气时间,也可以增大循环过程蒸汽生成速率。提高进水温度、降低进气湿度能够提高系统的热量回收效率COP_h和COP_(ex)。
【关键词】:低温余热 吸附热泵 开式循环 直接接触 沸石-水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吸附热泵系统研究现状12-16
- 1.2.1 吸附工质对的研究13-14
- 1.2.2 国外吸附热泵系统研究现状14-16
- 1.2.3 国内吸附热泵系统研究现状16
- 1.3 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系统研究现状16-18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18-20
- 2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20-35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原理20-21
- 2.2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21-25
- 2.3 测量系统25-27
- 2.3.1 温度测量系统25-26
- 2.3.2 蒸汽质量测量方法26-27
- 2.4 系统性能评价方法27-31
- 2.4.1 质量平衡方程27-28
- 2.4.2 能量平衡方程28-30
- 2.4.3 系统性能评估参数30-31
- 2.5 沸石参数测量31-34
- 2.5.1 吸附热测量方法31-32
- 2.5.2 空隙率测量方法32-34
- 2.6 小结34-35
- 3 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系统的循环耐久性能35-47
- 3.1 实验操作条件35
- 3.2 多循环实验结果及分析35-40
- 3.2.1 循环过程反应器内温度变化35-37
- 3.2.2 蒸汽温度及系统温升37-38
- 3.2.3 蒸汽质量及生成速率38-40
- 3.3 系统性能评价40-42
- 3.4 循环实验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42-43
- 3.4.1 操作参数变化42
- 3.4.2 沸石形状参数变化42-43
- 3.5 误差分析43-45
- 3.5.1 实验误差43
- 3.5.2 热辐射对顶部热电偶测量值的影响43-45
- 3.6 小结45-47
- 4 系统生成蒸汽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47-63
- 4.1 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及操作条件选择47-48
- 4.1.1 系统性能影响因素47-48
- 4.1.2 循环操作条件48
- 4.2 沸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8-51
- 4.2.1 不同直径沸石颗粒48-50
- 4.2.2 不同沸石初始温度50-51
- 4.3 进水条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1-55
- 4.3.1 进水温度51-52
- 4.3.2 进水速率52-55
- 4.4 进气条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5-60
- 4.4.1 进气温度56-57
- 4.4.2 进气湿度57-59
- 4.4.3 进气时间59-60
- 4.5 不同操作条件结果讨论60-61
- 4.6 小结61-63
- 5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总结63-64
- 5.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J];制冷技术;2001年04期
2 王艮;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J];制冷;2001年04期
3 ;第十一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流体机械;2003年02期
4 王艮;第11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召开[J];制冷;2003年03期
5 高新宇;;热泵系统在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07期
6 赵巍;;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其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7 朱建国;段惠娟;尹世广;陈杰;;推动水(地)源热泵技术应用[J];建设科技;2008年17期
8 王艳;;热泵发展历史[J];节能;2009年06期
9 佐々木;京子;郭廷杰;;日本大力推广热泵、蓄热系统应用情况简介(二)——从空气中回收能源的热泵[J];节能;2009年07期
10 洪世民;;热泵技术的发展应用与节能减排[J];知识经济;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常瑜;;浅析热泵的应用[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2 孙晓军;;热泵·控制概述[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允川;尚会建;蒋梁鹤;王亮;杨立彦;郑学明;;环保节能的热泵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郑爱平;华舟萍;康彦青;马乐;;热泵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A];第一届中国(西安)采暖通风、制冷空调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瑞琪;吴业正;;对我国热泵产品发展的看法[A];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谢栋辉;李文伟;;污水热泵在城市建筑供热、供冷中的应用[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爱平;孔帅;杨刚;;热泵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分析[A];07’中国西安能源动力科技创新研讨会及展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焕璋;;新能源的开发与热泵技术的应用[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平;董敬宇;董际鼎;;地能热泵与空气能热泵技术实用价值与节能效果探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文忠;冯永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废热热泵回收利用问题研究[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段金平;北京鼓励利用热泵系统供热制冷[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房菲;热泵:为何十年才做出十个亿[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记者 操秀英;新型热泵技术将工业废水变暖流[N];科技日报;2011年
4 李涛涛;凌天科技与中南大学“联姻”[N];湘潭日报;2007年
5 邓未未;热泵 绿色供暖新技术[N];北京日报;2008年
6 姜雨新;济南召开节能热泵技术交流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段金平 本报通讯员 赵瑛 王希强;为“低碳中国”添彩[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刘存瑞;节能热泵技术受重视[N];经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霞;大连冰轮友联在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发展铸辉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姚蓉;热泵技术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剑峰;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的形式与工况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陈轶光;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牛福新;三套管蓄能型热泵集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赖海明;氯化钙—甲醇化学热泵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2年
5 王潇;季节性蓄热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及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海波;空气源燃气机热泵的仿真优化及实验验证[D];天津大学;2007年
7 周湘江;HFC125临界热泵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8 齐子姝;地能利用热泵系统能量多样化机制及其效能[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杨福胜;基于数值模拟的升温型金属氢化物热泵系统优化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振军;独立式内燃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特性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瑞东;基于部件优化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性能提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冀佳蓉;热泵技术及其在空冷热电厂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徐鹏;新型太阳能光伏—热泵复合建筑供能系统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唐景立;余热回收式水源热泵的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孙学杰;VM循环热泵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郜骅;热源塔热泵系统性能与优化运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彭旭;烟气源热泵系统开发及绕管式冷凝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姚志敏;开式吸附热泵生成蒸汽的实验研究及系统分析[D];郑州大学;2016年
9 郑聪;新型热泵操作方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李海峰;太阳能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7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8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