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C_CSM1.1气候模式对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回报能力评估
本文关键词:BCC_CSM1.1气候模式对全球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回报能力评估 出处:《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年代际预测 BCC_CSM. 全球海表温度 热盐环流
【摘要】:通过与观测资料和20世纪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NoINT)的对比分析,评估了BCC_CSM1.1年代际预测试验(INT)中对全球海表温度(SST)年代际变化的回报能力。分析结果显示:(1)INT试验模拟的全球平均SST增暖趋势比NoINT的更加接近观测;(2)其在热带大西洋、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有较高的预测技巧;(3)对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2个关键区——北太平洋和热带中东太平洋,模式的预测技巧较低,且海洋初始化的作用也很小;(4)在热带南印度洋,INT的预测技巧普遍高于NoINT,在提前3~6年和4~7年时技巧最高。这些结论与基于其他模式得到的已有研究结果类似,但是BCC模式对北大西洋,特别是其副极地区域的预测技巧明显低于其他模式。BCC模式无法合理模拟出北大西洋SST与热盐环流间的交替变化规律,可能是其预测技巧偏低的原因。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基于FGOALS-s、CMA和CESM气候系统模式的年代际集合预测系统的建立与研究”(编号:GYHY201506012) 中国气象局LCS气候研究开放课题青年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BCC_CSM1.1模式对中国近期气候的预测能力研究”资助~~
【分类号】:P467;P732.6
【正文快照】: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1引言相对于未来远期(约100年),未来近期(10~30年)的气候变化受到公众和政府更广泛的关注,涉及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方案制定等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1,2]。年代际尺度的预测需要同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左军成;李艳芳;张蓓;陈嫣红;;南海海表温度的低频变化及影响因素[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伟;李洪平;;青岛气温与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2年05期
3 林丽茹;赵辉;;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与海表温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2年04期
4 张文舟,陈美娜,赵惠芳;利用太平洋海表温度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预测[J];海洋预报;2003年03期
5 毛志华,朱乾坤,潘德炉;卫星遥感业务系统海表温度误差控制方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5期
6 李云芳;郭佩芳;周慧;;估计海表温度的1种简便方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徐文玲;苏洁;;台风对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8 周宁;程亮;杨志睿;盛峥;;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结果再处理研究[J];海洋预报;2008年04期
9 周宁;程亮;杨志睿;;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结果再处理研究[J];海洋技术;2008年04期
10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杨松;;热带对流季内振荡强度异常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璐;沈国土;蔡继光;董占海;高景;;基于C的海表温度数据读取[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杨松;;热带对流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和年际变化及与海表温度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于杰;陈丕茂;黄洪辉;李永振;杜飞雁;陈国宝;;大亚湾海表温度的遥感研究[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秦玉;秦婷;;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和云水关系的初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王蓉;肖瑜璋;俞胜斌;宋萍萍;;粤东沿海冬季风与海表温度对暖冬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副热带季风与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王蓉;李希茜;邓文君;宋萍萍;;粤东沿海冬季风与海表温度对暖冬的响应[A];2007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丽平;王盘兴;管兆勇;何金海;;热带对流季内振荡与海表温度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田志光;王艳萍;王振峰;;海水表面温度日变化波动分析[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9 温娜;刘征宇;刘秦玉;Claude Frankignoul;;非局地平衡反馈方法在观测分析中的应用[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秦玉;秦婷;;热带三大洋海表温度和云水关系的初探[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张景勇;我国可能遇暖冬[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涂乾光;基于日变化分析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重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祥;基于国产自主卫星的海表温度红外遥感机理与算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3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汪卫平;热带印太海盆海表温度变率与东亚夏季气候异常[D];南京大学;2012年
5 李丽娟;台湾以东海平面高度和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伍玉梅;近海面气象参数的反演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邳青岭;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的海表温度锋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王伟;青岛气温异常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相关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董雷娟;基于小波分析的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张彩;基于Landsat-8数据空间分布遥感提取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5 孙凤琴;多源遥感海表温度互较及其台风响应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6 贾晓峰;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场时间序列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奚萌;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的红外和微波遥感海表温度数据融合[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1年
8 王艳珍;卡尔曼滤波在卫星红外、微波海表温度数据融合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买佳阳;2000年以来长江河口海表温度变化的遥感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恒;多传感器卫星海表温度数据的印证与交叉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14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1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