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东北部间隙水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交换通量

发布时间:2017-12-26 03:00

  本文关键词:南海东北部间隙水营养盐的空间分布及其交换通量 出处:《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沉积物 间隙水 营养盐 交换通量 南海东北部


【摘要】:为探究南海东北部沉积物间隙水中生源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14年10月至11月秋季,对南海东北部海区5个站位的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结果发现,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NO3-N、NO2-N、PO4-P、Si O3-S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20、11.62、3.05、7.42、305.8μmol/L。其中Si O3-Si和NH4-N是沉积物间隙水中含量最大的两种组分,且NH4-N占无机氮的比例为57.4%~75.1%,是溶解无机氮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室培养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进行估算,估算的营养盐NH4-N、NO3-N、NO2-N、PO4-P的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8.34、1.89、-0.89、0.41μmol/m2/d。整体上沉积物作为NH4-N、NO3-N和PO4-P的源,不断地向上覆水释放营养物质,对南海东北部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及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步探讨了早期成岩过程中营养盐的地球化学行为,对沉积物中营养盐的积累和输运进行了探究。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201403008) 中国科学院海洋专项:XDA11020305
【分类号】:P734
【正文快照】: 大学,北京100049)海水中的营养盐是海洋生物生长繁殖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动力,是海洋生物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其来源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大气沉降以及沉积物释放等途径进入海洋,其中沉积物释放是营养盐进入水体的重要途径。Cowan等对Mobil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江,周永欣,葛虹,徐立铭,张扬;离心力对制备沉积物间隙水中化合物浓度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5期

2 李振平,熊传信,解庆林,郁保宁;桂林水系沉积物间隙水中几种毒性元素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张润宇;王立英;吴丰昌;朱元荣;;太湖春季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分布特征及界面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04期

4 刘明星,顾宏堪;东海间隙水中若干微量金属离子的分布[J];海洋与湖沼;1981年01期

5 李延,朱校斌,胡兆彬;渤海湾底质间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污染状况[J];海洋与湖沼;1982年05期

6 牛祝庆,臧汝波,熊孝先,傅以炯;高效多用途间隙水压滤机的研制[J];海洋科学;1985年06期

7 鲍根德,黄德佩,汪依凡,崔淑英;长江口及邻近陆架区表层沉积物和间隙水中锰的地球化学[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8 郭廷宗,许清辉,吴瑜端;微量金属的间隙水化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9 郭廷宗,许清辉,吴瑜端;厦门港常量组份的间隙水化学[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6期

10 沈志良,陆家平,刘兴俊;日本九州西南部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分布[J];海洋科学;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于泳;徐建;孙红文;戴树桂;;多环芳烃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分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远月;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光学特性与河口CDOM光化学反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柳秋林;渤海和北黄海中四种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时丹;沉积物间隙水磷的高分辨被动采样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峰;巢湖十五里河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及间隙水营养盐浓度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徐辉;闽江河口沼泽湿地间隙水乙酸垂直分布、月动态及与甲烷产生/排放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丰民义;东湖典型区域沉积物及间隙水中碳氮磷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6 万斯昂;闽江口沼泽湿地土壤间隙水二甲基硫动态及湿地甲烷排放与产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台凡;渭河潜流带Cu、Zn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D];西北大学;2015年

8 蔡普申;正负极性棒—板间隙放电流注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5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35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e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