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加热器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20:26
本文关键词:热管加热器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烟气余热 有机朗肯循环 酸露点腐蚀 热管加热器
【摘要】:我国工业的中、低温烟气余热数量庞大,其回收利用的节能潜力和经济环保价值巨大,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 Cycle, ORC)能够很好的利用300℃以内的中、低温热能,特别适合我国中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展开了众多相关研究,但对于中低温烟气余热ORC系统的低温腐蚀性能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而低温腐蚀恰恰是烟气余热ORC技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本文结合热管换热器与ORC技术两者的优势,展开了如下相关研究:(1)基于蒸发参数法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基本式和回热式系统的热力性能模型,展开了工质优选和抽气回热式系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蒸发参数下R123(三氟二氯乙烷)的循环热效率高于R245fa(五氟丙烷),相同蒸发温度下R123的蒸发压力更低,综合考虑系统性能和环保安全等因素,目前R123是优于R245fa;存在最佳抽气压力使得抽气回热式系统的热效率最大,并且系统的蒸发压力越大,最佳抽气压力与蒸发压力的比值越小。(2)展开了低温腐蚀的分析和烟气酸露点温度计算的研究。提高热流体烟气的出口温度和冷流体的进口温度,降低热流体烟气侧的传热热阻是预防低温腐蚀的两条技术指导路线:采用王基标等提出的半经验公式计算烟煤烟气酸露点温度。(3)进行了热管加热器的设计计算。计算发现:由于有机工质的导热系数很低,工质的光管换热系数不是很高,对烟气侧进行适当的翅片强化换热,ORC系统可以有效的避免低温腐蚀。(4)研究了蒸发段翅片结构对于换热器的影响规律。翅片存在导流作用和增强扰动的两种效果,导流作用会削弱管外换热,其削弱效果强于翅片的增强扰动强化换热效果,翅片强化换热的本质仅仅是扩展换热面积,翅片结构的优化设计应同时注重扩展换热面积与降低翅片导流作用。
【关键词】:烟气余热 有机朗肯循环 酸露点腐蚀 热管加热器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15;TK17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能源与环境背景9-12
- 1.2 我国新能源利用研究现状12-14
- 1.3 国内外中低温热源利用研究现状14-18
- 1.4 酸露点腐蚀以及热管换热器的应用状况18-20
- 1.4.1 酸露点腐蚀的研究现状18
- 1.4.2 热管换热器的研究现状18-20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20-23
- 1.5.1 研究内容20
- 1.5.2 研究意义20-23
- 第二章 低温余热ORC系统的工质选择和性能分析23-39
- 2.1 ORC系统的介绍23-25
- 2.2 工质优选研究25-31
- 2.2.1 基本式系统的热力模型26-27
- 2.2.2 基本式循环的结果分析27-31
- 2.3 回热式系统的优化研究31-37
- 2.3.1 回热式系统的热力模型31-33
- 2.3.2 抽气回热式循环的结果分析33-37
- 2.4 本章小结37-39
- 第三章 烟气酸露点计算与低温腐蚀分析39-49
- 3.1 壁面温度的影响因素39-40
- 3.2 酸露点温度计算40-44
- 3.2.1 燃煤烟气计算40-42
- 3.2.2 烟气酸露点温度计算42-44
- 3.3 防低温腐蚀的技术方案44-48
- 3.3.1 中间介质法44-46
- 3.3.2 介质相变法46-47
- 3.3.3 特殊结构法47-48
- 3.4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热管加热器的设计计算49-63
- 4.1 热管和热管换热器49-54
- 4.1.1 热管介绍49-52
- 4.1.2 热管换热器介绍52-54
- 4.2 热管传热模型54-56
- 4.2.1 传热分析54-55
- 4.2.2 传热系数55-56
- 4.3 热管预热器的设计计算56-61
- 4.3.1 热管结构确定56-58
- 4.3.2 热管预热器的设计计算58-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五章 翅片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63-67
- 5.1 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63-66
- 5.1.1 翅片高度的影响63-65
- 5.1.2 翅片间距的影响65-66
- 5.2 流动压降的变化规律66
- 5.3 本章小结66-6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
- 6.2 展望67-69
- 致谢69-71
- 参考文献71-77
- 附录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李新禹;谷操;宋佳钫;;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佳再热压力的确定[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李艳;连红奎;顾春伟;;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及其透平设计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2期
3 刘经武;戴义平;;基于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利用研究[J];东方汽轮机;2010年02期
4 张思朝;马国远;许树学;;有机朗肯循环低品位能回收技术[J];应用能源技术;2012年05期
5 张军辉;刘娟芳;陈清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佳蒸发温度和,
本文编号:961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6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