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螺旋异型管强化传热数值研究及PIV实验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3 12:40

  本文关键词:螺旋异型管强化传热数值研究及PIV实验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强化传热 纵向旋流 多场协同 管壳式换热器 Stereo-PIV


【摘要】:在世界能源危机、中国能源现状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发展节能技术,不仅有利于提供现阶段经济发展动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更符合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通用设备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特别是高能耗产业当中。如果能大幅提高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与管程的对流换热性能,同时不显著地增加功耗,甚至减小功耗,将十分有利于节能降耗工作的展开。因此本文在基于最小耗散原理的强化传热过程优化理论和对流换热过程中的多场协同原理的支撑下,设计了新型的强化传热元件,使其在大幅提高换热性能的同时,流动阻力增加不显著:同时设计了新型管壳式换热器,将这些新型传热元件应用其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换热特性。 介绍了基于最小耗散原理的强化传热过程优化理论和对流换热过程中的多场协同原理,这是新型强化传热元件设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对流换热过程而言,将换热过程不可逆耗散与流体流动过程中的功耗作为互为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对换热过程进行优化,可以得到具有单涡或者多涡结构纵向旋流的管内优化速度场,结果表明,管内形成单涡或多涡纵向旋流结构能有效提高流体综合对流传热特性。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工质质点的多物理量矢量场之间的协同关系,很好地揭示了流体换热与流动阻力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管内强化传热与泵功损失的物理本质。 设计了两种新型强化传热元件—深槽螺旋波纹管和椭圆偏心螺旋管,同时设计了应用这些新型换热管型的管壳式换热器—采用螺旋波纹管的折流杆换热器、采用螺旋波纹管的自支撑式管壳式换热器以及采用椭圆偏心螺旋管的自支撑式管壳式换热器,并对这些新型换热管型和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深槽螺旋波纹管的数值模拟研究可以发现,深槽螺旋波纹管可以使其管内流体形成整体纵向旋流,使管内流体在大幅提高换热性能的同时,流动阻力增加不显著。研究发现,深槽螺旋波纹管中流体传热与流动的性能评价系数PEC值最高可达2.98,说明管内纵向旋流的形成能有效提高其综合传热性能。对采用深槽螺旋波纹管的折流杆换热器研究发现,深槽螺旋管外壁面与折流杆共同作用能改变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形式,从而改变其传热与流动性能。通过计算发现,与传统的采用光管的折流杆换热器相比,采用深槽螺旋波纹管的折流杆换热器壳程流体传热与流动的效能评价系数EEC最高可达1.35,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性能。采用深槽螺旋波纹管的自支撑式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管束的固定与支撑并未采用额外的约束元件,使得壳程流体流动的局部阻力大大减小。与折流杆换热器相比,在相同壳程Reynolds数下,采用深槽螺旋波纹管的自支撑换热器壳程流体功耗减小倍数要远大于其换热量减小倍数,其EEC值最高可达2.41。椭圆偏心螺旋管通过其特殊几何外形的壁面结构,也能使流体形成整体纵向旋流,使其在提高换热性能的同时,流动阻力增加不明显。通过对不同椭圆截面短长径之比的椭圆偏心螺旋管计算发现,短长径之比为0.6时椭圆偏心螺旋管管内流体PEC值可达2.52。采用椭圆偏心螺旋管的自支撑式管壳式换热器能大大减小壳程流体流动阻力,同时其仍然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壳程流体Reynolds为18000时,折流杆换热器壳程压降为3164.4Pa,而采用椭圆偏心螺旋管的自支撑换热器壳程流体压降仅仅只有237.6Pa,因此采用椭圆偏心螺旋管的自支撑换热器壳程流体效能评价系数EEC值可以高达11.7,具有优良的综合换热性能。 搭建了基于Stereo-PIV技术的管内流场可视化实验台架,通过实验方法观测到了具有不同槽深的螺旋波纹管内流体流动特征,发现深槽螺旋波纹管内流体能够形成具有单涡结构的纵向旋流,而浅槽螺旋波纹管内流体则不能形成纵向旋流。
【关键词】:强化传热 纵向旋流 多场协同 管壳式换热器 Stereo-PIV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主要符号说明9-11
  • 目录11-13
  • 1 绪论13-3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3-15
  • 1.2 对流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现状15-37
  • 1.3 对流强化传热研究面临的问题37-38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38-39
  • 2 对流强化传热理论研究基础39-52
  • 2.1 引言39
  • 2.2 对流强化传热过程的优化理论39-44
  • 2.3 单相对流换热过程的多场协同原理44-51
  • 2.4 本章小结51-52
  • 3 深槽螺旋波纹管及相关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研究52-91
  • 3.1 引言52
  • 3.2 深槽螺旋波纹管52-66
  • 3.3 采用深槽螺旋波纹管作换热管的折流杆换热器66-81
  • 3.4 采用深槽螺旋波纹管的管束自支撑式管壳式换热器81-89
  • 3.5 本章小结89-91
  • 4 椭圆偏心螺旋管及相关管壳式换热器数值模拟91-118
  • 4.1 引言91
  • 4.2 椭圆偏心螺旋管91-108
  • 4.3 采用椭圆偏心螺旋管的自支撑换热器108-116
  • 4.4 本章小结116-118
  • 5 基于Stereo-PIV技术的螺旋波纹管流动横截面流场测量实验118-142
  • 5.1 引言118
  • 5.2 Stereo-PIV系统组成及测量原理118-128
  • 5.3 采用Stereo-PIV技术测量螺旋波纹管流动横截面流场实验128-141
  • 5.4 本章小结141-142
  • 6 结论与展望142-145
  • 6.1 全文工作总结142-143
  • 6.2 今后工作展望143-145
  • 致谢145-147
  • 参考文献147-171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71-172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172-173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科利;马晓建;鲁锋;;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7年06期

2 马强;;管内插入物强化传热及除垢的研究进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文华;;强化传热与节能学术会在穗举行[J];制冷;1988年04期

4 高小涛;管内复合强化传热技术及机理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1998年06期

5 宋长忠,贾相如,王清华;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S2期

6 成昌锐,胡延东,赵长颖,王秋旺,陶文铨;导热泥强化传热作用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7 胡国庆,张逸群;强化传热的途径及优化设计[J];华东电力;2001年06期

8 阎昌琪,孙中宁;冷凝器强化传热特性分析[J];核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9 王中铮,吕静;一种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J];节能;2001年01期

10 董承康,陶正文,王新,曹雨平,蒋章焰;扭转带强化传热:实验研究和应用评价[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秋杰;丁鸿昌;;强化传热技术在制冷工业中的应用[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卫民;李锋祥;耿立波;阎华;黄伟;丁玉梅;哈姆德;;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与在线自清洁装置初步实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德斌;朱冬生;欧阳惕;;冷凝强化传热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姬长发;侯琳洁;赵文秀;何国欣;;波纹管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小魁;孙西辉;王利;;强化传热技术性能评价方法应用分析[A];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张震;丁玉梅;阎华;关昌峰;杨卫民;;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转子内插件的实验[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郭守柱;黎阳;谢华清;姜继森;;磁性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强化传热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C.T.Hsu;;Magnetic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s on Fin-tube Heat Exchangers[A];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田茂诚;程林;张冠敏;;弹性管束换热器强化传热试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文集[C];2002年

10 杨斯博;丁玉梅;阎华;韩崇刚;关昌峰;杨卫民;;内置螺旋阶梯转子换热管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蜜;裂解炉强化传热技术在燕化应用[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谢培红;洁能芯:节能减排的又一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亚丽;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文斌;流体调控强化传热结构设计及其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佳驹;螺旋异型管强化传热数值研究及PIV实验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宋克伟;换热通道内纵向涡干涉及其流动与强化传热特性数值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4 姚寿广;舰船锅炉对流受热面强化传热的基础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浙江大学;2000年

5 洪宇翔;粗糙管带插入物复合强化传热技术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韩崇刚;大型火力发电水冷机组凝汽器强化传热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游永华;管壳式换热器中单相流体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晓屿;基于流体强化传热的管内多纵向涡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锋祥;换热器管程组合转子强化传热研究与结构改进[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10 白鹏飞;多孔型微细通道强化传热结构的制造及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宇;换热管内插圆锥扭带强化传热数值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黎敏;内插扇形锥形片强化管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何立臣;组合转子强化管流体流动特性及强化传热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黄军;扭曲管内流态化粒子对壁面的磨蚀及碰撞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5 黄伟;管内置不同丝截面弹簧强化传热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6 苏婷;新型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强化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苟峰;管内插入扭带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周寅鹏;组合式转子强化传热与自清洁性能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童义;立式自然循环蒸发器强化传热与自清洁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郭晓霞;油浸式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的强化传热数值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5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85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1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