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降低双阶段燃烧HC及CO的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8:21

  本文关键词:降低双阶段燃烧HC及CO的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燃烧 排放 未燃碳氢化合物 一氧化碳


【摘要】:双阶段燃烧作为柴油机一种新型燃烧模式,具备同时降低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生成的潜力,但其一氧化碳(CO)和未燃碳氢化合物(HC)的生成量会大幅增加,进而导致热效率的下降。因此,在维持较低的NOx和PM生成量的前提下,找到降低CO和HC生成量的技术方法,成为了双阶段燃烧模式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CA6DL2-35E3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以试验的方式,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对降低双阶段燃烧HC和CO生成量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究。借助INCA标定系统,实现了对各种喷油参数的独立控制;采用分段研究的方法,先对低温阶段进行单独研究:以维持较低的NOx生成量为条件,以尽可能降低HC和CO生成量为目的,分析预喷油量、预喷正时、预喷次数、预喷油量比例等预喷参数对低温阶段的影响,对预喷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对加入主喷之后的双阶段燃烧进行整体研究,分析主喷油量、主喷正时、喷油压力等主喷参数对双阶段燃烧HC和CO生成量的影响;最后,探究了主后喷间隔以及主后喷油量比例等后喷参数对降低双阶段燃烧HC和CO生成量的可能性。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低温燃烧阶段,增加预喷油量以及推迟预喷正时,可以降低HC和CO的生成量,但是受到压力升高率和NOx生成量的限制,其中NOx生成量的限制更为突出。2.低温燃烧阶段,与单次预喷相比,增加预喷次数,油气混合均匀程度的可控性增强,在维持NOx生成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预喷油量以及推迟喷油正时的方式,达到降低HC和CO生成量的目的,并提高经济性。增加预喷次数可改善低温阶段的排放和经济性能,但是随着喷油次数的增加,改善程度大幅降低。多次喷射时,油量递增、油量递减、均匀分配油量等不同的喷油策略中,均匀分配油量的喷油策略,综合效果最佳。3.提前主喷正时对降低双阶段燃烧CO的生成量有利,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烟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但是受到NOx生成量的限制;主喷正时的改变对HC生成量的影响不大。在中、低负荷范围内,随着主喷油量的增加,双阶段燃烧CO和HC的生成量不断降低,烟度值也有所下降,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而NOx生成量却不断上升;但是当主喷油量过大时,由于燃烧的恶化,导致CO和HC的生成量开始增加,烟度值急剧上升,燃油经济性有所降低,而NOx生成量随之下降。4.喷油压力的改变对双阶段燃烧HC的生成量影响不大。喷油压力的增加能够降低双阶段燃烧CO的生成量,并且有利于烟度值的降低,提高燃油经济性,但同样受到NOx生成量的限制。5.在主后喷总油量为68mg/cyc的情况下,任何后喷参数的调整,都对降低双阶段燃烧HC和CO的生成量不利。但是合理匹配后喷参数,能够降低双阶段燃烧NOx的生成量,并减少碳烟排放,只是对燃油经济性有所损害。6.优化后的多次预喷虽然能够减少低温燃烧阶段CO和HC的生成量,但是对降低双阶段燃烧最终的CO和HC生成量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CO和HC的生成量,并导致烟度的增加。但是,它对进一步降低NOx的生成量有利。
【关键词】:柴油机 燃烧 排放 未燃碳氢化合物 一氧化碳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引言11-12
  • 1.2 环境问题及排放法规12-16
  • 1.2.1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12-14
  • 1.2.2 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14-16
  • 1.3 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技术及燃烧模式16-22
  • 1.3.1 柴油机的排放后处理技术16-18
  • 1.3.2 柴油机燃烧模式的发展18-22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22-25
  • 1.4.1 课题的提出22-23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23-25
  • 第2章 试验平台及研究手段25-35
  • 2.1 试验台架及测控系统25-27
  • 2.2 标定方法的介绍27-33
  • 2.2.1 主喷参数的控制29-30
  • 2.2.2 预喷参数的控制30-32
  • 2.2.3 后喷参数的控制32-33
  • 2.3 研究方法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预喷参数对低温阶段的影响35-57
  • 3.1 单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低温阶段的影响35-40
  • 3.1.1 单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35-38
  • 3.1.2 单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燃烧的影响38-40
  • 3.2 两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低温阶段的影响40-49
  • 3.2.1 两次预喷时油量和正时对排放的影响41-44
  • 3.2.2 两次预喷时油量和正时对燃烧及经济性的影响44-45
  • 3.2.3 两次预喷时不同的喷油策略对低温阶段的影响45-49
  • 3.3 三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低温阶段的影响49-55
  • 3.3.1 三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燃烧的影响50-51
  • 3.3.2 三次预喷时预喷参数对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51-52
  • 3.3.3 三次预喷时预喷参数的优化选择52-55
  • 3.4 本章小结55-57
  • 第4章 主喷和后喷参数对双阶段燃烧的影响57-73
  • 4.1 高温燃烧阶段对低温阶段燃烧过程的影响57-58
  • 4.2 主喷正时对双阶段燃烧的影响58-60
  • 4.2.1 主喷正时对双阶段燃烧过程的影响58-59
  • 4.2.2 主喷正时对双阶段燃烧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59-60
  • 4.3 主喷油量对双阶段燃烧的影响60-63
  • 4.3.1 主喷油量对双阶段燃烧过程的影响61-62
  • 4.3.2 主喷油量对双阶段燃烧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62-63
  • 4.4 喷油压力对双阶段燃烧的影响63-65
  • 4.4.1 喷油压力对双阶段燃烧过程的影响63-64
  • 4.4.2 喷油压力对双阶段燃烧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64-65
  • 4.5 后喷参数对双阶段燃烧的影响65-70
  • 4.5.1 后喷参数对双阶段燃烧过程的影响66-68
  • 4.5.2 后喷参数对双阶段燃烧排放及经济性的影响68-70
  • 4.6 低温阶段的优化对双阶段燃烧排放的影响70-71
  • 4.7 本章小结71-73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73-77
  • 5.1 全文总结73-75
  • 5.2 工作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1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81-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宝,吴功园,徐胜利,赵小鹏;《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CO安全指标分析[J];城市煤气;1995年03期

2 向新程,周立业,张颜民,黄毅斌,王立强,李富荣,高宝增,张玉爱,苗积臣,刘锡明;组合移动式~(60)Co集装箱检测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1年01期

3 颜孝兵;芮红霞;;CO—CO型家族企业继承人选择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10期

4 索春光;赵晓光;张鹏;刘晓为;张宇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抗C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贵金属;2008年03期

5 许蓉珠,刘香段,吴庆和;气相色谱法分析~(60)Coγ辐照前后的白酒成分[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9年02期

6 刘贵仁;利用Co~(60)γ射线对小麦进行人工引变的初报[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2年08期

7 张金荣;用CO—11型电桥测量电容的新方法[J];电测与仪表;1980年11期

8 段立强;黄科薪;潘翔;杨勇平;;集成氧离子传输膜的CO+_2零排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动力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0期

9 梁秀进;仲兆平;金保升;魏宏鸽;郭厚琨;;CO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工艺影响的试验研究和模拟[J];动力工程;2009年05期

10 章卫平,杨建民,王筱慧;上海“6.25”~(60)Co源辐射事故中5例重、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8个月的随访观察报告[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王浩;黄乐平;邵琳;马盾;;用磺酸型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60)Co放射性废水的研究及应用[A];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李峨山;王艳霞;陈超;;低密度无铬铁系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制及性能测定[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蒋璐茜;季敬璋;吕建新;;浙江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COⅡ基因多态性分析[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崔月菊;杜建国;;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地震前后的CO异常[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苏瑛;杜瑜;;公共场所包房内CO、CO_2浓度调查与空气质量评估[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谢智中;曹军;方维海;;镍络合物催化还原CO_2生成CO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汤文岐;张艳;王彩凤;陈苏;;前端聚合快速制备聚(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荧光纳米复合水凝胶材料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10 黄正宏;康飞宇;沈万慈;;CO/CO_2活化制备ACF及其孔结构[A];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庐;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陈国兴;电厂烟气CO_(2)捕集工程为奥运增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胡琪;食品级CO_(2)装置实现国产化[N];中国工业报;2004年

4 李承荣;太阳能生产水泥 可实现CO_(2)零排放[N];中国建材报;2012年

5 王芳;挪威:14年捕获1200万吨CO_(2)[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6 符祝慧;日本设CO_(2)经理文凭[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记者 胡晓峰;GL推出CO_(2)指数范本[N];中国船舶报;2008年

8 龙 行;CO金枪鱼被判“死刑”[N];中国质量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晓岚 程宇婕 于欢;今年单位能耗和CO_(2)排放量均降3.7%以上[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叶子;CO_(2)高效利用翻开新篇章[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集锦;和频光谱对CO在Pd单晶和纳米粒子上的吸附和催化氧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孙丰波;竹材Co~(60)γ射线辐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房玉真;纳米钙钛矿催化剂用于CO加氢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刘志刚;富氢气氛中CO选择氧化用纳米铜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龚磊;金属氧化物对铜铈催化剂富氢条件下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6 沈悦欣;负载型钯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对CO低温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薛卫东;CO和超临界CO_2钝化金属铀的原子分子机理[D];四川大学;2002年

8 张普;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高正虹;CO催化偶联反应机理和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10 王学海;负载型γ-Al_2O_3催化剂上CO还原SO_2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民;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金柱;高电压(4.35V)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余蕊冰;富锂正极材料Li_(l.2)Ni_(0.13)Co_(0.13)Mn_(0.54)O_2的表面修饰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连宝;亚微米/微米LiNi_(0.5)Co_(0.2)2Mn_(0.3)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欢欢;Pt基催化剂上CO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叶珊;La_(0.7)Mg_(0.3)Ni_(2.8)Co_(0.5)合金储氢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彭跃;大气污染物CO和NO_X清除—新型纳米多孔催化材料的合成[D];南昌大学;2015年

8 桂宏亮;正极材料LiMn_(1/3)Co_(1/3)Ni_(1/3)O_2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霞;~(60)Co-γ辐照处理对低温储藏糙米品质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刘桂林;新型铜互连阻挡层材料Co的CMP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02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02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