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下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经济性调节方法
本文关键词:不同海拔下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经济性调节方法
【摘要】:在6V柴油机原机模型校核的基础上,按照高原匹配策略匹配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并搭建了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海拔环境下(0 m和4.5 km)高压级涡轮旁通流量率对柴油机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旁通流量率对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机理,以及海拔环境对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调节规律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海拔环境下(0 m和4.5 km)高压级涡轮旁通流量率的经济性调节规律和可靠性调节规律。相较于可靠性调节规律,经济性调节规律的调节范围更加宽广,能够显著降低调节区域的燃油消耗率。4.5 km海拔环境下经济性调节规律的调节区域比0 m海拔环境下经济性调节规律的调节区域窄。在低负荷时,4.5 km海拔环境下燃油消耗率比平原时低,中高负荷时比平原时高。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关键词】: 柴油机 高原 可调二级增压 经济性调节方法
【基金】:部委基础科研项目(D2220112901)
【分类号】:TK427
【正文快照】: 引言可调二级增压是解决柴油机在高原运行时,动力性恶化、增压器超速、喘振等问题的有效措施[1-8]。柴油机和增压器在耗气特性上存在差异,为了使柴油机和增压系统在一定的海拔跨度和发动机工况范围内均能匹配良好,需要对增压系统的增压能力进行调节。当前关于可调二级增压柴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艳华;李云清;陈小龙;李波;;轻型航空发动机二级涡轮增压匹配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05期
2 刘莹;朱智富;王桂华;袁道军;王艳霞;;两种阀门结构的部分进气涡轮在不同阀门开度下的性能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2年04期
3 朱振夏;张付军;马朝臣;韩恺;刘杨杨;;柴油机增压技术在高原环境下的应用[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博;柴油机可调二级涡轮增压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雷超;车用重型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优化匹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董大陆;6112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匹配及性能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文强;复合EGR与可调两级增压系统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许家全;两级增压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及可靠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樊卓闻;级间中冷对二级增压系统中高压级压气机性能的影响[D];中北大学;2015年
6 朱睿;重型柴油机二级增压与EGR系统优化匹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张文杰;供气策略对柴油机瞬态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明;朱骏;邓康耀;崔毅;刘毅;荣伟华;张国征;;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与其他增压系统的对比计算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1年05期
2 苌葆全;;国外导弹增压系统述评[J];国外导弹技术;1981年12期
3 王宗林;增压系统工作中的可靠性[J];液压与气动;1986年02期
4 马修真,陈志显,李文辉,丁彦闯,朱友文,张栋波;基于模糊理论的增压系统故障诊断[J];内燃机学报;2001年05期
5 何义团;马朝臣;魏名山;朱智富;;二级增压系统压气机性能试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何义团;马朝臣;朱智富;魏名山;韩静;;车用二级增压系统匹配方法与模拟计算[J];车用发动机;2007年03期
7 魏名山;张志;何永玲;马朝臣;邢卫东;;带不同类型调节阀的二级增压系统结构与性能对比[J];内燃机工程;2009年01期
8 魏名山;张志;方金莉;马朝臣;施新;邢卫东;;带有放气阀的二级增压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内燃机学报;2009年02期
9 曲德志;;船舶柴油主机增压系统故障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08期
10 杨磊;张俊跃;王振彪;;柴油机顺序增压系统进气切换机构的设计与数值模拟[J];柴油机;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立东;陈绍华;李海容;张伟光;尹剑;彭述明;龙兴贵;;一种特殊的气体增压系统初步设计[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2 张伟光;陈绍华;尹剑;张小安;李海容;夏立东;;超高压氦增压系统研制[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冬冬;陈翠和;陈斌;张永国;;海底油气多相混输增压系统的发展与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陈金江;范玉德;刘知贵;;基于模糊控制的超高压增压系统建模与仿真[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周荣顺 通讯员 高先理;淄柴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N];淄博日报;2010年
2 郭志耘 彭小民;MIXPC增压系统 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N];中国船舶报;2009年
3 王发明;如何正确使用柴油机增压系统[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绍明;可变几何排气管增压系统的计算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传雷;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防喘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艳;柴油机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的匹配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胡国庆;汽油机涡轮再冷增压系统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萍;微型燃机然气增压系统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4 胡志林;柴油机匹配二级增压系统性能试验与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赵东辉;柴油机二级相继增压系统匹配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李胜达;柴油机多阶段及双压气机顺序增压系统仿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赵鹏;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控制阀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王根意;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程伟;H系列电控共轨柴油机进排气增压系统设计、试验与计算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许萍;压气站增压系统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2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