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MWCNT纳米流体在封闭腔内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17:12

  本文关键词:MWCNT纳米流体在封闭腔内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MWCNT纳米流体 热物性 自然对流 格子Boltzmann方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碳纳米管因其良好的导热性,为研制高导热性能的新型换热工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论文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纳米流体为研究对象,测试其热物性参数,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流体在封闭腔内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并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Hitachi SU-70)和激光粒度仪(LS-230 Coulter)观测纳米流体中的MWCNT形貌及粒径分布,并分析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和旋转法分别测量了MWCNT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和粘度,分析了流体温度、MWCNT体积分数以及静置时间等因素对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和粘度等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降低;随着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基于PID自控原理开发了以Lab VIEW2012为软件控制平台的温控系统,实现了对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系统的温度实时监控及数据保存等功能,搭建的测试系统能满足MWCNT纳米流体在瑞利数范围为Ra=8.94×106~7.15×107的自然对流传热性能的实验要求。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在封闭腔内的自然对流换热强度随着加热和冷却两壁面温差的升高而增强,但并没有随着MWCNT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强。分析认为由于MWCNT的添加导致纳米流体粘度的提升幅度远大于导热系数的提升幅度,这是造成纳米流体对流换热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基本思想,从介观尺度分析MWCNT纳米流体在封闭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采用C语言编写了LBM-TD2G9耦合双分布函数模型的计算程序,数值求解了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问题,并验证了数值解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向基液中添加MWCNT可以起到强化自然对流传热的作用,且MWCNT的体积分数越大,自然对流传热效果越强。此外,封闭腔内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效应的强弱由Ra数的大小决定,Ra数越大,自然对流效应越强;反之,腔体内传热过程则主要依靠冷热两壁面之间的导热。然而,该算法在高Ra数下的自然对流传热研究已不再适用,需考虑各方面的物理量变化。
【关键词】:MWCNT纳米流体 热物性 自然对流 格子Boltzmann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K12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2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5
  • 1.2 碳纳米管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研究现状15-20
  • 1.2.1 碳纳米管及其性质15-16
  • 1.2.2 纳米流体的制备16-17
  • 1.2.3 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研究进展17-18
  • 1.2.4 纳米流体粘度的研究进展18-19
  • 1.2.5 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研究进展19-20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1.4 创新点21-22
  • 2 MWCNT纳米流体的热物性测量22-38
  • 2.1 MWCNT纳米流体22-23
  • 2.2 MWCNT纳米流体的稳定性23-26
  • 2.3 MWCNT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测试实验26-31
  • 2.3.1 液体导热系数测量概述26
  • 2.3.2 瞬态平面热源法导热系数测量26-28
  • 2.3.3 MWCNT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测量结果28-31
  • 2.4 MWCNT纳米流体的粘度测试实验31-37
  • 2.4.1 液体粘度测量概述31-32
  • 2.4.2 旋转法粘度测量32-34
  • 2.4.3 纳米流体粘度的测量结果34-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3 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系统的建立及实验研究38-58
  • 3.1 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38-39
  • 3.2 实验热电偶的标定39-42
  • 3.3 矩形封闭腔体的设计42-44
  • 3.4 实验加热部分的温控设计44-52
  • 3.4.1 Lab VIEW简介44
  • 3.4.2 PID控制及参数整定44-45
  • 3.4.3 PWM控制45-46
  • 3.4.4 硬件设计46-49
  • 3.4.5 软件设计49-52
  • 3.5 实验方法与步骤52-53
  • 3.6 结果与分析53-57
  • 3.6.1 Ra数和体积分数对自然传热的影响55-57
  • 3.6.2 机理分析与探讨57
  • 3.7 本章小结57-58
  • 4 MWCNT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58-72
  • 4.1 格子Boltzmann方法简述58-59
  • 4.2 格子Boltzmann基本模型59-61
  • 4.2.1 D2Q9模型59-60
  • 4.2.2 D2G9模型60-61
  • 4.3 MWCNT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61-67
  • 4.3.1 物理模型61-64
  • 4.3.2 纳米流体的热格子Boltzmann模型64-66
  • 4.3.3 TD2G9模型算法66-67
  •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67-70
  • 4.4.1 Ra数的影响68-70
  • 4.4.2 Ra数和体积分数对自然传热的影响70
  • 4.5 本章小结70-72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72-74
  • 5.1 总结72-73
  • 5.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9
  • 作者简历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益民,余凯,吴轩,李强;基于Lattice-Boltzmann方法的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2 卓清松;张合;郭育廷;赖耒声;邓敦平;陈希立;;三氧化二铝纳米流体粘滞度的实验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薛文胥;王玮;闵敬春;;颗粒聚集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影响浅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4 曲小鹏;刘静;;电阻抗刻画微/纳米流体通道中溶液的流动参数(英文)[J];微纳电子技术;2006年01期

5 张巧慧;朱华;;新型传热工质纳米流体的研究与应用[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6 郝素菊;蒋武锋;张玉柱;;纳米流体——一种强化换热工质[J];冶金能源;2006年03期

7 寿青云;陈汝东;;金属氧化物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5期

8 龙建佑;朱冬生;何钦波;童明伟;刘玉东;;低温相变纳米流体蓄冷特性研究[J];暖通空调;2006年06期

9 李新芳;朱冬生;;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J];化工进展;2006年08期

10 王晓华;周晓锋;;球形纳米颗粒对纳米流体热传导率的加强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今茂;易如娟;;纳米流体及其在冷却液中的应用[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波;杜垲;张小松;牛晓峰;;氨水—纳米炭黑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欢喜;武卫东;盛伟;刘辉;张华;;纳米流体制备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益伦;陈曦;;纳米流体增强防护结构[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沙丽丽;巨永林;唐鑫;;纳米流体在强化对流换热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钱明;沈中华;陆健;倪晓武;李强;宣益民;;激光照射纳米流体形成散斑的数值模拟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恒安;王奉超;;纳米流体提高驱油效率的微力学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崇;李志刚;;纳米流体力学初探及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志阳;杨文建;聂雪丽;杨怀玉;;瞬态热丝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涵薏;新型换热介质研制的领军者[N];上海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钦波;外加磁场强化磁性纳米流体的光热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Umer Farooq;纳米流动的边界层流的同论分析解[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赵佳飞;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方晓鹏;纳米流体热质传递机理及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傅怀梁;纳米流体热物理及泳输运特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魏葳;纳米流体的辐射特性及其在太阳能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李强;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张邵波;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9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89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f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