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致粉土底床液化泥沙出流形式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波致粉土底床液化泥沙出流形式试验研究
【摘要】:入海河口三角洲浅海环境中的低坡度粉土海底,受到长期波浪荷载或短期风暴浪作用,能够出现浅表层软弱区局部液化,液化后的泥沙继续受波浪作用,发展成更大规模的海底地质灾害,对海洋开发活动及设施构成严重危害。本文采用黄河三角洲粉土铺设试验底床,进行粉土底床液化后泥沙出流形式的波浪水槽试验,发现波浪作用下粉土底床液化后,液化泥沙将从源区出流。根据波浪水槽试验泥沙液化出流的过程与形式,将底床分为液化流动源区、坡面区、边壁区以及原始底床区四部分,前三个区域的循环转化推动液化泥沙以分层堆积推进的形式出流。本试验研究给出了浅海环境中一种可能的粉土底床液化出流形式。
【作者单位】: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粉质土海底波致粉砂流及其运动特性研究”(41076021)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近海海底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201005005-6)资助~~
【分类号】:TU411;P75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许国辉,王刚,吕楚岫,等.波致粉土底床液化泥沙出流形式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10):98-105.XU Guo-Hui,WANG Gang,LV Chu-Xiu,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tion forms of outflowed sediments fromwave-induced liquefied seabed[J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福全;房秀芳;;河流·泥沙·环境[J];海河水利;2007年06期
2 蔡树棠;泥沙在动水中的沉淀运动(二)——泥沙在层流中的沉淀运动[J];物理学报;1957年05期
3 林承坤;长江口泥沙的来源分析与数量计算的研究[J];地理学报;1989年01期
4 肖洁;;泥沙在驻波条件下的沉降规律[J];水运工程;2006年07期
5 卢金伟;王洪君;李世森;王为东;尹澄清;;滨湖区生态工程对水流泥沙影响的实验研究[J];泥沙研究;2006年04期
6 赵德招;刘杰;张俊勇;程海峰;王珍珍;;新情势下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及优化配置初探[J];泥沙研究;2011年06期
7 G.德赛萨尔;张向荣;;泥沙沉积管理的创新性进展[J];水利水电快报;2012年04期
8 邹德森;长江河口区水动力与泥沙运移模式及其整治[J];泥沙研究;1990年03期
9 林承坤;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粘性泥沙的数量与输移[J];地理学报;1992年02期
10 高庄平;范云中;郭帅杰;;深圳湾淤积泥沙自重沉积固结试验[J];人民黄河;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2章 泥沙淤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A];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C];2010年
2 王渭泾;;给泥沙以空间——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反思与展望[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3 程友良;涂春民;刘丽丽;;泥沙对电厂重叠式取排水布置的影响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4 师长兴;;不同时间尺度下黄河输沙系统及泥沙通量[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5 李泽刚;王万战;扬明;;黄河入海泥沙对黄骅港区影响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第1章 中国古代水利实践对泥沙的认识[A];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C];2010年
7 王建国;;夹马口引黄灌区泥沙问题及处理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赵璐;黄国富;苗飞;;新型防泥沙装置优化改进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9 吴华林;王永红;沈焕庭;;长江口入海泥沙扩散与沉积分布——兼论长江河口入海泥沙通量[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程友良;白留祥;张国峰;武凯;;泥沙条件下潮汐对电厂取排水布置方式影响的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H水利水电和河流动力学[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张志峰;长江越“清”越好吗[N];人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姜澎;三峡工程减少下游泥沙淤积[N];文汇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磊;淤积固结后粘性泥沙冲刷运动规律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程复;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锋;植物“柔性坝”过流水动力学特性及其固沙机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乘麟;黄河内蒙河段泥沙来源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初新杰;近海泥沙运移控制机理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孙玉霞;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优化配置研究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4 赵恩宝;长江口水文、泥沙过程与圆桩冲刷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霍洪江;紫色土侵蚀泥沙磷素释放特征[D];西南大学;2013年
6 罗荣民;泥泵输送泥沙时的水力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刘蔡胤;上海洋山港港区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及水下地形变化特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黄毅峰;淤泥质海岸天津港东疆港池泥沙淤积规律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程洪剑;粘性泥沙不等速沉降絮凝的格子玻耳兹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李君宁;植物—水流—泥沙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02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0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