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中国近海沿岸流及毗邻流系的观测与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18:37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海沿岸流及毗邻流系的观测与分析研究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沿岸流 中国近海 季节变化 水交换 西边界流


【摘要】:沿岸流覆盖的海域,是我国沿岸各省市海洋开发和保护海洋的重点水域。加深对我国近海沿岸流及其毗邻流系的科学理解不仅有着重要的物理海洋学意义,还可以为海洋生物、化学、生态等动力过程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同时为国家对沿岸海域的环境保护、开发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基于2006-2007年四个季节的实测盐度、海床基和锚系站平均余流资料,及多年历史盐度、Argos浮标轨迹、MODIS水色等资料,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沿岸流及其毗邻流系的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重点探讨了鲁北沿岸流及渤海海峡水交换、青岛外海水域冬夏季环流、苏北沿岸水的组成和去向、南海西边界流的季节转换等几个问题,并在如下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鲁北沿岸水和沿岸流的季节变化秋、冬季鲁北沿岸水顺岸流出渤海海峡,之后继续东行;最后绕过成山头向南到达山东半岛东端水域:强盛期该低盐的沿岸水继续向南可到达约35.5°N的石岛附近水域。春季渤南沿岸水流不出渤海海峡,蓬莱以东至石岛附近沿海水域的沿岸水应该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在北黄海环流的带动下继续东行;夏季渤海表层水从海峡流出。2.揭示了渤、黄海水交换存在3种形式第一种“北进南出”:冬季北黄海水经由老铁山水道流入渤海,而渤海水从登州水道流出,显“北进南出”,流入量略大于流出量。第二种“上出下进”:夏季与冬季完全相反,水交换总体显“上出下进”,但由于径流与降水的增强,流出量明显大于流入量。第三种形式是非平衡型的春季、秋季的季节水交换。春季,随着季风的转换,渤海冬季的低平均海平面以及南北向海面失去与东北季风风应力的平衡,迫使北黄海水通过海峡南、北两水道一致流入渤海,净流入量为四季中最大。秋季呈“北进南出”,且出大于进,净出量比春季的净入量小很多。3.青岛外海水域余流主要是季风和山东半岛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夏季表层余流是偏南风驱动的北向Ekman流和青岛外海冷水团环流两者的叠加,当偏南风强时流向偏北:中层流基本被冷水团环流控制。秋、冬季该海区的表层余流流向显南、北(即离岸流和向岸流)交替,表层离岸流明显强于向岸;底层北向流占明显的优势,具有补偿流性质。春季东北季风逐步转换为偏南季风,表层流仍显向岸流和离岸流交替,底层流十分小。4.冬季苏北沿岸水在东北季风的驱动下顺岸南下,在离开苏北浅滩后转向东南进入东海。夏季苏北低盐的沿岸水分多支沿潮流槽流出浅滩区,其中主要有3支:第一、二支分别从_6港北和射阳河口出发向东流出浅滩,最终融入夏季南黄海表层环流中:第三支从灌河口开始向北偏东进入海州湾外海,最终融入夏季青岛外海环流中。夏季当偏南风强时,在海州湾外海至日照近海,北向的Ekman流时常强于该处冷水团环流,造成这一带水域间歇出现表层北向流。入海径流对苏北浅滩区盐度场的贡献估算表明有长江冲淡水北上汇入苏北沿岸水,实测盐度显示该北上通道紧靠启东海岸线。5.夏季粤东沿岸水势力比较强,在汕头附近海域出现一东向分支沿着台湾浅滩南侧流动,然后进入澎湖水道向北流去。粤西沿岸水夏季仅限于珠江口至阳江一带,阳江以西沿岸由气旋式环流带入的外海水占据。6.阐明了南海西边界流的季节转换过程南海南部海域秋季东北季风爆发的时间比北部推迟约一个月,与之相应的南海冬季型西边界流首先从9月下旬开始在广东陆坡带形成,随之南下的越南沿岸西边界流加强,而北上纳土纳海流直至10月中旬仍然保持夏季状态,此期间的越南离岸流及其偶极子环流系统得以强化。同时,由于这两支流相遇失去平衡,于是交汇点(即离岸流的开始点)逐步南移,但越南离岸流的主干位置基本保持在原来的纬度附近,从而在越南东南海域形成一个流套。10月中旬之后北上纳土纳海流开始衰弱,该流套最终脱落变成冷环:与此同步,越南离岸流及其偶极子环流系统也逐步衰弱直至消失。分析结果还表明广东陆坡带、南海西南陆坡处、中部海区3个区段的西边界流对东北季风的响应是不同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31.2;P7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春平;邹志利;;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对时均沿岸流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丁宗信,白虹;菲律宾东部沿岸流[J];海洋科学;1993年02期

3 邹志利,王淑平,邱大洪,常梅,王凤龙,董国海;沿岸流的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英文)[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任春平;邹志利;;沿岸流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5期

5 张振伟;邹志利;;海岸沿岸流垂向分布实验研究[J];海洋工程;2011年02期

6 任春平;邹志利;;沿岸流不稳定多模式运动的理论分析[J];力学学报;2012年01期

7 房克照;刘忠波;邹志利;孙家文;尹继伟;;波生沿岸流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8 邹志利,常梅,邱大洪,王凤龙,董国海;沿岸流的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2年02期

9 孙涛,韩光,陶建华;波生沿岸流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实验验证[J];水利学报;2002年11期

10 李绍武;连怡贞;;完全非线性波浪破碎模型沿岸流数值模拟[J];海洋工程;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世澎;秦延龙;孙昭晨;梁书秀;;波生沿岸流的垂向结构特征分析[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2 邹志利;任春平;金红;邱大洪;孙鹤泉;;沿岸流不稳定性运动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彦;邹志利;;沙坝海岸沿岸流速度剖面特征[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4 薛惠洁;柴扉;王丽娅;陈介中;;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环流模式结构[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5 薛惠洁;柴扉;徐丹亚;侍茂崇;;南海沿岸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6 宋文筠;陶建华;;渤海水环境动力特性的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春平;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志欣;中国近海沿岸流及毗邻流系的观测与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游涛;波浪在斜坡上的传播破碎及沿岸流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王代锋;九龙江冲淡水在台湾海峡西部扩展特征的观测与动力分析[D];厦门大学;2013年

5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傅涛;海岸斜交沙坝不稳定性产生机理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季海嘉;沿岸流不稳定运动时频域分析及其作用下污染物输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亮;沿岸流不稳定运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庆杰;沿岸流不稳定运动对物质输移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闯;沿岸流实验水流循环装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蒋利君;基于小波和考虑底摩擦不稳定理论对沿岸流不稳定时空变化及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连怡贞;近岸波浪变形数值模拟及破波带沿岸流计算[D];天津大学;2007年

8 陈献;静态平衡岬湾理论的研究及其在海南沿岸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9 王彬;地形对西南黄海环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320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20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