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锥体海洋平台结构冰荷载的离散单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3 18:02

  本文关键词:锥体海洋平台结构冰荷载的离散单元分析 出处:《船舶力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冰 锥体结构 冰荷载 冰激振动 离散单元模型


【摘要】:在冰区油气开发中,锥体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冰力,避免强烈的冰激振动,是目前渤海油气平台的主要结构形式。为研究海冰与锥体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文章建立了适用于模拟海冰破碎特性的离散单元模型。该模型将海冰离散为若干个具有粘接-破碎功能的颗粒单元,并通过海冰弯曲试验确定了单元间的粘接强度;然后对海冰与锥体结构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获得了相应的动冰荷载及冰振响应;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锥角影响下冰荷载及结构振动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冰荷载及结构冰振响应随锥角的增加明显增加,而竖直方向冰荷载则显著降低。该离散单元模型还可进一步应用于不同类型抗冰结构的冰荷载分析,有助于解决冰区结构物的抗冰结构设计和冰致疲劳分析。
【作者单位】: 中国船级社海洋工程技术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106YCF14015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6179,51639004)
【分类号】:P731.15;P751
【正文快照】: 0引言海冰与海洋结构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冰荷载主要受海冰性质与结构形式的影响。在冰区油气开发 的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设计中,人们最初采用的是直立结构形式,但直立结构存在冰力偏大和冰激振动严重等问题[1-3]。由于海冰是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其弯曲强度要明显低于压缩强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吉学;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海冰荷载的二维计算[J];海洋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2 周旋;;冰区海上风机基础设计中的冰荷载研究初探[J];能源与节能;2014年05期

3 陈祖坪,陈式慧;锥面的冰荷载[J];工程力学;1999年06期

4 柳春光;齐念;冯晓波;;精细积分在冰荷载识别中应用[J];海洋工程;2010年02期

5 隋吉学;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海冰荷载的三维计算[J];海洋环境科学;1997年02期

6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工程;2000年01期

7 赵士青;“工程海冰”新观点,“渤海海冰”添特色──《工程海冰学概论》简评[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2期

8 康建成;海冰及海冰与海洋、大气、生物圈国际会议[J];极地研究;2000年03期

9 季顺迎,岳前进,姚征;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0 康建成;第17届鄂霍次克海和海冰国际研讨会[J];极地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旋;;海上风机基础的冰荷载计算[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2 郭井学;李鑫;席颖;李丙瑞;;雷达技术在极地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武皓微;庞永杰;;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帮兵;孙波;田钢;郭井学;张向培;;三维雷达方法探测北极夏季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井学;孙波;;电磁感应方法在波西尼亚湾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刚;季顺迎;吕和祥;岳前进;;海冰的广义双剪粘弹塑性本构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辉碇;;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李彦青;苏洁;汪洋;郭晓葭;翟梦茜;;渤海海冰距离侯平均时间序列构建与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10 周琳琳;康建成;益建芳;张小伟;;被动微波遥感与南极海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洁;海冰不期而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冯君 王晨;渤海海冰范围比常年平均偏大2.1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一玲;科学利用海冰资源 淡化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记者 闫平;海冰淡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丁雷;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N];大连日报;2010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瑜;“行走”海冰上[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张静;渤海海冰面积达近25年同期最大值[N];中国气象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起豪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晶;海冰之困[N];中国气象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郭睿;当凶猛的海冰袭来[N];现代物流报;2013年

10 海科;白色灾害——海冰[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衍;基于现场实验的海洋结构随机冰荷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季顺迎;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3 张晰;极化SAR渤海海冰厚度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王杭州;海冰基太阳辐照度剖面自动监测及校正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樊婷婷;近30年来南极海冰增长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钟文理;波弗特流涡系统下的加拿大海盆中上层海洋多年变化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郝光华;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与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季青;基于卫星测高技术的北极海冰厚度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9 韩红卫;极区航道海冰时空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惠颖;宽幅多极化SAR海冰信息提取方法与类型识别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通;基于应变测量的海洋平台冰荷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树刚;夏季北冰洋海冰融化过程中能量分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张蕊;北极夏季海冰表面融池形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明广;夏季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及其光学特征观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吴青;基于GOCI卫星的渤海海冰漂移监测[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沈杨;结合MRF与v-SVM的SAR海冰图像分类[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刘灿俊;结合相干斑抑制和区域生长的SAR海冰图像MRF分割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刘慧慧;超声波冰密度检测方法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传印;CICE5.0北极冰面融池覆盖率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邵珠德;南极春夏季海冰变化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24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24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