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微圆管内氢气和烷烃预混催化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8:26

  本文关键词:微圆管内氢气和烷烃预混催化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燃烧器 催化燃烧 稳燃范围 壁面温度


【摘要】:微加工制造、微电子集成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便携式设备的发展。微尺度燃烧系统以其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能源、光电、控制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是微尺度燃烧系统的关键性能,如何提高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也是以燃烧为基础的微能源动力系统的关键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围绕这两个科学问题,开展了氢气、甲烷和正庚烷在微小型圆管燃烧器内的催化燃烧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混合比、当量比、催化剂布置方式、燃烧器内径等对燃料燃烧特性(稳燃范围、火焰形态、壁面温度分布、燃烧转化率、散热等)的影响。在双套管中进行氢气/甲烷/空气催化燃烧实验,发现维持稳定燃烧的入口流速v的下限随混合比R的增大而减小,但随当量比Φ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在R=0.9,Φ=1.6的工况下,可以在0.25m/s~19m/s范围内实现稳定燃烧。同时在此工况下,壁面温度最高、热回流区域最长。随着R的增大,火焰锋面变为倾斜的锥形、根部向下游移动。壁面散热量随R和v的增大而增大,散热率却随R的增大而增大,随v的增大而减小。壁面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的比例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在Φ=1.6时达到最大值63.93%。在微缩放管燃烧器中以连续式(A式)和分段式(B式)布置催化剂,进行正庚烷催化燃烧实验。在Φ=1.6富燃条件下,B式能够明显拓宽稳燃上限至Re=1500,但当Re较小时A式更有优势,能够在Re=12时实现稳定燃烧。在A式和B式中,壁面温度分别呈现出单峰和双峰分布,B式中双峰分布不仅减缓了壁面温度变化,而且加强了喉部无催化区域的燃烧。两种布置方式下,燃烧产物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Re=160时分别达到最大转化率84.4%和88.3%。以Pt/Ce0.8Zr0.2O2为催化剂,在不同内径的填充床微圆管中进行正庚烷燃烧实验。内径d=3,4,5mm的圆管分别在Φ=2.0,1.6,1.2的富燃条件下达到最大的稳燃范围,且随着d的增加,稳燃范围逐渐变大。Re较小时,d=4mm和5mm圆管中壁面最高温度非常接近;但当Re较大时,d=5mm圆管中的高温区域更大。不同内径圆管中的转化率均在Re=160工况下达到最大值,且随着d的增加,转化率变大。随着Re的增加,壁面散热损失占燃烧产热的比例逐渐下降。
【关键词】:微燃烧器 催化燃烧 稳燃范围 壁面温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6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符号表11-13
  • 1 绪论13-21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3-14
  • 1.2 微尺度燃烧器的发展14-15
  • 1.3 微尺度燃烧相关研究15-20
  • 1.3.1 微尺度下气体燃料燃烧研究15-17
  • 1.3.2 微尺度下低碳液体燃料燃烧研究17-20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20-21
  • 2 微型圆管内甲烷掺混氢气催化燃烧实验研究21-37
  • 2.1 引言21-22
  • 2.2 实验系统及测量方法22-27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7-35
  • 2.3.1 稳燃范围28-29
  • 2.3.2 预混燃烧的火焰29-31
  • 2.3.3 壁面温度31-33
  • 2.3.4 壁面散热33-35
  • 2.4 本章小结35-37
  • 3 两种催化剂布置方式下正庚烷燃烧实验研究37-57
  • 3.1 引言37-38
  • 3.2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38-41
  • 3.3 实验方法41-44
  • 3.3.1 实验系统41-42
  • 3.3.2 主要设备42-44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44-56
  • 3.4.1 稳燃范围44-46
  • 3.4.2 壁面温度和热回流区域46-51
  • 3.4.3 燃烧转化率51-54
  • 3.4.4 产热和散热54-56
  • 3.5 本章小结56-57
  • 4 微尺度下特征尺寸对正庚烷催化燃烧的影响57-67
  • 4.1 引言57
  • 4.2 实验系统57-58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8-65
  • 4.3.1 稳燃范围58-60
  • 4.3.2 壁面温度60-63
  • 4.3.3 转化率63-65
  • 4.3.4 壁面散热65
  • 4.4 本章小结65-67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67-69
  • 5.1 总结67-68
  • 5.2 创新68
  • 5.3 展望与不足68-69
  • 参考文献69-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78
  • 参与的科研项目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悬辊法预制公路圆管的质量控制[J];广西交通科技;2003年06期

2 聂金良;吴加生;张六丰;胡祥龙;;空调Φ7半圆管优化替换探讨[J];电器;2013年S1期

3 黄玉珊;薄壁圆管大d摱葀哼±韸值腣貥g[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58年01期

4 马连城;;求通风圆管表面积的简易计算法[J];建筑工人;1985年01期

5 金梦石;黄玉盈;;弯矩与外压共同作用下圆管的非线性弹性稳定性[J];海洋工程;1985年03期

6 张树霖;;有限长圆管的弹性压缩损失[J];工程力学;1986年03期

7 戚长政;;组合载荷下弹塑性圆管的不稳定界限解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8 张清远;;钢筋混凝土大直径长圆管预制工艺[J];海岸工程;1988年04期

9 杨平;;薄壁圆管的整形[J];机械工人.冷加工;1988年09期

10 倪明星;圆管变方管成型模[J];模具工业;198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红;李永池;魏志刚;李赛男;;钛合金圆管的动态损伤与断裂[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2 李英华;王悟;胡时胜;;金属圆管动态破坏实验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汤铁钢;胡海波;李庆忠;王德生;孙学林;张振涛;;内爆加载下金属圆管的热塑剪切失稳与断裂[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4 吕文婷;王建国;;带孔薄壁圆管多轴加载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韩启富;;圆管灯具开发设计趋势探讨[A];海峡两岸第五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1998年

6 胡浩军;狄先均;李家泰;李强;王元汉;;隧道逃生管道设计中的圆管冲击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旭红;杨嘉陵;苏先樾;;圆管撞击的刚塑性动力响应及失效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韩长生;刘光祚;王德生;董玉斌;胡海波;胡八一;;爆炸载荷下不同材料金属圆管的膨胀运动及断裂[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9 孙可文;李金良;梁兆正;于岩;;垂直圆管带式提升机的基本理论问题[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刘传华;薛红萍;胡功笠;顾红军;;多层圆管抗冲击机理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圆管圆周烫金机[N];中国包装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万玲;圆管管翅式换热器肋侧二次流强度及其强化传热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2 朱进容;水平圆管自然对流换热的剪切干涉测温数值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金印;圆管湍流及入口挡环对圆管湍流影响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丁敏;微细圆管内火焰传播过程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李雅侠;螺旋半圆管夹套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郭应强;圆管狭窄下游定常流湍流场力学特性的定量检测和数值模拟[D];四川大学;2003年

7 冷学礼;振动圆管外强化传热机理及污垢生长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吴鹤翔;多胞材料及其胞元的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滕宏春;中厚壁圆管及杯形件的缩径成形关键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妍清;聚合物圆管气辅挤出数值模拟与口模设计[D];南昌大学;2015年

2 俞鑫炉;爆炸加载下柱壳剪切断裂的机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3 王特捷;铝合金薄壁柱壳的动态膨胀与剪切断裂[D];宁波大学;2014年

4 代金梅;激光干涉法在自然对流圆管测温和换热中的应用[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周明月;微圆管内氢气和烷烃预混催化燃烧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赵彦霞;细长圆管内低气压直流放电中等离子体特性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晶晶;煤灰颗粒对圆管磨损及传热耦合的直接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3年

8 贺良鸿;韧性金属圆管自由翻转卷曲半径[D];清华大学;2010年

9 王辉尧;低速颗粒绕流圆管磨损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郭英利;石蜡圆管外相变蓄热与释热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0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90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a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