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相变蓄热流体传热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胶囊相变蓄热流体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热电联产机组发展容量越来越大,以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不断增大,风与热的冲突在北方地区尤为严重。热电联产机组参与电网调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以微胶囊相变流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微胶囊相变流体的物性以及其传热及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也研究了微胶囊相变流体应用于热电联产储热系统对机组调峰能力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分析了微胶囊相变流体相比与传统单相流体的物性计算方法,得出了计算微胶囊相变流体密度、导热系数、粘度以及比热等关键物性参数的计算关联式。同时从管内流动能量方程角度,定性的分析了微胶囊相变流体强化传热的影响因素,包括相变潜热导致流体有效比热的增加,以及微胶囊颗粒与载流体间的微对流效应。然后对于微胶囊相变流体部分的数值模拟分为:微胶囊内部融化过程模拟以及微胶囊相变流体管内流动模拟两部分进行。微胶囊内部融化过程采用焓法模型,忽略内部自然对流,求解能量方程。对于粒径dp=40μm的微胶囊内部融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内部融化速率是逐渐变小的,融化过程前63%的时间就能够吸收90%的相变潜热。同时研究了微胶囊粒径以及驱动温差对微胶囊融化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微米级的微胶囊内部融化过程所需时间较小dp=10umm,40umm的微胶囊完全融化所需时间仅为28.4ms,2.3ms,说明微胶囊与载流体间热阻较小,证明了等效比热模型假设的合理性。微胶囊相变流体管内流动过程采用等效比热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别针对管内低Re的管内层流过程以及高Re的管内湍流过程的管内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层流过程模拟主要针对0-30%的微胶囊浓度下以及在0.025m/s-0.1m/s流速条件下管内流动特性及微胶囊融化区域分析。湍流过程主要针对Twall=400K,373K两种边界条件下的管内流体温升过程及传热量分析。最后研究了微胶囊相变流体储热系统对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的提升,研究使用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电热特性的数学模型,采用上文所研究的微胶囊相变流体设计储热系统。针对300MW热电联产机组在额定280MW热负荷的条件下,使用微胶囊相变流体储热系统能够使调峰容量从52.20MW提高到92.88MW提高了81.4%。说明储热系统对热电联产机组调峰容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胶囊相变流体 等效比热法 热电联产 储热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热电联产储热系统的研究进展12-13
- 1.3 微胶囊相变流体研究现状13-17
- 1.3.1 实验研究现状14-16
-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6-17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17-19
- 第2章 微胶囊相变流体物性及强化传热机理分析19-28
- 2.1 微胶囊相变流体介绍19-20
- 2.1.1 微胶囊颗粒物理结构19-20
- 2.1.2 微胶囊相变流体20
- 2.2 微胶囊相变流体物性参数20-25
- 2.2.1 微胶囊相变流体密度20-21
- 2.2.2 微胶囊相变流体粘度21-22
- 2.2.3 微胶囊相变流体比热容22-23
- 2.2.4 微胶囊相变流体热导率23-25
- 2.3 微胶囊相变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分析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微胶囊颗粒内部融化过程模拟28-36
- 3.1 微胶囊融化模型28-29
- 3.2 微胶囊颗粒融化过程数值模拟29-35
- 3.2.1 融化过程模拟29-32
- 3.2.2 融化时间影响因素分析32-35
- 3.3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微胶囊相变流体管内流动数值模拟研究36-49
- 4.1 数学模型36-38
- 4.1.1 等效比热模型36-38
- 4.2 微胶囊相变流体管内流动数值模拟38-41
- 4.2.1 模型验证39-41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41-48
- 4.3.1 管内层流工况41-45
- 4.3.2 管内湍流工况45-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微胶囊相变流体在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49-54
- 5.1 热电联产电热特性49-50
- 5.2 加入储热后热电联产机组调峰特性50-51
- 5.3 微胶囊相变流体储热系统51-53
- 5.4 本章小结53-5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4-56
- 6.1 结论54-55
- 6.2 今后研究方向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冬梅;微胶囊的功能及应用[J];牙膏工业;2004年02期
2 刘光发;王建清;赵亚珠;;牛至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抑菌效果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03期
3 王鑫;徐丽萍;宋伟;;溶剂挥发法制备还原型谷胱甘肽微胶囊[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刘云飞,杨荣杰;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J];材料导报;1998年04期
5 宋健,刘东志,张天永;微胶囊及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1999年01期
6 马艳;岳秀丽;马放;王洋;田文杰;阎秀峰;任南琪;;新型喜树碱缓释微胶囊的制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胥传来,乐国伟,施用晖;微胶囊的研制与生产技术[J];广东饲料;2001年05期
8 余冬生,李次力,屈胜海,李晶;双歧杆菌培养体系研究和微胶囊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9 胥传来,乐国伟,施用晖;半胱胺微胶囊的研制与生产[J];饲料工业;2002年02期
10 李宏涛,李次力,马永强;偃松仁粉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正华;朱良均;闵思佳;张海萍;杜孟芳;;丝素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及结构特征的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高龙;王全杰;马丽娜;宋宇;李静;;艾蒿精油微胶囊的制备[A];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江晓利;常聪慧;徐义;;低沸点溶剂对热敏微胶囊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研究[A];2006中国科协年会——数字成像技术及影像材料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江晓利;常聪慧;徐义;;低沸点溶剂对热敏微胶囊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徐延良;韩相恩;吴玉彬;;微胶囊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明伟;黄威;曾岗;赫晓东;;原位聚合法制备石蜡微胶囊相变贮热材料[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江晓利;李晓苇;常聪慧;;热敏微胶囊信息记录材料的壁材研究[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毛华军;晏华;蔡万秀;田文全;;石蜡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隔热腻子中的应用与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9 毛华军;晏华;谢家庆;赵光哲;陈淑莲;陈勇;;原位聚合法制备石蜡微胶囊的工艺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8)[C];2007年
10 周冠华;杨幼慧;;双歧杆菌微胶囊化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微胶囊悬浮剂推动农药更新换代[N];中国化工报;2003年
2 重庆工商大学绿色食品研究所 唐春红;5大创新技术在防腐抗氧剂中的应用[N];中国食品报;2010年
3 刘国信;微胶囊化技术有益食品业[N];中国化工报;2001年
4 王红;高分子微胶囊制备研究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3年
5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凯华;新、奇、炫,从色彩开始[N];中国纺织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s,
本文编号:939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3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