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0:04

  本文关键词: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O_2捕集 化学链燃烧 铁矿石载氧体 反应动力学 数值模拟


【摘要】:大多数学者认为,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是导致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化学链燃烧技术(CLC)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新型燃烧技术,它能在基本没有能量损失的前提下,于燃烧过程中实现CO2的分离。迄今为止,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当前研究的重点是以煤为主的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技术,主要涉及反应器的设计与运行、载氧体的基础性能研究、反应器内流动与反应的数值模拟等方面。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燃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以上几个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的燃煤化学链燃烧分离CO2的新方法系统。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燃料反应器为高通量循环流化床上升管,可以确保整个反应器高度上都有较高的颗粒浓度和良好的气固接触,极大地促进反应及传热效率。空气反应器为错流移动床,具有压降低、颗粒流动平稳以及结构简洁等优点,它直接嫁接于循环流化床下降管中部,增加了系统的简洁性与可控性。此外,一个特殊设计的两级分离系统可以实现燃料反应器出口处粗粒径载氧体颗粒和细的残炭颗粒的选择性分离,从而提高碳的捕集效率和燃料转化率。具体来讲,第一级分离器为低效率的惯性分离器,在其中绝大部分粗粒径载氧体颗粒被分离进空气反应器进行氧化再生,而细残炭颗粒则继续进入第二级分离器;第二级分离器为高效率的旋风分离器,可以将绝大部分的细可燃颗粒分离并送回至燃料反应器进行进一步的反应。创新性地以一种天然的贫铁矿石作为载氧体,在热重分析仪(TGA)反应器上开展了基于该载氧体的基础性能研究。通过长时间的还原/氧化循环试验,考察了载氧体的循环稳定性及抗团聚能力。重点研究了反应温度、燃料气浓度以及反应气种类等因素对载氧体还原反应特性的影响。基于热重试验结果,采用集成还原速率法和缩核模型建立载氧体的整体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后期系统模拟所必需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建立了基于新方法的燃煤化学链燃烧冷态试验装置,实现了全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操作参数的灵活调节,初步验证了此新方法系统的可行性。循环流化床上升管为燃料反应器,实现了最大通量达500 kg/m2s的高通量循环流态化,大大提升了燃料反应器内的颗粒浓度以及气固接触效率。错流移动床空气反应器展现出压降低、颗粒流动平稳、气固接触面积大等优点。两级分离系统展示出高的选择性分离效率和整体分离效率,由此可以确保热态试验中燃料反应器出口载氧体颗粒、残炭颗粒以及烟气三者之间的高效分离。通过调节两反应器之间的压比,可以有效地控制两反应器的气流方向并抑制气体旁路,从而确保热态试验中获得高的CO2浓度和捕集效率。在冷态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基于新方法的燃煤化学链燃烧热态中试试验装置,以神华烟煤为燃料,以贫铁矿为载氧体开展热态试验。经过调试,整个装置成功运行了超过50小时,实现了热态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反应性能,证明了所构建的燃煤化学链燃烧新方法系统的可行性与应用潜力。重点测试了燃料反应器温度对CO2体积率、碳的捕集效率以及燃料转化率的影响。贫铁矿载氧体在高温、高通量连续运行中,展现出充分的反应活性和氧气输运能力,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较高的耐磨性与抗团聚能力,证明了此贫铁矿在未来的燃煤CLC电站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前期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及热态试验结果,在数值实验基础平台上,建立了耦合气固流动和化学反应的新方法系统燃煤化学链燃烧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对象为所搭建的热态装置的燃料反应器,模拟了反应器内的气固流动,组分分布,燃料转化率和反应速率等重要参数的特性规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一些重要操作参数对反应器内的气固流动与反应特性的影响,实现了对试验研究的补充和拓展。
【关键词】:CO_2捕集 化学链燃烧 铁矿石载氧体 反应动力学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41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
  • 1.2 CO_2减排技术研究进展11-13
  • 1.2.1 燃烧前脱碳11-12
  • 1.2.2 燃烧后脱碳12
  • 1.2.3 富氧燃烧技术12
  • 1.2.4 化学链燃烧技术12-13
  • 1.3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13-30
  • 1.3.1 化学链燃烧系统性能分析研究进展13-14
  • 1.3.2 载氧体的研究进展14-17
  • 1.3.2.1 载氧体的性能指标14
  • 1.3.2.2 金属载氧体的研究进展14-15
  • 1.3.2.3 非金属载氧体的研究进展15-16
  • 1.3.2.4 天然矿石载氧体的研究进展16-17
  • 1.3.3 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17-18
  • 1.3.4 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研究进展18-27
  • 1.3.4.1 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设计要求18
  • 1.3.4.2 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发展18-22
  • 1.3.4.3 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发展22-27
  • 1.3.5 载氧体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27-28
  • 1.3.5.1 合成载氧体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27-28
  • 1.3.5.2 天然矿物载氧体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28
  • 1.3.6 化学链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28-30
  • 1.3.6.1 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28-29
  • 1.3.6.2 固体燃料化学链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29-30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30-31
  • 1.4.1 研究目的30
  • 1.4.2 研究内容30-31
  • 1.5 本章小结31
  • 参考文献31-41
  • 第二章 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系统的构建41-49
  • 2.1 引言41-42
  • 2.2 燃煤化学链燃烧新方法系统的构建42-44
  • 2.2.1 载氧体的选取42
  • 2.2.2 反应器的设计42-44
  • 2.3 工艺流程44
  • 2.4 预期目标44-45
  • 2.5 本章小结45
  • 参考文献45-49
  • 第三章 载氧体的反应特性及动力学研究49-63
  • 3.1 引言49
  • 3.2 载氧体的还原氧化循环试验49-50
  • 3.2.1 试验材料与表征分析49
  • 3.2.2 试验装置和操作流程49-50
  • 3.3 数据处理50-51
  •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51-58
  • 3.4.1 载氧体的循环稳定性51-52
  • 3.4.2 反应温度对还原反应的影响52-53
  • 3.4.3 反应气浓度对还原反应的影响53-54
  • 3.4.4 反应气种类对还原反应的影响54
  • 3.4.5 与高品质铁矿石的反应活性比较54-55
  • 3.4.6 副反应分析55
  • 3.4.7 载氧体还原反应动力学55-58
  • 3.4.7.1 缩核模型55-56
  • 3.4.7.2 缩核模型公式56-57
  • 3.4.7.3 缩核模型参数计算及分析57-58
  • 3.5 本章小结58
  • 符号列表58-59
  • 参考文献59-63
  • 第四章 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冷态试验研究63-81
  • 4.1 引言63
  • 4.2 冷态装置介绍63-65
  • 4.2.1 试验物料63
  • 4.2.2 冷态试验装置63-65
  • 4.3 试验流程65-66
  • 4.4 数据处理66-69
  •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69-77
  • 4.5.1 全系统特性69-70
  • 4.5.2 燃料反应器70-72
  • 4.5.3 空气反应器72-74
  • 4.5.4 两级分离系统74-75
  • 4.5.4.1 分离系统的设计74
  • 4.5.4.2 分离效率74-75
  • 4.5.5 气体旁路的可控性75-77
  • 4.5.6 载氧体的循环耐磨性77
  • 4.6 本章小结77-78
  • 符号列表78-79
  • 参考文献79-81
  • 第五章 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热态中试研究81-99
  • 5.1 引言81
  • 5.2 热态装置介绍81-85
  • 5.2.1 试验物料81
  • 5.2.2 试验台设计81-83
  • 5.2.3 热态试验系统83-85
  • 5.3 试验流程85-86
  • 5.4 数据处理86-87
  • 5.5 结果和讨论87-94
  • 5.5.1 加热与流动特性88-89
  • 5.5.2 反应特性89-92
  • 5.5.3 燃料反应器温度的影响92-93
  • 5.5.4 反应器性能评估93-94
  • 5.6 本章小结94-95
  • 符号列表95-96
  • 参考文献96-99
  • 第六章 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三维数值模拟99-121
  • 6.1 引言99-100
  • 6.2 数学模型描述100-105
  • 6.2.1 控制方程100
  • 6.2.2 相间相互作用力及热转换模型100-101
  • 6.2.3 本构方程101-102
  • 6.2.4 颗粒动力学理论及模型102-103
  • 6.2.5 湍流模型103
  • 6.2.6 组分输运方程103-104
  • 6.2.7 化学反应模型104-105
  • 6.3 模拟对象及数值条件105-106
  • 6.3.1 模拟对象105-106
  • 6.3.2 数值求解方法106
  • 6.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106
  • 6.3.4 物性参数106
  • 6.4 数据处理106-107
  • 6.5 模拟结果与分析107-115
  • 6.5.1 流动特性107-109
  • 6.5.2 气固组分分布109-111
  • 6.5.3 非均相反应分布111
  • 6.5.4 固体通量的影响111-113
  • 6.5.5 燃料反应器流化数的影响113-114
  • 6.5.6 气化剂种类的影响114-115
  • 6.6 本章小结115
  • 符号列表115-117
  • 参考文献117-121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21-125
  •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121-123
  • 7.2 论文不足之处及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123-12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专利发表情况125-127
  • 致谢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广;肖睿;宋启磊;;基于新型循环载氧体的天然气化学链燃烧热力学研究[J];锅炉技术;2010年04期

2 狄藤藤;向文国;万俊松;陈盈盈;;零排放天然气化学链置换燃烧仿真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6年02期

3 金红光;洪慧;韩涛;;化学链燃烧的能源环境系统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24期

4 刘杨先;张军;盛昌栋;张永春;袁士杰;;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9期

5 秦翠娟;沈来宏;肖军;高正平;;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锅炉技术;2008年05期

6 杨一超;肖睿;宋启磊;郑文广;;基于铁矿石载氧体加压煤化学链燃烧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7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基载氧体的燃煤加压化学链燃烧循环反应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郑敏;沈来宏;肖军;秦翠娟;;煤化学链燃烧还原阶段的污染物抑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9 陈猛;赵海波;熊杰;郑楚光;;化学链燃煤系统的过程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10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研究现状及进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庆杰;刘永卓;田红景;王许云;;化学链过程载氧体颗粒研究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姜旭;王翠苹;徐承浩;狄海生;;CaSO_4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流动反应数值模拟[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田红景;郭庆杰;;基于CaSO_4的复合型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帅;燃煤化学链燃烧中煤与铁基载氧体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祝捷;生物质废物热解气单塔固定床化学链制氢系统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胡志锋;微波预处理驱动下化学链气化小球藻制取合成气的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晓佳;高通量循环流化床燃煤化学链燃烧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5 张筱松;耦合化学间冷的化学链燃烧与甲醇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6 田红景;钙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7 丁宁;钙基载氧体化学链燃烧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郑晓明;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韩涛;多能源互补回收CO_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申;生物质化学链燃烧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杨勤勤;钙铜、铁铜双组分复合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韩健;基于钙基载氧体的气体燃料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曹亚文;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程明;基于化学链气化的铜基载氧体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侯翠翠;载体协同作用下复合Fe_2O_3(104)与CO化学链燃烧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7 周玉飞;生物质灰对铁基载氧体性能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8 姜旭;煤焦油化学链热解制备炭黑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9 程煜;铁基载氧体/煤化学链气化反应及动力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10 汪文榕;基于钙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12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12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