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供暖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供暖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近年来,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氮氧化物、硫化物、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近两年来严重的“雾霾”。而冬季我国北方地区的燃煤供暖又加剧了污染的程度,因此需要找到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燃煤供暖方式。在众多清洁能源中,太阳能、电能、地源热泵等形式的研究较为广泛,但是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及当前我国电网中存在的巨大调峰压力、冬季北方地区弃风期与供暖时段高度重合等因素,论文就是研究基于电力蓄能技术进行供暖来替代传统燃煤供暖。论文通过对现有电能采暖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所要研究的电蓄能技术是具有蓄热功能的集中型电热锅炉;设计了一个能够直接接入高电压、大功率的电热储能炉,可以利用低谷电和弃风电采取固体储热方式将不同类型的电能,例如电网中用电负荷低谷的电能、风力和光伏发电所产生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并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根据不同的需求再通过交换装置,将储存的热能转换成热水、热风、蒸汽用于城市供暖及工业热源或在用电高峰时段发电馈送到电网,实现了大功率和超大功率电能储存,解决了电能难以储存的难题;并对以电热储能炉为代表的清洁热源进行投资分析。论文中所设计的高压大功率电热储能炉,能够直接接入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网,采用固体介质储热,具有储热能力强、占地面积小、维护成本低、储热温度区间更宽、安全性好等优势。并对一个试点工程来进行电热储能炉的效益分析和供暖热源投资分析,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利用电热储能进行供暖的经济性和优越性。为今后大规模推广高电压大功率电热储能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电蓄能 固体储能 电热储能炉 效益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2;TM61;TK02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2
- 第一章 绪论12-16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2.1 国外研究情况13-14
- 1.2.2 国内研究情况14-15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5
- 1.4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电力蓄能技术分析16-24
- 2.1 发展电力蓄能技术的必要性16
- 2.1.1 我国电网存在巨大的调峰压力16
- 2.1.2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急需清洁热源16
- 2.2 电能采暖形式性能分析16-22
- 2.2.1 集中型电采暖分析17-19
- 2.2.2 分散型电采暖分析19-21
- 2.2.3 利用电蓄热式清洁热源替代燃煤锅炉优势分析21
- 2.2.4 结论21-22
- 2.3 电力蓄能技术在供暖系统中的应用前景22-23
- 2.3.1 调整供暖结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22
- 2.3.2 提高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系统24-37
- 3.1 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系统设计24-30
- 3.1.1 设备的组成设计26-27
- 3.1.2 工作原理27-28
- 3.1.3 主要技术参数28
- 3.1.4 设计创新点28-29
- 3.1.5 选型设计29-30
- 3.2 采用固体储热技术分析30-33
- 3.2.1 固体储热特性30-32
- 3.2.2 固体储热与水储热对比分析32-33
- 3.2.3 采用固体介质储热的优势33
- 3.3 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技术使用优势33-34
- 3.4 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技术在电网储能调峰的几种应用模式34-36
- 3.4.1 风电蓄热供暖的就近消纳模式34
- 3.4.2 城市分布式储能调峰供暖消纳模式34-35
- 3.4.3 城市分布式储能调峰发电余热供暖消纳模式35-36
- 3.4.4 大工业用户储能调峰用热消纳36
- 3.5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高压大功率电热储能炉效益分析37-45
- 4.1 电热储能炉的成本分析37-39
- 4.1.1 供暖成本分析37
- 4.1.2 运行成本37
- 4.1.3 辽宁省部分地区住宅冬季供暖耗热量37-39
- 4.2 供暖热源投资分析39-41
- 4.2.1 设备投资39
- 4.2.2 运行成本分析39-40
- 4.2.3 设备折旧40
- 4.2.4 二次管网维修40
- 4.2.5 设备维修40
- 4.2.6 人工管理费40
- 4.2.7 投资回报周期40-41
- 4.2.8 电热储能设备参考价格41
- 4.3 具体实例分析41-44
- 4.3.1 热负荷的确定41-42
- 4.3.2 供暖设备选型42
- 4.3.3 换热系统42
- 4.3.4 供电方案42-43
- 4.3.5 社会效益43
- 4.3.6 经济效益43-44
- 4.3.7 结论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5.1 结论45-46
- 5.2 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才金山;初禹;郭洪彬;;阿尔山热储构造的分布与特征[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6期
2 张树林,施尚明,郭升;松辽盆地林甸地区热储水的补给及其水动力条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李新国,赵军;武清地热热储数值模拟(英文)[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1年03期
4 夏跃珍;王飞;姚晶娟;张达政;;地热系统热储温度评价方法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5 刘建安;;福建永春石鼓镇地热场的分布及成因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6 朴美花;刘寿东;王咏薇;俞晓亮;王伟;肖薇;曹畅;徐家平;;夏季太湖表面辐射和能量通量特征观测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9期
7 白雪峰,房爱兵,梁金国;油区地热能开发新工艺的研究[J];能源工程;2005年05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树芳;刘久荣;庞忠和;;北京地区热田热储温度和补给特征初步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朗久考察小组;孙世雄;贾疏源;;朗久地热田深部热储初探[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3 王润元;张强;王鹤龄;张凯;王胜;刘宏谊;;热储存项对中国西北亚高山草甸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刘建安;林金发;;浅谈福建省永春县石鼓镇地热场的分布[A];中国西部地热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孙占学;吴红梅;;地热系统中矿物—流体化学平衡的判断及热储温度的估算[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黄奇文;;沈阳北部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A];中国西部地热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集[C];2001年
7 任湘;;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八五”规划设想[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8 王润元;张强;;西北戈壁地表能量闭合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帆;钱热储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潮汕社会思潮[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2 杜赛;高压大功率电能转换固体储能供暖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8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2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