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西太平洋地区MJ0变化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1 11:06

  本文关键词:南海—西太平洋地区MJ0变化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 出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海-西太平洋 MJO 旱涝


【摘要】:利用南海-西太平地区的OLR、SST及海气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大气、海洋及海气系统中的准双周和30-60d两个频带的低频变化特征;并以1982/1983的厄尔尼诺为例研究了厄尔尼诺事件演变期SST的低频变化特征;最后选取南海海域,利用2001年和2003年的QuikSCAT风场和中国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的主要结论:(1)南海-西太平洋地区MJO的季节特征在OLR、SST及海气潜热通量三个物理量场的低频分量上表现各异,OLR的10-20d和30-60d低频振荡总体上均表现出夏季强,冬季弱的特点;能量强度上,10-20d要强于30-60d低频振荡过程。SST的10-20d和30-60d低频分量的季节特征均表现为春、夏季较强;30-60d低频振荡的强度和分布范围大于10-20d SST的低频过程;在厄尔尼诺的发展和消亡期,SST的低频能量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其成熟期,ENSO3.4区则为低频能量的主要活跃区;此外,在南海海域SST的低频振荡活动终年存在。海气潜热通量10-20d及30-60d低频能量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冬季强,10-20d低频振荡能量强度大于30-60d低频振荡能量的强度。(2)南海-西太平洋地区MJO的OLR、SST、海气潜热通量低频振荡相对活跃区的分布有着各自的特点,OLR 10-20d低频振荡的相对活跃区全年表现为南北两条对称的活跃带;30-60d低频振荡的相对活跃区夏半年表现为沿亚澳季风区的经向分布,冬半年表现为南海东伸至日界线附近的细条带状,30-60d低频振荡方差贡献小于10-20d低频振荡方差贡献。10~20d SST频振荡的相对活跃区表现为由ENSO3.4区至菲律宾附近的东南-西北向的带状,且存在多个相对活跃中心,方差贡献达35%;30-60d SST低频振荡相对活跃以南海为主。海气潜热通量的10-20d低频振荡的相对活跃区全年为两条对称活跃带;30-60d低频振荡只在夏半年相对活跃区明显,为沿10°N的带状。(3)选取南海区域,研究南海季风及其低频分量与我国江淮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年和2003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的中下旬,季风出现了明显的中断;2001年的6-7月期间南海夏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部想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4)南海季风的低频过程研究发现2001年和2003年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的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几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是在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以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份的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2;P46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坚,王玉清;夏半年大气低频振荡与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J];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2 林爱兰,梁建茵;向外长波辐射(OLR)与广东降水[J];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3 吕心艳;张秀芝;陈锦年;;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区域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1315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15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