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空气辅助直喷汽油机喷雾特性及缸内混合气形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23:26

  本文关键词:空气辅助直喷汽油机喷雾特性及缸内混合气形成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气辅助喷射 光学发动机 喷雾特性 混合气形成 缸内直喷


【摘要】:在汽油机纷纷采用缸内直喷技术来提升发动机性能的发展趋势下,空气辅助直喷喷嘴因具有在较低喷射压力下实现高质量雾化效果的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此类喷油器喷出的是燃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所以其喷雾特性有别于常见的高压直喷喷嘴,而国内外对此类喷嘴应用于直喷发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采用高速摄影法与激光衍射法对空气辅助直喷喷嘴喷雾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进行了光学测试,并建立了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混合气形成的仿真计算模型,开展了喷油参数和缸内气流运动对喷雾特性及混合气形成影响规律的研究。光学试验研究中设计并搭建了定容弹及缸筒全透明式光学发动机两种试验平台,定容弹试验平台可方便地模拟出燃油喷射时刻缸内的温度与压力,而光学发动机试验平台能更好地反映出缸内复杂的气流运动对喷雾特性及混合气形成过程的影响,弥补了定容弹在喷雾特性研究中的不足,两种试验平台相结合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各种参数对GDI发动机喷雾特性的影响。根据空气辅助喷射的特点定义了喷雾燃空比(γ),而为反映出缸内气流流场对喷雾特性的影响,本文中首次引入了喷雾左半锥角(α)、喷雾右半锥角(β)及喷雾锥角偏移度(Φ)的新概念,与常用的贯穿距离(L)和喷雾锥角(θ)等参数相结合能更好地表征出燃油的喷雾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喷雾燃空比、喷射压力、环境压力、喷射开始时刻、活塞顶形状及发动机转速等参数对空气辅助直喷喷嘴喷雾特性的影响。此外,还利用激光粒度仪对该喷嘴的喷雾粒径(SMD)进行了测量并分析研究了其变化规律。模拟仿真研究中首先利用CFD软件(AVL-FIRE)建立了GDI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的仿真计算模型,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对该模型中的进气道模型和喷雾模型进行了验证,以保证利用该模型开展的仿真研究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正确性。而后通过仿真计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喷雾粒径、燃油喷射开始时刻及活塞顶形状等参数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及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对于喷雾微观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辅助直喷喷嘴的喷雾粒径(SMD)正比于喷雾燃空比(γ),特别是当喷雾燃空比γ小于0.8时,喷雾的SMD会有明显降低。当燃油喷射与混合气喷射之间的时间间隔增大时,SMD会随之减小并趋于稳定。而提高喷射压力同样可改善空气辅助直喷喷嘴的雾化效果。对于喷雾宏观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定容弹内,降低γ值(增大空气喷射量或减少燃油喷射量)会使喷雾锥角有降低的趋势,但对贯穿距离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相同的试验工况下,相比于喷射汽油而言,航空煤油喷雾的贯穿距离相对更长,且喷雾锥角相对更小;提高喷油压力会使两种燃料喷雾的贯穿距离和喷雾锥角均增大;增大环境压力时,两种燃料喷雾的贯穿距离均会随之降低,而喷射煤油时的喷雾锥角会随之减小,但喷射汽油时喷雾锥角几乎不变。对于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光学发动机中进气气流的影响,空气喷射量的增加会使光学发动机内的喷雾锥角增大,贯穿距离变小,这与定容弹内的测试结果有所不同。此外,两种试验条件下喷雾锥角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也有明显差异。而进气气流对喷雾场整体有明显的吹偏作用。随着燃油喷射时刻推迟,进气气流对喷雾场的吹偏作用逐渐减弱,喷雾锥角偏移度随之减小,而喷雾的贯穿距离不断增大;进气气流的流速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下降而降低,其对喷雾场的影响也随之减弱,喷雾锥角、喷雾半锥角及喷雾锥角偏移度均随之减小,但喷雾贯穿距离的变化并不显著。而不同的活塞顶形状也会因影响了缸内气流流场而使喷雾特性发生改变。同时,燃油喷射时刻、发动机转速以及活塞顶形状等参数也均因影响了喷雾在气缸内的空间分布以及与活塞碰撞的位置,而使燃油的蒸发以及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布的规律发生改变。
【关键词】:空气辅助喷射 光学发动机 喷雾特性 混合气形成 缸内直喷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4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6
  • 字母注释表16-17
  • 第一章 绪论17-33
  • 1.1 引言17-18
  • 1.2 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发展与特点18-27
  • 1.2.1 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发展历程18-19
  • 1.2.2 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优势19-21
  • 1.2.3 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不足和挑战21-22
  • 1.2.4 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燃烧系统22-23
  • 1.2.5 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27
  • 1.3 缸内直喷汽油机喷雾特性及混合气形成的研究现状27-31
  • 1.3.1 喷雾特性及混合气形成的试验研究现状27-30
  • 1.3.2 喷雾特性及混合气形成的仿真研究现状30-31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31-33
  • 第二章 光学试验平台的研发及试验方法介绍33-50
  • 2.1 光学试验平台的研发33-45
  • 2.1.1 定容弹试验平台的研发33-37
  • 2.1.2 缸筒全透明式光学GDI发动机试验平台的研发37-41
  • 2.1.3 低压空气辅助直喷系统41-45
  • 2.2 试验方法介绍45-49
  • 2.2.1 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45-48
  • 2.2.2 喷雾粒径分布的试验研究方法48-49
  • 2.3 本章小结49-50
  • 第三章 GDI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50-65
  • 3.1 数值模拟技术的理论基础50-57
  • 3.1.1 基本控制方程50-52
  • 3.1.2 仿真计算模型52-56
  • 3.1.3 数值计算方法56-57
  • 3.2 进气道稳流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57-60
  • 3.2.1 进气道几何模型的建立58
  • 3.2.2 进气道稳流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58-59
  • 3.2.3 进气道稳流仿真中计算求解器的设置59-60
  • 3.3 GDI发动机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60-64
  • 3.3.1 GDI发动机几何模型的建立60-61
  • 3.3.2 GDI发动机仿真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61-63
  • 3.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63-64
  • 3.4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空气辅助直喷汽油机喷雾雾化粒径及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65-109
  • 4.1 空气辅助直喷喷嘴流量特性的测定65-66
  • 4.2 空气辅助直喷喷嘴雾化粒径的试验研究66-71
  • 4.2.1 喷雾燃空比对雾化粒径的影响67-69
  • 4.2.2 喷射间隔对雾化粒径的影响69-70
  • 4.2.3 喷射压力对雾化粒径的影响70-71
  • 4.3 空气辅助直喷喷嘴在定容弹内的喷雾特性试验研究71-86
  • 4.3.1 定容弹内喷雾特性的参数定义71-72
  • 4.3.2 喷雾燃空比对喷雾特性的影响72-74
  • 4.3.3 喷射压力对喷雾特性的影响74-76
  • 4.3.4 环境压力对喷雾特性的影响76-78
  • 4.3.5 不同燃料的喷雾特性对比78-86
  • 4.4 GDI发动机缸内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86-106
  • 4.4.1 缸内喷雾特性的几个重要参数定义86-87
  • 4.4.2 气流运动对缸内喷雾特性的影响87-91
  • 4.4.3 喷射时刻对缸内喷雾特性的影响91-95
  • 4.4.4 发动机转速对缸内喷雾特性的影响95-98
  • 4.4.5 活塞顶形状对缸内喷雾特性的影响98-102
  • 4.4.6 喷雾燃空比对缸内喷雾特性的影响102-106
  • 4.5 本章小结106-109
  • 第五章 GDI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的模拟仿真研究109-124
  • 5.1 仿真计算模型的验证109-112
  • 5.1.1 进气道模型的验证109-111
  • 5.1.2 喷雾模型的验证111-112
  • 5.2 喷雾粒径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112-116
  • 5.3 喷射时刻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116-119
  • 5.4 活塞顶形状对缸内混合气形成的影响119-122
  • 5.5 本章小结122-12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24-128
  • 6.1 全文总结124-126
  • 6.2 工作展望126-128
  • 参考文献128-137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37-138
  • 致谢138-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宗正;任东军;牟永田;张岐峰;;可视化技术在发动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01期

2 张直诚;;在M过程基础上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的进一步发展[J];国外汽车;1973年Z1期

3 ;油膜混合气形成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和放热的研究[J];小型内燃机;1975年02期

4 林家让;两种燃烧室混合气形成过程[J];内燃机学报;1988年02期

5 侯德洋,许锋;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传递学分析[J];小型内燃机;1990年04期

6 陈景仪;;柴油机中混合气形成的研究[J];热力机车译丛;1967年01期

7 Ю.Б.Свирибов ,В.А.Скворцов ,潘述文;混合气均匀化对汽油机经济指标及毒性指标的影响[J];小型内燃机;1982年02期

8 李孝禄;李迎;冯娟;赵雪菲;方晓敏;;直喷柴油机两种燃烧方式混合气形成的比较[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黄露;张凡;帅石金;王志;;甲醇与汽油混合气形成的可视化试验与数值模拟[J];车用发动机;2008年03期

10 胡春明;李骥琦;白洪林;任立红;董亮亮;;航空直喷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的试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望;;柴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的高速纹影摄影技术[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2 汪淼;王志;帅石金;王建昕;;PFI汽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三维数值模拟[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伯彦;;均质燃烧LPG直喷发动机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数值解析[A];山东内燃机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学术交流资料[C];2012年

4 叶伊苏;王伟民;;直喷汽油机冷启动工况混合气形成分析[A];第八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2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林学东;黄丫;李德刚;崔磊;张春贤;;高压喷射对柴油机混合气及NO形成规律的影响[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韬;进气道局部加热及喷油控制策略对发动机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白洪林;空气辅助直喷汽油机喷雾特性及缸内混合气形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3 田维;高速直喷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动态特性及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4 赵昌普;BUMP燃烧室"内混合气形成及缸内气流运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姚广涛;预混合压燃发动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袁方恩;2.0TCI高速直喷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控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王天友;四气门汽油机稀混合气燃烧及降低NO_x排放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李之华;进气门和喷油对直喷汽油机混合气和燃烧控制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龙;柴油机喷雾特性试验与混合气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温江舟;喷油参数对某型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性能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恩源;GDI发动机缸内喷雾场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李骥琦;低压空气辅助直喷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形成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鹿盈盈;柴油喷雾撞壁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6 崔磊;高压共轨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长胜;小型高速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郭腾龙;高压共轨系统参数对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玉茹;燃料挥发性对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过程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海良;气道喷射式汽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三维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7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27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7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