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管壳式换热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22:38

  本文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沸腾换热 管壳式换热器 螺旋扁管 两相流动 质量含气率


【摘要】:管壳式换热器作为石油化工行业重要的设备,对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传热技术的加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热交换器:螺旋扁管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也接踵开始对其中两相流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开展了研究。由于两相流本身的复杂性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不同研究者研究所得结果存在偏差,此外关于不凝气体对于传热和流动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管壳式换热器螺旋扁管管束中气-液两相流介质,在加入少量不凝性气体的过程中,进行两相流沸腾换热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到两相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随雷诺数、普朗特数、质量含气率、液相进口体积流量的变化规律。流动特性方面:在不凝性气体下,两相流摩擦阻力压降随普朗特数的增加而增加。沿程阻力随含气率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周期性波动,并且随着液相进口体积流量的增加,波动周期逐渐变大,波动振幅变大。换热特性方面:在含有不凝性气体的情况下,随着两相流沸腾换热雷诺数增大,平均努塞尔数也增大。两相流沸腾过程中的热流密度在低含气率情况下,随着含气率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含汽率的进一步升高,热流密度呈现周期性波动。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螺旋扁管基本结构尺寸:螺距,进行各组对比实验。探究不同螺距尺寸对于两相流沸腾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发现小螺距情形下,努塞尔数随雷诺数的增大幅度更大,并且努赛尔数的极值也较大,即换热效果更好,并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换热效果增强的也更显著;在较低含气率下,小螺距情形热流密度随含气率下降的幅度更大,随着含气率的增大,热流密度周期性波动的周期变大,波动频率变小。3、基于前人研究的模型基础,结合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运用相应数学分析软件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沿程阻力压降和平均努赛尔数的经验关联式,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沸腾换热 管壳式换热器 螺旋扁管 两相流动 质量含气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符号表补充说明9-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研究现状11-13
  • 1.2.1 流动特性理论研究的进展11-12
  • 1.2.2 流动特性实验研究的进展12-13
  • 1.3 气液两相流沸腾换热特性研究现状13-17
  • 1.3.1 换热特性理论研究的进展14-15
  • 1.3.2 换热特性实验研究的进展15-17
  • 1.4 小结17-18
  • 第二章 两相流动实验系统18-32
  • 2.1 螺旋扁管的结构特点18-20
  • 2.1.2 实验元件简介19-20
  • 2.2 实验系统组成20
  • 2.3 实验系统流程与实验方法20-25
  • 2.4 实验系统设备与仪表25-28
  • 2.5 测试技术与实验内容28-32
  • 2.5.1 实验目的28
  • 2.5.2 主要测量参数及测量方法28
  • 2.5.3 实验方法28-29
  • 2.5.4 实验方案29-30
  • 2.5.5 操作规程30-32
  • 第三章 实验理论基础32-44
  • 3.1 气液两相流理论分析模型32-35
  • 3.2 气液两相流基本参数35-37
  • 3.3 气液两相压力降数学模型37-39
  • 3.3.1 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压降数学模型37-39
  • 3.3.2 气液两相流体加速压降数学模型39
  • 3.4 饱和沸腾传热与两相强制对流传热数学模型39-41
  • 3.5 实验数据处理41-44
  • 第四章 管壳式换热器两相流动及沸腾换热实验结果与分析44-54
  • 4.1 两相流动特性研究44-47
  • 4.2 两相沸腾换热研究47-51
  • 4.3 准则关联式拟合51-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4-57
  • 5.1 结论54-55
  • 5.2 展望55-56
  • 5.3 创新点56-57
  • 附录 误差分析57-59
  • 参考文献59-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林瑞;大空间液体沸腾换热的汽液理论探讨[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刘秋生,,沈孟育,任玉新,王保国;非均匀过热面沸腾换热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8期

3 李茂德,熊丽红,卢希红;氯化钠水溶液管外沸腾换热的模拟实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4 施明恒,赵言冰,刘中良;固体颗粒强化液体沸腾换热和抗垢特性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刁彦华,赵耀华;双组分混合物沸腾换热的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6 高龙,马富芹,范晓伟,张鬲军;微/小通道内沸腾换热研究综述[J];节能技术;2004年06期

7 赵玺灵,段常贵,张兴梅,王海龙;水平管束外沸腾换热的计算与强化[J];煤气与热力;2005年06期

8 楚化强;郁伯铭;;沸腾换热的分形分析[J];力学进展;2009年03期

9 李勇;阎昌琪;刘佳;;沸腾换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S2期

10 李勇;阎昌琪;孙立成;刘佳;;多孔壁面管强化大容积沸腾换热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宫晓彬;柳建华;张良;吴若菲;陈新波;;二氧化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徐洪波;田长青;曹宏章;梁楠;司春强;;R-134a在带空化入口微通道内的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毕胜山;史琳;;纳米制冷剂TiO_2/HFC134a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浩;丁国良;姜未汀;胡海涛;高屹峰;;纳米制冷剂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丹 雷风雨;三相流蒸发沸腾换热技术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明;电场中弯月面蒸发特性及肋表面与光滑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薛怀生;多壁碳纳米管沸腾换热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叶天震;自然工质CO_2水平管外沸腾换热强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吴赞;沸腾两相流微尺度强化传热机理研究与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赛峰;除湿溶液真空再生装置优化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郑银银;竖直矩形小通道内上升流饱和沸腾换热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谢明炜;管壳式换热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文旭林;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平光管内有机工质流动沸腾换热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金旭;考虑沸腾换热的冷却系统流固耦合传热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高龙;工质在微小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7 纪海维;纯工质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兰兰;微纳米结构表面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贾琳妍;水平矩形窄缝内液氮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朱东祥;内燃机缸盖冷却通道沸腾换热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8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68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