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
本文关键词: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 出处:《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 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以及扇贝毒素的鳍藻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三种甲藻在北黄海常年存在。我国多种贝类中已发现麻痹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扇贝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和环亚胺毒素等多种微藻毒素。本文较系统的归纳综述了我国有害赤潮、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产生的藻毒素结构;我国双壳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存在的微藻毒素的种类结构;首次利用风险商值法研究评估了我国贝类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只有春季来自福建的2个样品具有食用风险;但大连海区的贝类样品、评估值全都接近安全限值,可能表明具有某种区域性风险;在春末夏初,大窑湾的贻贝风险最大,其次是扇贝,牡蛎的风险最小;不同的贝器官,富集藻毒素的能力差别大,消化腺中的藻毒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不同的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中毒风险。总体上,我国沿海常见种双壳贝类的麻痹性贝毒和虾夷扇贝毒素食用风险低。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hina Sea red tide frequent changes of red tide dominant species was 7 A, recently recorded 51 species of red tide caused by the advantage of red tide organisms, which caused by the toxic red tide microalgae increased. Toxic microalga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seas, at least 3 strain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Alexander algae, which can produce 5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okadaic acid toxin and dinophysis toxin, and the toxin Scallop in Shell dinophysis in China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 produce Yesso Scallop in Shell toxin three dinoflagellate species of perennial presence in north the Yellow Sea.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have been found in China in a variety of shellfish, soft sponge and dinophysistoxin acid toxin Scallop in Shell Yesso, toxins, toxins and toxin Scallop in Shell cyclic imide and other microalgae toxi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 summarized China's harmful algal bloom, change trend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algae toxin produced in China; marine bivalves etc. The types and structure of microalgae toxin;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the risk quotient method study assessed the health risk of Chinese shellfis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 samples only spring from Fujian with edible risk; but the shellfish samples of Dalian area, the evaluation values are all close to the safety limits, may indicate certain regional risks in spring; at the end of summer, the biggest risk of Dayaowan mussel, followed by Scallop in Shell, oyster shell minimum risk; different organs, different enrichment of algal toxin, the toxin content in the digestive gland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organs, different eating style may lead to different poisoning risk. On the whole, China's coastal common species bivalve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and mizuhopecten toxin eating low risk. Scallop in Shell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86;41276099;41576120)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10)
【分类号】:X173;X55
【正文快照】: 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HAB)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严重生态灾害,中国日益增加的HAB事件,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严重的海洋生态和食用安全问题。有些浮游微藻能产生毒素。米氏裸甲藻(G.mikimotoi)产生溶血类毒素能毒害鱼类,导致养殖鱼类死亡[1]。另一个重大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苑芳;江海棠;李云峰;陈荣凯;林维;;一起因食用响螺所致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年02期
2 孔媚兰;袁宝君;朱谦让;郑东宇;;水产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4年01期
3 宋伦;宋广军;王年斌;刘世才;;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J];水产科学;2013年07期
4 黄翔;江天久;吴霓;;黄海海域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5 杜克梅;江天久;吴霓;;黄海海域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6 母清林;方杰;王晓华;胡颢琰;曹柳燕;张庆红;;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J];中国环境监测;2013年02期
7 黄翔;雷芳;江天久;;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3年01期
8 邵红兵;石雅君;刘东艳;;北黄海中部及四十里湾海域甲藻孢囊种类多样性研究[J];海洋通报;2012年05期
9 韩华;周春;于光磊;许道艳;刘仁沿;梁玉波;;大窑湾海域虾夷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周年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10 胡习邦;王俊能;许振成;张修玉;;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DEHP对区域水生生态风险[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璇;青岛近海鳍藻种群动态与产毒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多种贝类毒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马景刚;LC-MS/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步分析多种脂溶性贝毒的方法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于姬;北黄海虾夷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杨军霞;中国东南沿海四种拟菱形藻生长特性与毒素检测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仁沿;刘磊;梁玉波;于姬;许道艳;韦宁;杨琳;郭皓;;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J];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2 刘琳琳;郑仁锦;李志军;黄宏南;康孟丹;管秋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年06期
3 张晓惠;袁雪竹;陈红;焦永杰;董菁;杨静;王越;邓小文;;基于SSD法的持久性污染物水生态风险阈值研究[J];生态科学;2016年03期
4 卢丽明;丘福保;黄诚;;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6年02期
5 孙烨;刘威;郑剑;吕媛;黄海燕;潘柳波;王舟;黄薇;刘建军;;2011—2014年深圳市贝类产品生物毒素污染状况调查[J];癌变·畸变·突变;2016年02期
6 胡习邦;曾东;王俊能;贺德春;许振成;;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苯胺的水生生态风险[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7 潘柳波;黄薇;王舟;黄海燕;罗贤如;袁建辉;;深圳市市售贝类的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年05期
8 陈剑刚;朱炳辉;梁素丹;张瑰;吴西梅;;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年01期
9 刘萍;高敏国;周伟杰;诸芸;;无锡市2011-2014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5年06期
10 杨霞;孙娜;李永函;李晓东;;两种有害藻对轮虫繁殖和中华绒螯蟹n炞从滋灞涮实挠跋靃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蒋保周;氮磷营养盐对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生长及产毒水平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朱其霄;海湾扇贝外套膜及脏器剥离装置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婵;双壳贝类水产品中多种贝类毒素检测技术及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沈钦一;腹泻性与麻痹性贝类毒素LC-MS\MS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吴锋;珠江口海域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污染状况及其监测和管理方案设计[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青;王碧雪;王仁锋;;赤潮异弯藻对2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4期
2 付成东;李大成;于佐安;李石磊;刘项峰;李华琳;腾炜鸣;张明;李文姬;;长海县西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及密度的变化[J];水产科学;2012年07期
3 胡萍;;1978~2008年香港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10期
4 王茜;程金平;高利利;董宇;王文华;;记忆缺失性贝毒软骨藻酸的污染现状及检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5 宋普江;张伟;王刚;姬文婷;李伟;佟长青;金桥;;大连近岸海域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4期
6 赵文;魏洪祥;郭凯;;2006—2007年大连大窑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石雅君;刘东艳;邵红兵;邸宝平;董志军;王玉珏;;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8 邵魁双;巩宁;杨青;李珂;;甲藻孢囊在长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J];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9 魏洪祥;赵文;梁玉波;;大窑湾养殖区赤潮甲藻孢囊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10 胡习邦;许振成;王俊能;张修玉;;环境多介质中PCDD/Fs人群健康风险评价——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爱峰;液—质联用技术分析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2 李钧;中国沿海贝类中的生物毒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仁沿;梁玉波;;扇贝毒素pectenotoxins(PTXs)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年19期
2 高春蕾;刘仁沿;梁玉波;王宗灵;刘永健;庞敏;张芳;潘宁;许道艳;邵魁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中国沿海贝类中首次发现的一组贝类生物毒素[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3期
3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庞敏;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 YTXs)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1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6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