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区水道—沙洲—潮滩体系的地貌动力过程模拟
发布时间:2017-12-19 19:34
本文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区水道—沙洲—潮滩体系的地貌动力过程模拟 出处:《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黄海辐射沙脊 水道-沙脊 沉积物输运 地貌演化 数值模拟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位于江苏岸外的独特的大型海底地貌体系,自20世纪60-80年代对其辐射状的沙脊—水道地貌格局、以及辐聚辐散的潮流场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之后,该沙脊群体系的地貌变化、水动力和沉积动力特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分析发现,水道、沙脊以及海岸潮滩之间组成的复合型潮滩,这与前人研究的单调变化的潮滩体系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基于Delft3D二维水动力模型和沉积动力模型,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的月际时间尺度以上的余流场,以及沉积物(推移质、悬移质)净输运格局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且对1979年—2011年近30年的地貌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其沉积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流速较大,大潮潮周期最大流速一般在0.5~2.0m/s范围内,由外海向沙脊群中心增大,水道中流速大于沙脊。潮周期内的悬沙浓度分布与流速大小相关,体现了再悬浮的主导作用。模型计算得到的外海沙脊区域的悬沙浓度高于附近水道,近岸水道内悬沙浓度值一直维持0.4 kg/m3以上,即使在低平潮流速较低的时刻。除沙脊群外,废黄河口和冷家沙东侧也是悬沙浓度高值区。(2)大小潮周期尺度上,欧拉余流为拉格朗日余流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受到地形走向影响,近岸的流速要大于外海。废黄河口北部、辐射沙脊群区以及长江口以北欧拉余流一般在0.1~0.3m/s之间。废黄河口以北、和以南至辐射沙脊群北侧分别存在一个逆时针和顺时针余环流;沙脊群外缘发育有一股0.05m/s余流沿50m等深线指向东南方向。单个沙脊-水道系统有着独特的水动力与沉积物输运特征,常发育有顺时针绕脊余环流;沙脊群内近岸水道整体上呈现南进北出的净输水格局。废黄河口南侧有一股较强的东南向斯托克斯余流由西洋水道进入沙脊群,流速大小在0.05~0.1m/s。(3)数值模拟表明,推移质沉积物和悬移质沉积物的净输运格局与余流场特征相似,后者比前者大2~3个数量级。沙脊群沙洲的外缘,悬浮沉积物的净输运呈绕脊顺时针环流格局,一般在0.2~0.4 kg/s/m之间。自废黄河口北部沿岸线向东南,悬移质沉积物以0.2~0.5kg/s/m的输运率向南输运。年际尺度上,在平流和扩散作用下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沉积物,由南至北净输运至_6港至高泥断面以南;在辐射沙脊群中心外海侧,则可能存在一个净向南的输运。(4)1979—2011年近30年间,沙脊群体系内的水道被冲深,且变得更加顺直,水下沙洲由散布的块状逐渐合并、相连、延长成为细长状的脊状形态,近岸主要沙洲有淤高的趋势;外海侧的沙脊淤高多数出现在其东南侧。沙脊间的向陆合并及南向迁移,与沙脊间的顺时针余环流控制下的沉积物输运梯度的空间变化有关。海底沉积物组分进行再分配,细颗粒物质主要分布在辐射沙脊群以北、长江口以东和近岸潮间带区域;粗颗粒物质则堆积至沙脊附近。(5)水道—沙脊—潮滩复合体系中,以_6港潮滩为代表的并陆型潮滩-沙脊最终形成非单调变化的复合剖面;以大丰—西洋—东沙为代表的离岸加积型沙脊潮滩在两侧水道的冲深的同时,淤高至平均海平面附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殷勇;;南黄海辐射沙脊群里磕脚11DT02孔沉积相分析及环境演化[J];地理研究;2013年10期
2 顾燕;张鹰;龚明R,
本文编号:1309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0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