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时空特征与大气环流变异

发布时间:2017-12-21 16:14

  本文关键词: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时空特征与大气环流变异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 南太平洋辐合带 海面温度 降水 大气环流


【摘要】:本文利用1948~2012年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的海温数据集Had ISST资料以及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数据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SPSD)的时空特征以及正负偶极子事件年中南太平洋辐合带(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SPCZ)的大气环流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时空特征。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是海温去除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第一模态(方差贡献25%),表现为东北区域与西南区域反位相的海温分布。在时间分布上,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有着准四年的周期变化和很强的季节锁相,正偶极子事件期间在南半球春季(9~11月)东北极得热并且西南极失热形成较为稳定的偶极子模态,夏季(12~2月)偶极子达到峰值,之后热量得失情况发生转变,秋季(3~5月)东北极失热并且西南极得热,偶极子强度逐渐减弱。根据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确定正负偶极子事件年,在正负偶极子事件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频次几乎是相等的,从侧面佐证了偶极子现象独立于ENSO存在。(2)正负偶极子事件年中南太平洋辐合带区域的大气环流变化。位于峰值期间的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12-2月)与SPCZ区域滞后一个月降水(1-3月)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合成分析显示,正事件期间偶极子东北极区域(暖海温)主要受到低压中心控制,水汽辐合上升降水增多;而在偶极子西南极区域(冷海温)水汽辐散下沉降水减少,因此SPCZ降水带偏北。负偶极子事件则相反,东北极降水减少的同时西南极降水增多,从而SPCZ降水带偏南。垂直断面分析显示海温偶极子对大气有着较强的影响,从海表一直延伸到对流层中上层。正事件中降水位置与正海温异常区不完全重合的可能原因是大气对海洋响应的各物理要素从底层到高层向西南倾斜。(3)对没有ENSO事件只发生正偶极子事件的1983年和只发生负偶极子事件的1990年做个例分析,其结果也很好的验证了偶极子的大气环流变化。在这两年中没有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其单独分析的结果与正负偶极子事件合成分析一致,正偶极子事件降水异常偏向东北区域,SPCZ位置偏北;负偶极子事件SPCZ南移。本研究关于SPSD与SPCZ关系的分析,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南太平洋的年际气候变异和海气相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61.2;P7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玉成;;关于心脏兴奋前沿传播与等效偶极子之间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2期

2 罗德海,纪立人;大气中偶极子阻塞的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1年04期

3 谭天荣;旋转偶极子的辐射[J];大学物理;1993年10期

4 张霭琛,段宝中,刘宝章,吴保民;利用偶极子技术遥测大气湍流扩散参数[J];气象学报;1983年04期

5 方钟圣;;计算作用在海洋大结构物上水动力的源加偶极子分布法[J];海洋工程;1985年03期

6 钟锡华;偶极子与小环流性质的类比[J];大学物理;1986年06期

7 施彤云;;关于偶极子的电位和磁场在躯干边界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4期

8 姚志欣;偶极子在非均匀外场中的受力[J];大学物理;1990年10期

9 徐明初;涡和偶极子分布等价性定理的一个简捷证明[J];力学与实践;1992年05期

10 谢剑钧,陆栋,张涛;半导体异质结(111)面的界面偶极子及其对能带偏移的影响[J];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曦;杨林;龚书喜;杨彦炯;;一种用于无线局域网的高增益双面印刷偶极子阵列[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褚庆昕;梁昌洪;;小孔的偶极子模型[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3 周江f;焦永昌;张明涛;陈轶博;陈俊;;梯形偶极子标签天线[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刘胤廷;张骏驰;周峰;沈远茂;高攸纲;;蛇形偶极子标签天线谐振特性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周峰;张睿;陆冰松;阮方鸣;石丹;李莉;高攸纲;沈远茂;;半波偶极子阵列天线的垂直隔离度公式验证[A];第22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选[C];2012年

6 何庆强;王秉中;;Sierpinski宽带偶极子的设计[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7 王咏青;贾效忠;罗哲贤;;偶极子型热源、高原局域热源和西北干旱的形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何术龙;李百齐;程明道;朱德祥;;偶极子的快速数值算法[A];2004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徐建华;李鹏翔;胡文宝;苏朱刘;;多层媒质中偶极子场的系数递推法[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魏红泼;张小苗;高明泉;张云华;;电大圆弧共形偶极子天线阵单元和阵列方向图的矩量法计算[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宇;多偶极子天线研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林燕;环形偶极子超介质的实现与特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琼;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时空特征与大气环流变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朱巧云;两个偶极子源EEG正问题数值模拟以及MEG反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巨;环偶极子调控电磁能量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刘长亮;电磁散射时域快速偶极子方法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张娇;伸长偶极子铁电相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彬;地下定标天线场分布特性的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梅建萍;水平偶极子在涂敷单轴介质的高耗介质表面激励的场[D];浙江大学;2007年

8 鹿翠华;北半球孤立子阻塞和偶极子阻塞观测事实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胡蓉;球形偶极子辐射天线小型化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10 吕晶;点偶极子场中两导体球的电极化与相互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16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16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