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材退火罐热量回收利用装置传热分析
本文关键词:铜材退火罐热量回收利用装置传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退火罐 Fluent 二维瞬态 三维稳态 独立变量β 进气口个数
【摘要】: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足够的能源储备做为基石,我国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发展中国家,因而能源的高效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退火罐是一种常见的退火设备,在随炉退火后退火罐及其内部退火器件仍具有较高的温度,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高效的回收利用这部分热能。根据某厂的生产工艺,提出将高温退火罐及其内部的退火器件一起放置到风冷夹套中,以引风机作为动力促使常温空气从夹套顶部的进气口进入风冷夹套,从夹套底部的出气口流出,将从夹套出气口流出的高温空气输送到木材干燥室去干燥木材。空气在流经风冷夹套的过程中与退火罐外壁面发生对流换热而温度升高,把这部分高温空气作为木材干燥的热源,如此以来既能节省木材干燥时需要投入的能源又能减小未充分利用的热能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根据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运用Fluent软件对铜材退火罐(下文将退火罐及其内部的铜质退火器件合称为铜材退火罐)及风冷夹套进行了模拟计算。首先使用2D模型研究了退火罐外壁面及铜质退火器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然后使用3D模型研究了风冷夹套顶部的进气口数量对出气口的流速和温度的影响。采用了独立变量β用以表征流经风冷夹套的空气的取热率,也可视为夹套的冷却能力。同时考虑到木材干燥室对于热源空气温度的要求以及风冷夹套的冷却能力,最后决定取进气口数量为7个。
【关键词】:退火罐 Fluent 二维瞬态 三维稳态 独立变量β 进气口个数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55;TK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课题背景9-10
- 1.2 文献综述10-13
- 1.2.1 数值模拟计算10-12
- 1.2.2 结构优化设计12-13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3-15
- 第二章 Fluent软件简介及其控制方程15-21
- 2.1 Fluent软件简介15
- 2.2 Fluent软件的优点15-16
- 2.3 数值模拟计算的基本控制方程16-17
- 2.3.1 质量守恒方程16
- 2.3.2 动量守恒方程16-17
- 2.4 湍流模型17-18
- 2.5 辐射模型18-19
- 2.5.1 辐射模型的选择18
- 2.5.2 辐射中的物理参数18-19
- 2.6 本章小结19-21
- 第三章 铜材退火罐外壁面温度变化规律21-31
- 3.1 风冷夹套及铜材退火罐的传热分析21-22
- 3.2 二维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22-25
- 3.2.1 退火罐22
- 3.2.2 二维模型的建立22-24
- 3.2.3 二维模型网格划分24-25
- 3.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25-28
- 3.3.1 铜材退火罐外壁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25-26
- 3.3.2 铜质退火器件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26-27
- 3.3.3 铜材退火罐的温度云图27
- 3.3.4 风冷夹套及铜材退火罐的传热过程分析27-28
- 3.4 铜材退火罐外壁面温度变化规律分析28
- 3.5 本章小结28-31
- 第四章 风冷夹套的研究31-41
- 4.1 风冷夹套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31-33
- 4.1.1 风冷夹套模型的建立31-32
- 4.1.2 风冷夹套的网格划分32-33
- 4.2 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33-36
- 4.2.1 压力云图33-34
- 4.2.2 迹线云图34
- 4.2.3 速度矢量图34-35
- 4.2.4 温度云图35-36
- 4.3 风冷夹套出气口的参数与进气口数量的关系36-37
- 4.3.1 出气口的流速与进气口数量的关系36
- 4.3.2 出气口的温度与进气口个数的关系36-37
- 4.4 风冷夹套的评价标准β37-38
- 4.5 本章小结38-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建华;;焊接传热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应用[J];造船技术;1989年03期
2 张典波;从传热分析看高炉冷却制度的确立[J];宝钢技术;1991年03期
3 罗登峰;;热压罐工艺的传热分析和框架式模具温度场分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19期
4 邱志平,林强;蜂窝夹层复合材料结构非线性传热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5期
5 曾成华;付晓燕;袁熙志;宋华;;矿热炉把持器的传热分析[J];铁合金;2008年05期
6 周立新,杨卓如,程江;绝热涂层的传热分析[J];涂料工业;2003年04期
7 童鲁海;;基于ANSYS的冷却栅传热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2006年04期
8 陈毓琛;冯旅平;;混凝土水下油罐的传热分析与数模计算[J];石油学报;1988年02期
9 孙培义;乙烯环氧化反应热、反应器传热分析工艺计算[J];金山油化纤;1999年02期
10 许俊;胡显波;邹忠平;;送风支管传热分析[J];四川冶金;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阳;王新竹;李龙;王晶;范学军;;再生主动冷却结构耦合传热分析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陆阳;王新竹;李龙;王晶;范学军;;再生主动冷却结构耦合传热分析方法研究[A];高超声速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高超声速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李明;高青;于鸣;玄哲浩;;地下土壤含水湿过程传热分析及实验[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4 杨自春;;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非线性传热分析[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江彦;高青;李明;;岩土蓄能的能流通量传热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6 章贵和;徐晓;熊光明;;EPR主管道安注接管流体混合区域的传热分析和简化热应力计算[A];第十七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林坤平;张寅平;江亿;;相变墙板非线性蓄传热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冬;铜材退火罐热量回收利用装置传热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段为;PP扁丝成型传热分析及其微结构和拉伸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张勇健;耐热不锈钢在高温高压水蒸气中的氧化及传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贾鹏彦;大型搪玻璃设备搪3.*烧电炉传热分析与实测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5 鲁博瑞;Beam Stop和FFC的耦合传热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874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74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