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洋微藻溶血毒素化学结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2-20 21:29

  本文关键词:海洋微藻溶血毒素化学结构研究进展 出处:《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溶血毒素 化学结构 海洋微藻 赤潮 鱼毒性


【摘要】:海洋微藻产生的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对海洋生物影响极大,是造成鱼类和贝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对于溶血毒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成分非常复杂,对于毒素化学结构的分析是制约溶血毒素研究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已经报道的溶血毒素的化学结构,共分为五类,即糖脂类(Glycolipids)、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长链多羟基多烯类(Long-chain polyenes)、聚醚类(Polyethers)以及卟啉类(Porphyrins)化合物,为深入研究溶血毒素性质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6099,41176086) 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201305010) 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ATHAB201605);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613)
【分类号】:X55
【正文快照】: 1溶血毒素简介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是海洋微藻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能引起动物红细胞膜破损,释放出血红蛋白。藻类产生的溶血毒素的危害很大,当溶血性藻类发生赤潮时,往往会造成赤潮海区内生物的大量死亡。1997年秋至1998年春,我国东海及南海海域爆发大面积球形棕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峰,戴迎春;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研究现况[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2 张文;江天久;王锐;;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离[J];生态科学;2008年06期

3 傅永静;周成旭;严小军;;环境胁迫对微小卡罗藻溶血毒素分泌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年02期

4 周成旭;傅永静;陈清峰;严小军;;微小卡罗藻溶血活性的生长期特征及其溶血毒素种类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2期

5 崔伟民;杨维东;刘洁生;李宏业;;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年03期

6 刘洁生;彭喜春;杨维东;;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兔红细胞作用的AFM观察[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2期

7 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副溶血弧菌直接溶血毒素65位色氨酸的突变[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年01期

8 何家菀,,陈明惠,何振荣;小定鞭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1996年01期

9 何家菀,施之新,张银华,刘永定,江天久,尹伊伟,齐雨藻;一种棕囊藻的形态特征与毒素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9年02期

10 彭喜春,杨维东,刘洁生,彭志英,邓瑞霞,江天久;实验室培养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生成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霓;江天久;;鱼毒性海洋藻类海洋卡盾藻溶血毒素的高效液相分析[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江涛;钟艳;吴霓;江天久;;卵圆卡盾藻溶血毒素产毒的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龙华;曾勇;;运动性气单胞菌胞外溶血毒素和蛋白酶产生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伟民;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生成及溶血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13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13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b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