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的传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0:08

  本文关键词: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的传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气缸盖 冷却水套 流固耦合 温度场


【摘要】:气缸盖是内燃机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主要零部件之一,用于密封气缸的顶部,与活塞顶面和气缸内壁一起组成燃烧室空间,它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所处环境十分恶劣,不仅直接承受燃气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而且深受内部冷却液流动的影响。随着柴油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改善柴油机关键零部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气缸盖热负荷与传热问题更加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此,基于流固耦合方法的柴油机气缸盖传热研究对于分析气缸盖热负荷情况及改善柴油机零部件性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大量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针对国内外柴油机缸盖传热的研究现状,以某中型四缸柴油机气缸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柴油机燃烧室和冷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CFD软件AVL-FIRE完成缸内燃烧过程和冷却系统的三维数值仿真计算,分析评价缸内燃烧室空间内换热系数与温度场分布、冷却系统的流场分布及缸盖水套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同时得到缸盖火力面与冷却水套壁面包含换热系数和温度信息的热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划分出柴油机缸盖的有限元模型,通过AVL-FIRE软件的映射功能将上述热边界条件映射到缸盖有限元面网格上,得到一个包含热边界条件的文件,用于后续的缸盖温度场耦合计算;最后,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耦合计算方面的的理论知识,通过流固耦合的方法,多次循环迭代,得到接近实际的柴油机缸盖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实现柴油机气缸盖壁面与冷却液、燃烧燃气在耦合作用的传热研究。采用硬度塞测温法进行气缸盖温度场测试试验,将获得的温度测量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仿真计算的有效性。表明该柴油机缸盖温度场分布合理,最高温度远低于材料的极限工作温度。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分析柴油机缸盖温度场分布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柴油机 气缸盖 冷却水套 流固耦合 温度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4
  • 1.2.1 气缸盖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气缸盖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14-18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4-15
  • 1.3.2 研究思路15-18
  • 2 内燃机传热基础理论18-25
  • 2.1 内燃机传热形式与过程18-19
  • 2.2 缸盖传热过程19
  • 2.3 缸盖热传导计算19-20
  • 2.4 缸盖底面传热计算20-21
  • 2.5 冷却水套传热计算21-22
  • 2.6 流固耦合传热数学模型及温度场计算的边界条件22-24
  • 2.7 本章小结24-25
  • 3 缸内燃烧过程的三维数值仿真25-33
  • 3.1 AVL-FIRE软件简介25-27
  • 3.2 燃烧室的建模及前处理27-29
  • 3.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定义29-30
  • 3.4 计算模型的选择及参数设置30
  • 3.5 计算结果分析30-32
  • 3.6 本章小结32-33
  • 4 冷却系统的三维数值仿真33-43
  • 4.1 冷却水套的建模及前处理33-35
  • 4.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定义35-36
  • 4.3 计算模型的选择及参数设置36
  • 4.4 计算结果分析36-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5 缸盖温度场的计算43-54
  • 5.1 ABAQUS软件简介43
  • 5.2 缸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43-45
  • 5.3 MPC文件的生成45-46
  • 5.4 热边界条件的映射46-49
  • 5.5 缸盖材料的物性参数49
  • 5.6 计算程序的编程49
  • 5.7 气缸盖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49-53
  • 5.8 本章小结53-54
  • 6 缸盖温度场仿真结果试验验证54-59
  • 6.1 缸盖温度场测试试验54-57
  • 6.1.1 硬度塞测温法简介54
  • 6.1.2 硬度塞加工与HV-T标准曲线制作54-56
  • 6.1.3 温度测试点布置及安装56-57
  • 6.1.4 缸盖温度场测试试验57
  • 6.2 温度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57-58
  • 6.3 本章小结58-59
  • 7 总结及展望59-61
  • 7.1 总结59-60
  • 7.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全宏,林宇震,刘高恩;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冲击换热系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2 侯忠霖;姚山;王廷利;张兴国;金俊泽;;一种铝合金水冷界面换热系数反求方法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8年01期

3 刘国勇;朱冬梅;张少军;李谋渭;;高温平板水雾冷却换热系数的数值分析[J];钢铁研究学报;2009年12期

4 白江涛;朱惠人;张宗卫;许都纯;;叶片全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的实验测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5 张时锋;李自良;;基于有限元的换热系数反求法[J];新技术新工艺;2011年11期

6 董海燕;;复合换热系数对矿井火风压计算的影响[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4年Z1期

7 庄晓青;张慎良;;汽油机缸盖局部瞬时换热系数的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8 赵长义;吕利太;洪成珠;;用换热系数评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方法[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9 吕邦泰;汽包水空间内壁等价换热系数的求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10 吴丁毅 ,刘松龄;涡轮叶片型面换热系数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成;丁瑞星;;平安大厦外表面换热系数与建筑高度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侯晓飞;诸凯;付萌;吕静;;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套管内换热的实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国庚;王忠衡;;冰浆流体流动换热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陶汉中;张红;庄骏;;小型轴向槽道热管蒸发段的换热系数[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志强;周建安;;钢锭凝固过程中锭模温度及换热系数变化的数值模拟[A];第十八届(2014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S06:凝固与连铸[C];2014年

6 张宗楠;陶乐仁;王建;;R22在一种光管内无润滑油冷凝性能的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谋渭 张少军 边新孝 刘国勇 朱冬梅 王琳;中厚板常化炉后快冷(NAC)技术装备[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宁;多孔建筑材料表面换热系数的风洞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立强;凝固界面换热系数反求及铝合金薄壁件压铸造工艺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3 张超;燃气透平导叶气热耦合实验与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卜晓兵;Al-Cu与Al-Si-Cu合金凝固微观组织的仿真模拟[D];湖南大学;2013年

5 王振峰;边界元法在气热耦合计算及冷却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邓冬;回转弯道对竖直U型管内液氮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冰;CO_2冷风机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张举;热锻温度场接触换热系数测试方法研究与装置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礼;反循环蒸发器内波动流体对螺旋的传热性能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孙俭俊;涟漪纹管和人字形微翅片管蒸发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刘磊;对流冷凝换热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俊文;柴油机缸盖流固耦合的传热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7 朱德才;固体界面接触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洪剑平;液氮浴中沸腾换热系数的反传热求解与验证[D];浙江大学;2008年

9 邢磊;基于瞬态法的界面接触换热系数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郑光华;高压涡轮盘腔内换热的实验和计算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88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88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