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耦合传热系统的模糊反演
本文关键词:稳态耦合传热系统的模糊反演
【摘要】:传热学反问题(Inverse heat transfer problem,IHTP)是指基于传热系统的温度观测信息反演系统的某些未知特征参量,如边界条件、热物性参数和几何形状等。涉及耦合传热的各类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电站、制冷、炼油和化工等工程领域。传热学反问题方法为换热设备的优化设计、换热设备性能的综合评价及在线监测等提供了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技术方案。由于传热学反问题所固有的不适定性,目前常用的传热学反问题典型研究方法,如共轭梯度法(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CGM)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等研究方法,对温度测点数目和测量误差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难以获得理想的反演结果。基于模糊理论基础的分散式模糊推理方法(Decentralized Fuzzy Inference method,DFIM))是一种具有良好鲁棒性和容错能力的不确定推理方法,能够基于不精确和不完备的观测信息做出有效的决策,为传热学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理论方法。本文研究了基于DFIM的稳态耦合传热系统的反演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给出了一种求解流固耦合传热正问题的BEM-FVM方法。针对二维稳态耦合传热问题,分别采用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和有限容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FVM)求解固体导热及流体传热正问题的数值模型,并结合流固界面温度和热流连续条件,确定固体边界的节点温度及流体区域的温度场。(2)概述了采用CGM和GA方法求解反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基于CGM和GA,反演了圆管流固耦合传热系统的固态附着层外壁边界的几何形状。结合数值实验,讨论了在上述两种反演方法下,边界几何形状的初始猜测值、温度测点数目以及测量误差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总结了CGM和GA两种优化方法在求解反问题中存在的问题。(3)结合传热学反问题存在的问题和模糊推理方法的特点,建立了求解二维稳态耦合传热系统反问题的分散式模糊推理方法(DFIM)。以温度测量值与传热正问题计算值的偏差作为输入信息进行分散模糊推理;建立了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的综合加权方法,对各个分散模糊推理分量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待反演参数分布的补偿量,对反演参数分布的当前猜测值进行修正。(4)应用所提出的DFIM方法,分别研究了二维流固耦合传热系统的边界几何形状反演问题和边界热流分布反演问题,并与CGM和GA两种方法的反演结果的对比,验证了DFIM求解耦合传热反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数值实验,讨论了待反演边界条件分布的初始猜测值、温度测点数目及测量误差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GM和GA相比,DFIM明显降低了反演对温度测点数目的要求,增强了对测量误差的抗干扰能力,具有良好的抗不适定性。
【关键词】:耦合传热 反问题 分散模糊推理 模糊反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18
- 1.1 传热学反问题概述10-11
- 1.2 传热学反问题的研究方法11-15
- 1.2.1 Tikhonov正则化方法12-13
- 1.2.2 梯度优化方法13
- 1.2.3 智能优化方法13-14
- 1.2.4 分散模糊推理方法14-15
- 1.3 耦合传热反问题的研究现状15-16
- 1.4 本文主要工作16-18
- 2 边界元法原理及流固耦合传热正问题求解18-32
- 2.1 边界元法概述18
- 2.2 二维平面稳态导热问题的边界元分析18-23
- 2.2.1 二维平面导热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18-20
- 2.2.2 边界元积分方程的离散与数值分析20-23
- 2.3 轴对称稳态导热问题的边界元分析23-25
- 2.3.1 轴对称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23-24
- 2.3.2 边界元积分方程的离散与数值分析24-25
- 2.4 流固耦合传热正问题求解25-29
- 2.4.1 固体区域求解26-27
- 2.4.2 流体区域求解27-28
- 2.4.3 流固耦合传热正问题求解流程28
- 2.4.4 数值求解及网格无关性验证28-29
- 2.5 本章小结29-32
- 3 传热学反问题的优化方法及主要问题32-40
- 3.1 引言32
- 3.2 基于CGM和GA的几何形状反演32-35
- 3.2.1 基于CGM的附着层边界几何形状反演32-33
- 3.2.2 基于GA的附着层边界几何形状反演33-35
- 3.3 数值实验及结果讨论35-39
- 3.3.1 初始猜测值的影响36-37
- 3.3.2 测点数目的影响37-38
- 3.3.3 测量误差的影响38-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4 基于分散模糊推理方法的几何形状反演40-58
- 4.1 引言40
- 4.2 分散式模糊推理方法40-48
- 4.2.1 模糊推理思想40-41
- 4.2.2 分散式模糊推理反演系统41-42
- 4.2.3 分散模糊推理模块42-45
- 4.2.4 分散式模糊推理系统的综合加权45-48
- 4.3 附着层几何形状的模糊反演48-51
- 4.3.1 分散模糊推理结构48
- 4.3.2 模糊推理单元48-50
- 4.3.3 模糊推理结果的加权综合50-51
- 4.3.4 附着层外壁几何形状的反演流程51
- 4.4 数值实验及讨论51-57
- 4.4.1 加权综合模型中方差系数? 的选取51-53
- 4.4.2 初始猜测值对反演结果的影响53-54
- 4.4.3 测点数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54-56
- 4.4.4 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56-57
- 4.5 本章小结57-58
- 5 基于DFIM的耦合传热过程热流分布反演58-72
- 5.1 引言58
- 5.2 传热过程模型58-61
- 5.2.1 平板区域求解59-60
- 5.2.2 流体区域求解60
- 5.2.3 流固耦合传热正问题求解60-61
- 5.3 热流分布的模糊反演61-64
- 5.3.1 分散式模糊推理结构61-62
- 5.3.2 模糊推理单元62-63
- 5.3.3 模糊推理结果的加权综合63-64
- 5.3.4 平板外壁热流反演的基本流程64
- 5.4 数值实验及讨论64-71
- 5.4.1 正问题验证和CGM及GA说明65-66
- 5.4.2 初始猜测值对反演结果的影响66-67
- 5.4.3 测点数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67-69
- 5.4.4 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69-71
- 5.5 本章小结71-72
- 6 总结与展望72-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84
- 附录84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完成的的论文目录84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斌,陈颜辉,余涛;基于模糊推理的目标对潜发现问题研究[J];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5年01期
2 陈教料;胥芳;张立彬;谷廷华;;基于模糊推理L-系统的植物生长模拟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陈守煜,周惠成;迳流长期预报的模糊推理模式[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4 叶有培,徐蔚鸿;带参的模糊推理合成法则[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5 杨纶标;关于模糊α-真的模糊推理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9期
6 李同欣;模糊语言思维与模糊推理[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7 庞富胜,,庞胜,吴苍松;模糊推理硬件的一种实现[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9期
8 马培军;苏小红;王雪峰;;基于模糊推理的名片识别后处理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王玉海;宋健;李兴坤;;基于模糊推理的驾驶员意图识别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2期
10 李本强,史震古;结合模糊推理的模拟退火优化方法[J];基建优化;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重国;张志明;汪培庄;;模糊关系的一般表达式及模糊推理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分析[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2 黄丽;李中夫;;基于三/算法的多规则模糊推理[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3 郭方芳;陈图云;;模糊推理渠道及链、网的确定度[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4 孟丹;陈图云;;模糊推理的三Ⅰ原则贴近算法[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5 罗文标;扬纶标;高英仪;;作用关系理论与模糊推理[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6 王国俊;;模糊推理的全蕴涵三Ⅰ算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阎鹏;王宏;张运杰;;基于多值蕴含的二型模糊推理模型[A];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闫建平;;模糊推理插值器[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索雪松;索雪峰;李阳;张曙光;;漏水声波数据可信度的模糊推理过程[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戚方丽;那日萨;崔雪莲;;基于在线评论的品牌再购意向模糊推理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兆明;传热学反问题模糊推理方法的继续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徐蔚鸿;模糊智能系统中模糊推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英雷;模糊推理在网络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郭伟奇;基于模糊推理的室内定位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波;多尺度几何分析及直觉模糊推理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范福平;基于模糊推理的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彦哲;基于模糊推理的医疗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6 双靖宁;模糊推理三Ⅰ算法及新型三Ⅰ算法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7 赵蕾;多维多重模糊推理在网络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曹冬民;稳态耦合传热系统的模糊反演[D];重庆大学;2016年
9 苏永利;基于加权模糊规则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D];河北大学;2005年
10 徐少卿;基于多重模糊推理模型的插值推理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7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2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