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类非圆轮廓磨削过程变结构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回转类非圆轮廓磨削过程变结构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圆轮廓 X-C联动磨削力 跟踪位置误差 模糊变结构控制 耦合增强控制
【摘要】:凸轮轴、曲轴、转子发动机内腔等回转类非圆轮廓零件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轮廓精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该类零件是通过X-C两轴联动实现磨削加工的更确切地说,x轴的直线运动跟踪C轴的旋转运动完成被加工工件的轮廓加工。由于被加工零件的轮廓特点,其轮廓精度受到了各伺服轴的跟踪性能、速度的突变、加速度的冲击、磨削力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该类零件的轮廓误差控制方法,对于提高其廓形精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揭示了非圆轮廓磨削力随着非圆轮廓曲率变化的规律。对单颗磨粒作为切削刀具参与磨削进行了受力分析,推导了非圆轮廓磨削的瞬时磨除体积,根据X-C联动磨削原理,建立了非圆轮廓的X-C联动磨削力模型。变化的非圆轮廓曲率是影响X-C联动磨削力的重要因素,定量分析了X-C联动磨削力和复杂非圆轮廓曲率半径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凸轮轮廓、椭圆轮廓、转子发动机内腔轮廓进行了曲率半径和非圆磨削力的计算及仿真。研究了X-C联动磨削力对非圆轮廓磨削加工过程的影响,探讨了X-C联动磨削力和两轴运动位置的关系。进行了非圆轮廓磨削用机床x轴和C轴跟踪性能的变结构控制研究。设计了各轴常规PID控制器和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通过仿真对两种控制策略的控制精度及抗扰动能力进行了对比,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无论在控制精度上还是抗扰动能力上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的强鲁棒性使得非圆轮廓磨削加工机床的各轴运动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针对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问题,使用模糊控制器调整变结构控制器中指数趋近律的切换控制系数,使其随着系统参数变化和干扰变化进行实时调节。通过仿真分析,基于模糊指数趋近律切换控制系数的等效滑模控制可以有效抑制抖振,既实现了高精度控制,又保留了滑模变结构方法抗扰动能力强的特点,变结构控制方法为非圆轮廓的高精度磨削加工控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研究了非圆轮廓误差与两伺服轴跟踪位置误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非圆内轮廓、非圆外轮廓的廓形变化分析,推导了由单个伺服轴跟踪滞后引起的非圆轮廓误差。提出了一种X-C两轴联动运动控制方法一耦合增强控制方法。由于X-C两轴联动磨削加工不同于X-Y两轴联动磨削加工,根据交叉耦合控制的思想,设计了基于变结构控制的两轴耦合增强控制器,将X轴和C轴的跟踪位置误差化为非圆轮廓廓形误差进行耦合对比,并将比较结果增强相对滞后量大轴的跟踪速度,使其快速跟踪另一轴的运动,以减小非圆轮廓的廓形误差,提高廓形精度。在数控凸轮轴磨床上进行了实际磨削过程的误差测量试验。完成了凸轮磨削加工过程中的X轴和C轴跟踪滞后量的数据采集,以验证仿真结果的有效性。搭建了X轴系统和C轴系统的试验台,分别对X轴系统和C轴系统的PID控制方法、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试验,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非圆轮廓磨削机床伺服轴的高精度位置跟踪。进行了基于变结构和模糊变结构的X-C两轴联动耦合增强控制器的仿真试验,x-c联动耦合增强控制可以加快x轴的跟踪速度,减小两轴之间的相对滞后量,以实现两轴运动的协调性控制。
【关键词】:非圆轮廓 X-C联动磨削力 跟踪位置误差 模糊变结构控制 耦合增强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580.6;TK40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回转类非圆轮廓加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1.2 课题来源13
- 1.2 回转类非圆轮廓磨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13-18
- 1.2.1 国内外非圆轮廓磨削研究现状13-16
- 1.2.2 伺服跟踪性能研究现状16-17
- 1.2.3 X-C两轴联动协调性控制现状17-18
- 1.3 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现状18-20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0-23
- 第2章 非圆轮廓磨削力研究23-38
- 2.1 影响非圆轮廓磨削力变化的因素23-24
- 2.2 非圆轮廓磨削加工X-C联动磨削力研究24-27
- 2.2.1 非圆磨削去除材料横断面面积25-26
- 2.2.2 非圆轮廓曲率半径的数学模型26
- 2.2.3 非圆轮廓X-C联动磨削力模型26-27
- 2.3 非圆轮廓X-C联动磨削力计算与仿真27-32
- 2.3.1 凸轮轮廓27-29
- 2.3.2 椭圆活塞轮廓29-30
- 2.3.3 转子发动机内腔30-32
- 2.4 非圆轮廓X-C联动磨削力对加工过程的影响分析32-37
- 2.4.1 X-C联动磨削力对非圆零件的影响32-36
- 2.4.2 X-C联动磨削力对砂轮架运动的影响36-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非圆轮廓磨削用机床单轴变结构控制研究38-64
- 3.1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38-40
- 3.1.1 基本定义38-39
- 3.1.2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设计39-40
- 3.2 非圆轮廓磨削用机床X轴变结构控制研究40-57
- 3.2.1 X轴系统的数学模型40-41
- 3.2.2 X轴系统变结构控制器设计41-45
- 3.2.3 X轴系统变结构控制器仿真45-57
- 3.3 非圆轮廓磨削用机床C轴系统变结构控制研究57-63
- 3.3.1 C轴系统的数学模型57-58
- 3.3.2 C轴系统变结构控制器设计58-60
- 3.3.3 C轴系统变结构控制器仿真60-63
- 3.4 本章小结63-64
- 第4章 非圆轮廓磨削用机床单轴模糊变结构控制研究64-76
- 4.1 引言64-65
- 4.2 模糊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65-66
- 4.2.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65
- 4.2.2 模糊变结构控制理论65-66
- 4.3 单轴模糊变结构控制研究66-74
- 4.3.1 X轴系统模糊变结构控制研究66-73
- 4.3.2 C轴系统模糊变结构控制研究73-74
- 4.4 本章小结74-76
- 第5章 非圆轮廓磨削用机床X-C联动控制方法研究76-89
- 5.1 X-C两轴联动磨削加工原理76-77
- 5.2 单轴跟踪性能与非圆零件轮廓精度的关系77-84
- 5.2.1 各种误差分析77-78
- 5.2.2 X轴跟踪位置误差引起的轮廓误差78-81
- 5.2.3 C轴跟踪位置误差引起的轮廓误差81-84
- 5.3 非圆轮廓磨削X-C两轴联动控制方法研究84-88
- 5.4 本章小结88-89
- 第6章 试验研究89-106
- 6.1 凸轮磨削加工过程误差测量试验89-94
- 6.1.1 凸轮磨削加工试验准备89-90
- 6.1.2 凸轮磨削试验结果分析90-94
- 6.2 变结构控制方法试验94-99
- 6.2.1 变结构控制方法试验准备95-97
- 6.2.2 变结构控制试验测试结果97-99
- 6.3 X-C两轴联动运动控制方法仿真试验99-104
- 6.4 本章小结104-106
- 第7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106-108
- 7.1 研究总结106-107
- 7.2 本文创新点107
- 7.3 研究展望107-108
- 参考文献108-115
- 致谢115-116
- 附录116-12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122-123
- 作者简介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嘉;;基于任务坐标系法焊线机轮廓控制算法设计[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王波,董申,赵万生;非球曲面超精密车削过程中的轮廓补偿控制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99年02期
3 王波,梁迎春,董申;超精密机床模糊轮廓控制技术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刘宜;丛爽;;基于工作坐标系的最优轮廓控制及其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1期
5 袁超;;FANUC Cs轮廓控制在功能头定位中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2年01期
6 王丽梅;林淑;郑浩;;基于H_∞反馈的直接驱动XY平台切向轮廓控制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2年02期
7 张小军;邢军力;;FANUC系统Cs轮廓控制功能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机床电器;2012年02期
8 张建玲;;用FANUC系统Cs轮廓控制功能实现五面加工的主轴定位[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3年09期
9 孙宜标;龙熙;金抚颖;王丽梅;;基于极坐标法的直线电机XY平台轮廓控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年06期
10 王丽梅;李兵;;基于实时位置补偿直接驱动XY平台轮廓控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阳;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轮廓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陈秀梅;回转类非圆轮廓磨削过程变结构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3 刘宜;多轴轮廓运动系统的轨迹生成与性能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赵国勇;数控系统运动平滑处理、伺服控制及轮廓控制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孟浩;基于任务坐标系的机床进给系统轮廓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田乃强;二维精密运动平台的轮廓伺服控制器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阳;叶片加工过程中轮廓控制图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金抚颖;基于等效误差的直接驱动X-Y平台轮廓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5 曹公博;无轴ESTA涂装系统轮廓控制策略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张杰;直接驱动XY平台模糊扰动补偿与轮廓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7 孙伟;基于小波模糊CMAC的直接驱动XY平台轮廓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8 孙美宁;基于速度场理论的XY数控平台轨迹路径规划和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9 陈吉超;直接驱动XY平台的全局快速Terminal滑模轮廓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17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1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