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计入沸腾传热的汽油机缸盖CFD分析及传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3:12

  本文关键词:计入沸腾传热的汽油机缸盖CFD分析及传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沸腾传热 气缸盖 水套 两相流 流固耦合 热-机耦合 空泡份额


【摘要】:沸腾传热是水冷式内燃机气缸盖冷却水套内一种重要的换热方式。通过沸腾传热因素对气缸盖冷却系统流动及传热情况影响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确的预测、评价和优化内燃机气缸盖冷却水套的结构。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1)利用Eular多相流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结合Rohsenow核态沸腾换热准则,创建了新的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并通过一个冷却水道内的沸腾传热实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对BDL沸腾传热和两相流沸腾模型计算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计算精度更高。(2)以某高速船用汽油机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整机水上实验,得到实验数据。利用STAR-CCM+软件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进行CFD分析,然后与实验数据对比,从而确定数值模拟计算能够正确的反应出发动机冷却水的真实流动情况,为下一步的沸腾传热仿真计算提供流动边界条件。其次是利用GT-Power软件进行热力过程的仿真计算,得到了气缸盖火力面部分和进排气道周围壁面热边界条件。(3)采用BDL沸腾传热模型和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对气缸盖进行传热分析。利用Hyper Mesh软件和STAR-CCM+软件对气缸盖的三维数模进行处理之后,对其进行流固耦合计算,从而得到气缸盖的温度场、换热系数和气缸盖中冷却水套内空泡份额的分布情况,通过对两种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沸腾传热的因素对冷却水套的流动和气缸盖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比BDL沸腾传热模型的气缸盖大部分区域的温度都普遍降低,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比BDL沸腾模型更加强化了冷却水套的换热能力,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更加适合气缸盖内的流动传热的实际状况。(4)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利用软件STAR-CCM+和ABAQUS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沸腾传热因素对该汽油机气缸盖热-机耦合应力分布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应用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比BDL沸腾传热模型的气缸盖大部分区域的热应力和耦合应力都普遍降低,各个参数均满足发动机气缸盖材料强度要求。
【关键词】:沸腾传热 气缸盖 水套 两相流 流固耦合 热-机耦合 空泡份额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计入沸腾传热的气缸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计入沸腾传热的气缸盖研究的研究方法及现状13-15
  • 1.2.1 气缸盖传热研究概况14
  • 1.2.2 国外研究动态14-15
  • 1.2.3 国内研究动态15
  • 1.3 本文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及实验验证17-28
  • 2.1 沸腾传热及其发展过程17-20
  • 2.1.1 池内沸腾17-18
  • 2.1.2 管内沸腾18-20
  • 2.2 沸腾传热计算模型现状20-21
  • 2.2.1 单相流沸腾传热模型20
  • 2.2.2 均质流沸腾传热模型20
  • 2.2.3 两相流沸腾传热模型20-21
  • 2.3 沸腾传热数学模型21-22
  • 2.3.1 Chen模型21-22
  • 2.3.2 BDL模型22
  • 2.4 本文采用的两相流沸腾传热数学模型22-25
  • 2.4.1 两相流基本方程22-23
  • 2.4.2 传热方程23-24
  • 2.4.3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24-25
  • 2.5 空泡份额及其方程25
  • 2.6 实验验证25-27
  • 2.6.1 实验模型25-26
  • 2.6.2 计算结果与分析26-27
  • 2.7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缸盖冷却水套的CFD流动分析28-46
  • 3.1 几何模型的创建28-32
  • 3.1.1 汽油机的主要参数28
  • 3.1.2 几何模型创建28-30
  • 3.1.3 气缸盖冷却系统模型区域及网格划分30-32
  • 3.2 发动机水上实验32-37
  • 3.2.1 出水温度测量33-35
  • 3.2.2 冷却水进水流量测量35-37
  • 3.2.3 节温器出水管出水流量测量37
  • 3.3 缸盖温度测量实验37-38
  • 3.4 发动机冷却系统流动分析38-45
  • 3.4.1 冷却系统计算模型38-39
  • 3.4.2 边界条件的设定39-40
  • 3.4.3 整机冷却系统计算结果分析40-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计入沸腾传热的缸盖传热分析46-59
  • 4.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46-51
  • 4.1.1 计算模型47-48
  • 4.1.2 边界条件48-51
  • 4.2 计入单相流沸腾传热的缸盖传热分析51-53
  • 4.2.1 缸盖水套壁面换热系数分析51-52
  • 4.2.2 缸盖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52-53
  • 4.3 计入两相流沸腾传热的缸盖传热分析53-58
  • 4.3.1 沸腾对缸盖水套壁面换热系数的影响53-54
  • 4.3.2 计入沸腾的缸盖温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54-57
  • 4.3.3 缸盖水套内的空泡份额分布57-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计入沸腾传热的热-机耦合应力分析59-64
  • 5.1 气缸盖材料属性59
  • 5.2 边界条件59-61
  • 5.3 沸腾因素对缸盖热应力场的影响61-62
  • 5.4 热-机耦合应力分布情况62-63
  • 5.5 本章小结63-64
  • 全文总结与展望64-66
  • 1.总结64-65
  • 2.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立和,彭晓峰,王补宣;沸腾传热基础理论的拓展[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5期

2 侯玲,宋永吉,刘天庆;添加剂对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强化[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0年06期

3 董兆一,淮秀兰,赵耀华;超急速爆发沸腾传热的实验与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4 肖泽军,陈炳德,贾斗南;微重力下沸腾传热研究进展[J];核动力工程;2003年05期

5 李春辉,王补宣,彭晓峰;添加铁磁性微颗粒对沸腾传热的影响[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1期

6 吴伟,杜建华,林旭平,王补宣;多孔表面新型复杂结构优化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1期

7 苏顺玉,黄素逸,王晓墨;环形狭缝中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8 沈正维,王军,沈自求;沸腾传热的分形学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9 谭华玉;高春阳;刘立新;;多孔表面的制造方法及其强化沸腾传热效果的比较[J];流体机械;2006年01期

10 李洪亮;柳坤;许艳芳;;惰性粒子对水沸腾传热强化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海阳;钱才富;张智;赵福臣;杨开远;王凤君;;不同厚度铝喷涂管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赵红霞;韩吉田;徐永田;邵莉;王美霞;;强化沸腾传热表面的研究进展[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3 孔超;田瑞峰;谭思超;;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计算模型评价[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4 赵建福;万士昕;;微重力沸腾传热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5 刘佳;阎昌琪;李勇;;竖直管束大容积沸腾传热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6 许建俊;华泽钊;刘宝林;傅行军;;平板在过冷液氮中的淬冷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宋永吉;任晓光;蒋英杰;程刚;;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的沸腾传热[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明言;姜峰;强爱红;李修伦;林瑞泰;;气液固三相流自然循环沸腾传热可视化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李铁凤;任晓光;宋永吉;程刚;;池沸腾传热强化及阻垢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冀翠莲;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及其预测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苏顺玉;环状狭缝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周述璋;多孔结构的烧结成型机理及沸腾传热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陈海波;汽油机固—液耦合及沸腾传热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傅松;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倩侠;替代制冷工质在强化管外的冷凝与沸腾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崔文智;三维微肋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与流型[D];重庆大学;2003年

8 唐彪;表面纳米多孔结构制备及其强化沸腾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夏春林;窄通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传热[D];清华大学;199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旭;气缸盖冷却水腔内过冷沸腾传热多相流数值模拟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聪辉;集束相变换热器管内沸腾传热性能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徐德阳;汽油机缸盖鼻梁区水套沸腾传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马凯;计入沸腾传热的汽油机缸盖CFD分析及传热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宋鹏飞;微纳多孔表面的制备及其沸腾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勇;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沸腾传热强化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王冠雄;汽油机水套内过冷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拟计算[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永;冷却水腔内沸腾传热与缸盖工作状态仿真[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猛;沸腾传热高效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梁祥飞;竖直矩形窄缝内饱和流动沸腾传热[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14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14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