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型DPF碳烟捕集及连续再生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催化型DPF碳烟捕集及连续再生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催化型DPF 碳烟捕集 连续再生 碳烟加载量预测 部分再生
【摘要】:催化型DPF(Catalyzed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主动再生结合连续被动再生技术是面向欧Ⅵ的DPF子系统关键技术之一。准确的碳烟加载量预测是启动安全可靠主动再生的重要环节,由于催化型DPF连续被动再生在低排温(约260℃)就开始氧化捕集的碳烟,影响基于单纯物理过程的碳烟加载量预测方法的精度。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载体容积为5.8L、催化剂涂覆量为30g/L的催化型DPF为研究对象,运用GT-POWER软件建立CDPF模型,结合试验与仿真结果研究碳烟捕集和连续再生机理,探索连续被动再生对碳烟捕集过程的影响规律,建立连续被动再生发生时的碳烟加载量预测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CDPF纯物理的碳烟捕集过程主要分为深床捕集和饼层捕集两个阶段。在深床捕集阶段碳烟沉积在载体壁面微孔内部,仿真结果表明,虽然深床捕集到的碳烟只占总碳烟量的3%,但最大压降可占总压降的78%;在饼层捕集阶段碳烟沉积在载体壁面表层,占总碳烟量的97%,试验和仿真结果都表明饼层捕集阶段压降呈线性增长。碳烟在壁面内部分布不均匀,造成沿排气渗流方向不同位置的壁面渗透率减小,深床捕集阶段的压降快速上升。因此忽略深床捕集到的碳烟,只关注其对压降的贡献,将饼层捕集到的碳烟量近似为总碳烟量,得到碳烟捕集过程压降随碳烟量的线性变化关系。分析排气流量、入口温度、微粒粒径对捕集特性的影响,为预测不同工况下CDPF压降随碳烟量的线性变化规律提供依据。2、CDPF再生试验研究表明,CDPF在入口NO2浓度为6ppm的情况下依然能达到97.6%的再生效率,仿真明确“催化涂层将NO转化为NO2、发生NO2反向扩散”是再生持续高效进行的根源。随着CDPF入口的温度、O2浓度、NO2浓度的升高,排气流量的降低,连续再生效率越高;NO2与PM的质量比大于2时CDPF内的碳烟再生速率大于碳烟沉积速率,质量比越大,CDPF内剩余碳烟量越少。3、当连续再生发生时,对比CDPF入口温度与连续再生平衡点温度,获得碳烟沉积速率与再生速率的关系,建立碳烟量和压降的变化模型。连续再生平衡点温度仿真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1100r/min、转矩259N.m(50%负荷)的工况下,单独CDPF连续再生平衡点温度为325℃。对比纯物理的碳烟捕集过程,当CDPF入口温度低于连续再生平衡点温度50℃时,压降平均相差4%,总碳烟量平均相差4.8%,此时连续再生的影响可忽略;当CDPF入口温度低于连续再生平衡点温度5℃,连续再生不可忽略,壁面内部碳烟先于饼层碳烟被再生消耗掉而恢复洁净状态,导致压降明显降低。此时壁表面已沉积的碳烟(0.69g/L)将阻止后续碳烟进入壁面内部,只能被饼层捕集,而此时受连续再生的影响,饼层捕集阶段压降和总碳烟量都呈非线性上升趋势。4、综上所述,压降法预测碳烟加载量只适用于纯物理的碳烟捕集过程,连续再生可造成CDPF部分再生,压降法对部分再生后的CDPF纯物理碳烟捕集过程的碳烟量预测值比实际值小2.1g/L。因此建立连续再生发生时的碳烟加载量预测模型。基于模型的碳烟加载量预测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1100r/min、转矩259N.m工况,CDPF入口温度为275℃时,碳烟加载量预测值为4g/L,误差为4.7%;CDPF入口温度为380℃,初始碳烟加载水平为3g/L时,碳烟加载量预测值为1.8g/L,误差为3.7%。准确的碳烟加载量预测模型为基于模型的主动再生控制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催化型DPF 碳烟捕集 连续再生 碳烟加载量预测 部分再生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4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14-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1.3.1 碳烟捕集机理研究现状15-17
- 1.3.2 连续再生机理研究现状17-19
- 1.4 主要研究内容19-21
- 第2章 碳烟捕集及连续再生试验研究21-35
- 2.1 试验台架建立及原排试验21-24
- 2.2 碳烟加载试验24-27
- 2.3 压降特性试验27-29
- 2.3.1 洁净状态压降特性试验27-28
- 2.3.2 不同碳烟加载量压降特性试验28-29
- 2.4 连续再生试验29-33
- 2.5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35-63
- 3.1 碳烟捕集数学模型35-44
- 3.1.1 深床捕集模型35-41
- 3.1.2 饼层捕集模型41-44
- 3.2 一维流场数学模型44-49
- 3.2.1 质量守恒45
- 3.2.2 动量守恒45-46
- 3.2.3 能量守恒46-48
- 3.2.4 压降模型48-49
- 3.3 再生反应模型49-52
- 3.4 模型参数的标定及验证52-61
- 3.4.1 碳烟捕集模型验证53-58
- 3.4.2 再生模型验证58-61
- 3.5 本章小结61-63
- 第4章 碳烟捕集及连续再生机理仿真研究63-89
- 4.1 碳烟捕集机理仿真研究63-74
- 4.1.1 碳烟捕集特性63-66
- 4.1.2 碳烟捕集特性影响因素分析66-74
- 4.2 连续再生机理仿真研究74-84
- 4.2.1 NO2反向扩散74-77
- 4.2.2 连续再生影响因素分析77-84
- 4.3 连续再生对碳烟捕集的影响研究84-87
- 4.3.1 连续再生平衡点温度84-86
- 4.3.2 连续再生对碳烟捕集影响程度分析86-87
- 4.4 本章小结87-89
- 第5章 碳烟加载量预测方法研究89-93
- 5.1 压降法89-90
- 5.2 模型法90-92
- 5.3 本章小结92-93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93-99
- 6.1 总结93-96
- 6.2 展望96-99
- 参考文献99-105
- 作者简介105-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武;龚金科;谭理刚;高为国;倪小丹;钟志华;;直喷柴油机碳烟生成和氧化历程的数值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1期
2 马其华;宋建桐;;燃用小比例乙醇柴油对降低柴油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年06期
3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基于平均反应率的现象学碳烟氧化模型研究及应用[J];内燃机学报;2008年02期
4 鞠洪玲;成晓北;汪方阳;王志;;采用改进碳烟模型的柴油机碳烟颗粒物生成及尺寸分布[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1期
5 刘近平;魏明锐;肖合林;;基于矩方法的碳烟颗粒动力学演化过程[J];内燃机学报;2014年02期
6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柴油机高密度-低温燃烧过程参数对碳烟生成影响的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4年03期
7 赵霏阳;于文斌;裴毅强;苏万华;;基于碳烟表面活性的多步碳烟生成机理研究柴油机碳烟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14年14期
8 舒新前,刘天绩,徐精求,郑宏锋,毕冬冬,李分霞,Brilhak J F,Gilot P;柴油机碳烟低温燃烧(氧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4年01期
9 蒋卫东,沈颖刚,申立中,颜文胜;代用燃料发动机碳烟排放的试验研究[J];山东内燃机;2005年04期
10 姚春德;王洪夫;宋金瓯;;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碳烟排放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发动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昭良;李倩;王晓;张业新;辛颖;;负载钾的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普适中间物种和机理[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4 覃建果;魏小林;郭啸峰;李腾;;甲烷/空气高压燃烧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辛颖;杨曦;蒋品;张昭良;;量子点级铈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剂去除碳烟颗粒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敏;王仲鹏;李倩;王立国;张昭良;;镧锡烧绿石纳米球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烟颗粒燃烧[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7 张昭良;于鹏飞;张业新;牟宗刚;倪献智;鲍猛;;碳烟颗粒在NOx存储-还原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行为[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桂臻;何洪;訾学红;邱文革;戴洪兴;邓积光;;碳烟催化燃烧用三维有序大孔Pd-修饰三元铈锆固溶体[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桂臻;赵震;刘坚;段爱军;姜桂元;徐俊峰;;大孔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碳烟燃烧的催化性能[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昭良;韩栋;辛颖;王仲鹏;;铈铁复合氧化物四效催化剂在碳烟燃烧中的协同效应[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亮;用激光诱导炽光法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特性[D];清华大学;2014年
2 鞠洪玲;柴油机碳烟颗粒生成规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烟摩擦学特性及摩擦诱导其结构转变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陈亮;柴油燃料燃烧碳烟颗粒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的试验和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熊刚;煤和生物质燃烧碳烟生成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王宇;电场作用下火焰中碳烟颗粒的分布与聚积规律[D];清华大学;2009年
7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斌;镍系钙钛矿同时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烟颗粒的催化性能[D];天津大学;2010年
9 隋丽娜;柴油机尾气碳烟氧化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10 毕小杰;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_g;乙烯层流预混火焰中碳烟颗粒长大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斌;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形态、结构与组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琼琼;负载Co_3O_4-CeO_2的SBA-15整体柱用于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碳烟颗粒物[D];湘潭大学;2015年
4 路良泽;负载钴酸镧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碳烟燃烧的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晓敏;稀土烧绿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去除碳烟颗粒物(PM)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6 任佳乐;纳米阵列基氧化物催化剂对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陈慧;复合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和NO_x存储还原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王舒捷;Ce基复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烟-NOx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曹东晓;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赵世峰;直喷汽油机冷启动工况壁面油膜特性及其对碳烟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42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4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