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VM循环热泵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09-19 21:34

  本文关键词:VM循环热泵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VM循环热泵 部件建模 热力学计算 性能仿真分析 系统优化


【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充分利用余热资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VM循环热泵作为热能驱动的热泵技术,在小容量应用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性能系数比理论计算值偏小,因此本文采用数学建模、Matlab软件编程等方法,对余热驱动VM循环热泵进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与优化。首先建立VM循环热泵的部件模型并确定其结构参数,在给定热泵工况下,计算得到理论热泵性能系数为2.4,理论?效率为0.23。如考虑回热损失、流阻损失、穿梭损失、泵气损失、换热器换热损失以及冷量损失等,实际热泵性能系数为1.5,实际?效率为0.15。热泵的理论性能系数约为实际值的两倍,并且回热损失、流阻损失占总损失的比例约为83%。接着对VM热泵常用的氢气、氦气和氮气三种气体工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氦气在性能和安全性上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以氦气为工质,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特定参数对热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温度较低时,热泵的实际?效率更大,热源温度在800~900K范围内时,实际热泵系数达到最大;循环压力为(6~6.5)×108Pa,实际热泵系数和?效率达到最大;在容积比约为15时,实际热泵系数和实际?效率达到最优;当转速在200~300rpm范围时,热泵的实际热泵系数以及实际?效率均为最大值。最后对VM热泵进行优化分析。若以实际?效率作为目标函数,低温余热更适合作为热泵的驱动热源;若以实际热泵系数作为目标函数,则选用中温余热作为驱动热源更合适。长度短、直径大的回热器,造成的流阻损失更小,同样填料直径大、孔隙率大的回热器引起的流阻损失也更小;降低回热损失的方法有加大换热面积、强化换热过程等;在推移活塞与汽缸间的径向间隙为0.6×10-3m、推移活塞长度为0.83m时,热泵的穿梭损失和泵气损失之和最小。
【关键词】:VM循环热泵 部件建模 热力学计算 性能仿真分析 系统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13-14
  • 第2章 余热驱动VM循环热泵的热力学分析14-27
  • 2.1 余热驱动VM循环热泵14-16
  • 2.1.1 系统结构14-15
  • 2.1.2 工作原理15-16
  • 2.2 系统建模16-26
  • 2.2.1 内部容积16-18
  • 2.2.2 汽缸18-20
  • 2.2.3 活塞20-21
  • 2.2.4 曲轴连杆21-22
  • 2.2.5 回热器22-23
  • 2.2.6 换热器23-25
  • 2.2.7 外部热源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VM循环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27-38
  • 3.1 热泵工况下的VM热泵理论分析27-29
  • 3.2 VM循环热泵实际过程中的损失计算29-35
  • 3.3 VM循环热泵?分析35-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VM循环热泵系统性能影响分析38-49
  • 4.1 工质对VM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38-40
  • 4.1.1 三种工质的性质38-39
  • 4.1.2 三种工质对热泵性能的影响39-40
  • 4.2 工况参数对VM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40-44
  • 4.2.1 热源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0-41
  • 4.2.2 循环平均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1-42
  • 4.2.3 容积比对VM热泵性能影响42-43
  • 4.2.4 转速对热泵性能的影响43-44
  • 4.3 组合参数对VM热泵性能的影响44-47
  • 4.3.1 热源温度与循环压力组合44-45
  • 4.3.2 热源温度与转速组合45-46
  • 4.3.3 热源温度与容积比组合46-47
  • 4.4 确定主、次要影响因素47-48
  • 4.5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VM循环热泵系统的性能优化49-55
  • 5.1 过程参数的优化49-50
  • 5.1.1 最佳驱动热源的选取49-50
  • 5.1.2 最佳循环压力、容积比、转速的选取50
  • 5.2 回热器的优化50-52
  • 5.2.1 减小流阻损失的方法51-52
  • 5.2.2 减小回热损失的方法52
  • 5.3 其他部件的结构优化52-54
  • 5.4 本章小结54-5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6.1 结论55
  • 6.2 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61-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七届国际热泵会议将于2002年在京举行[J];制冷学报;2001年01期

2 黄齐飞,李学来;热泵技术及应用前景[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2年01期

3 崔海涛,郑宏飞,王瑞君;我国热泵利用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J];中国能源;2002年08期

4 马最良;热泵技术(上)[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年05期

5 毛健全;发展城市地源和废热热泵的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江辉民,王洋,赵丽莹,马最良;国内外热泵的发展与新技术[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3年04期

7 赵凯,刘颖超;污水能源热泵技术的开发应用[J];住宅科技;2003年05期

8 陈t ;地源/水泵热泵技术推介研讨会在沪举行[J];住宅科技;2003年12期

9 邵宗义,杨少彤;热泵的市场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5年05期

10 ;热泵知识系列访谈(Ⅰ)[J];太阳能;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常瑜;;浅析热泵的应用[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2 孙晓军;;热泵·控制概述[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允川;尚会建;蒋梁鹤;王亮;杨立彦;郑学明;;环保节能的热泵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郑爱平;华舟萍;康彦青;马乐;;热泵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A];第一届中国(西安)采暖通风、制冷空调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瑞琪;吴业正;;对我国热泵产品发展的看法[A];第十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谢栋辉;李文伟;;污水热泵在城市建筑供热、供冷中的应用[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爱平;孔帅;杨刚;;热泵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分析[A];07’中国西安能源动力科技创新研讨会及展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焕璋;;新能源的开发与热泵技术的应用[A];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平;董敬宇;董际鼎;;地能热泵与空气能热泵技术实用价值与节能效果探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文忠;冯永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废热热泵回收利用问题研究[A];2007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段金平;北京鼓励利用热泵系统供热制冷[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房菲;热泵:为何十年才做出十个亿[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记者 操秀英;新型热泵技术将工业废水变暖流[N];科技日报;2011年

4 李涛涛;凌天科技与中南大学“联姻”[N];湘潭日报;2007年

5 邓未未;热泵 绿色供暖新技术[N];北京日报;2008年

6 姜雨新;济南召开节能热泵技术交流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段金平 本报通讯员 赵瑛 王希强;为“低碳中国”添彩[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刘存瑞;节能热泵技术受重视[N];经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霞;大连冰轮友联在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发展铸辉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姚蓉;热泵技术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剑峰;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的形式与工况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陈轶光;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牛福新;三套管蓄能型热泵集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赖海明;氯化钙—甲醇化学热泵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2年

5 王潇;季节性蓄热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运行特性及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海波;空气源燃气机热泵的仿真优化及实验验证[D];天津大学;2007年

7 周湘江;HFC125临界热泵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8 齐子姝;地能利用热泵系统能量多样化机制及其效能[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杨福胜;基于数值模拟的升温型金属氢化物热泵系统优化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振军;独立式内燃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特性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聪;新型热泵操作方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李海峰;太阳能辅助热泵就仓干燥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林伟;热泵与热电联产耦合供暖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徐鹏;新型太阳能光伏—热泵复合建筑供能系统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建军;土壤耦合热泵在北方地区应用的探讨[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年

6 周海良;多功能热泵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贾慧;风电与压缩式热泵结合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黎佳荣;太阳能辅助多功能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蕾;太阳能/空气复合式热泵系统夏季能效比的测试与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8年

10 殷季慧;热泵技术在大庆油田中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884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84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