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0:19

  本文关键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需求 能源生产 系统动力学 变权重组合预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短缺问题成了影响我国高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能源、经济、环境、人口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协调我国能源、经济、环境、人口系统四者之间的关系,并清楚了解我国目前的能源供需状况,从而针对能源短缺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这样才能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论文在能源供求的相关理论和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能源供求的发展现状,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了仿真分析,运用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的主要能源生产总量进行了预测分析,最后分析了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的缺口。 首先,对能源需求系统的各子系统的指标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得出了系统动力学流图与方程,并对中国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出了到2030年的中国能源消耗的预测结果。然后,通过运用灰色系统的GM(1,1)预测模型、曲线回归预测模型、定权重组合预测模型和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分别对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总量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煤炭产量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其次依次为水电核电、天然气、石油,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产量所占比重保持增长的趋势,煤炭、石油产量所占比重则延续下降的趋势。最后,分析了2013年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的缺口。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应加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降低工业、建筑业所占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来保障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从而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协调发展。通过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降低各行业的能耗强度,,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的消费量和生产量缺口就会大幅度的下降,这是能源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关键词】:能源需求 能源生产 系统动力学 变权重组合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2;F224;N94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1 绪论9-20
  • 1.1 中国能源供求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1.1.1 中国能源供求研究背景9-10
  • 1.1.2 中国能源供求研究意义10-11
  • 1.2 能源供求国内外研究概况11-19
  • 1.2.1 能源与经济、环境、人口关系研究现状11-13
  • 1.2.2 能源需求研究现状13-14
  • 1.2.3 能源供给研究现状14-16
  • 1.2.4 能源预测模型研究现状16-18
  • 1.2.5 综述小结18-19
  • 1.3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2 中国能源需求各子系统指标的确定20-35
  • 2.1 经济子系统指标的确定20-23
  • 2.1.1 产业结构指标的确定20-22
  • 2.1.2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确定22-23
  • 2.2 能源子系统指标的确定23-31
  • 2.2.1 煤炭相关指标的确定23-25
  • 2.2.2 石油相关指标的确定25-27
  • 2.2.3 天然气相关指标的确定27-29
  • 2.2.4 电力相关指标的确定29-30
  • 2.2.5 水电核电指标的确定30-31
  • 2.3 环境子系统指标的确定31-33
  • 2.3.1 二氧化碳指标的确定31-32
  • 2.3.2 二氧化硫指标的确定32-33
  • 2.4 人口子系统指标的确定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3 中国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35-55
  • 3.1 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理论基础35-36
  • 3.1.1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本点与特点35
  • 3.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35-36
  • 3.2 中国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36-44
  • 3.2.1 系统动力学流图37-40
  • 3.2.2 系统动力学方程40-44
  • 3.3 中国能源需求系统预测分析44-54
  • 3.3.1 能源总消耗预测分析44-46
  • 3.3.2 煤炭消耗预测分析46-47
  • 3.3.3 石油消耗预测分析47-48
  • 3.3.4 天然气消耗预测分析48-49
  • 3.3.5 电力生产与消耗预测分析49-51
  • 3.3.6 水电核电消耗预测分析51
  • 3.3.7 二氧化碳预测分析51-53
  • 3.3.8 二氧化硫预测分析53-54
  • 3.4 本章小结54-55
  • 4 中国能源生产预测55-79
  • 4.1 中国能源生产预测模型55-60
  • 4.1.1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55-56
  • 4.1.2 曲线回归预测模型56-58
  • 4.1.3 定权重组合预测模型58
  • 4.1.4 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58-60
  • 4.2 中国煤炭生产总量预测60-64
  • 4.2.1 中国煤炭产量的GM(1,1)预测模型60
  • 4.2.2 中国煤炭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60-62
  • 4.2.3 中国煤炭生产总量的定权重组合预测模型62-63
  • 4.2.4 中国煤炭生产总量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63-64
  • 4.3 中国石油生产总量预测64-68
  • 4.3.1 中国石油产量的GM(1,1)预测模型64-65
  • 4.3.2 中国石油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65-66
  • 4.3.3 中国石油生产总量的定权重组合预测模型66-67
  • 4.3.4 中国石油生产总量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67-68
  • 4.4 中国天然气生产总量预测68-73
  • 4.4.1 中国天然气产量的GM(1,1)预测模型68-69
  • 4.4.2 中国天然气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69-71
  • 4.4.3 中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定权重组合预测模型71-72
  • 4.4.4 中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72-73
  • 4.5 中国能源生产预测分析73-75
  • 4.6 中国能源消费与生产缺口分析75-77
  • 4.7 本章小结77-79
  • 结论79-81
  • 参考文献81-85
  • 在学研究成果85-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季q;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年01期

2 张焰;;核电和水电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J];国外核新闻;2013年01期

3 杨冰;张兴平;;美国天然气:需求、供给和储量[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5期

4 梁朝晖;;经济增长条件下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理论与实证[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5 王惠文;张志慧;Tenenhaus M;;成分数据的多元回归建模方法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许士春;何正霞;魏晓平;;资源消耗、污染控制下经济可持续最优增长路径[J];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7 闫广宇;国蕾;;中国石油供给安全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09年02期

8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9年09期

9 陈海妹;;河北省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10 王婷;孙传旺;李雪慧;;中国天然气供给预测及价格改革[J];金融研究;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718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18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4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