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对冬季我国渤海冰情的可能影响
本文关键词:秋季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对冬季我国渤海冰情的可能影响 出处:《海洋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温异常 渤海海冰 大气环流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中国160台站气温和反映渤海冰情轻重的渤海冰情等级资料,研究了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对后期渤海冰情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并对相关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秋巴伦支海关键区海温与该区域海冰密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且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通过调节随后冬季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引起后期环流变化。偏高(偏低)年冬季亚洲纬向环流偏弱(偏强),东亚大槽加深(减弱),东亚冬季风加强(减弱),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地区显著偏冷(偏暖),这与冬季渤海海冰异常的强度和范围都偏大(小)及与之相联系的环流异常相一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联系上游关键区海温变化与后期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重要途径,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偏高会导致200hPa高度场形成一个自西向东的波列形式,在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的作用下,加强了我国北方地区地表的北风异常。因此,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可以作为冬季渤海冰情的预报因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CEP/NCAR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temperature of 160 stations in China and the ice level data of Bohai Sea reflecting the ice situation in the Bohai Sea. The effec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pre-autumn Barents Sea on the ice conditions in the late Bohai Sea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re studied, and the related physical processes are analyze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key area of the Barents Sea before autum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has a good persistence by regulating the heat flux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in the subsequent winter. The Asian zonal circulation is weak (strong), the East Asian trough deepens (weakens),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trengthens (weakens) and the northeast of China is strengthened in the high (low) winter. In North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 it is obviously cold (warm). This is related to the large intensity and range of sea ice anomaly in the Bohai Sea in winter.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an important way to link the SST variation in the upstream key area with the late East Asian climate anomaly. The high SST in the Barents Sea before autumn will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wave train form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200hPa height fiel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local Hadley circulation anomaly in East Asia. Therefore,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Barents Sea before autumn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the ice situation in the Bohai Sea in winter.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206186) 海洋国际合作及履约《中芬海冰与北极气候变化合作研究》 极地专项《南极周边海域气象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CHINAER 2013-04-01)
【分类号】:P731.1
【正文快照】: 1引言渤海位于37°07′~41°0′N,117°35′~121°10′E,每年冬天都会发生海水结冰现象。渤海海冰严重制约着冬季沿海港口的航运以及海上石油开发等,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灾害之一[1—2]。由于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海,受外海的影响相对较小,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渤海海冰的变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钦政,黄嘉佑,白珊,吴辉碇;渤海冬季海冰气候变异的成因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岳前进;李海;季顺迎;吕和祥;;基于SPH方法的渤海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雷瑞波;王文辉;董吉武;刘秀峰;;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J];海岸工程;2008年01期
3 郭衍游;焦明连;;利用MODIS数据反演渤海海冰分布[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云吉;金秉福;冯雪;;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渤海冰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海洋通报;2007年06期
5 李春花;刘钦政;黄焕卿;;渤海、北黄海冰情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统计关系[J];海洋通报;2009年05期
6 李澜涛;刘成玉;顾卫;许映军;陶军;;渤海海冰淡化利用研究进展与问题[J];海洋通报;2012年01期
7 李剑,黄嘉佑,刘钦政;黄、渤海海冰长期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5年02期
8 李春花,刘钦政,白珊,张启文,李宝辉,刘煜,王旭;海冰业务化预报基础研究进展[J];海洋预报;2005年S1期
9 唐茂宁;刘煜;李宝辉;隋俊鹏;;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趋势分析[J];海洋预报;2012年02期
10 唐茂宁;洪洁莉;刘煜;隋俊鹏;赵倩;;气候因子对渤海冰情影响的统计分析[J];海洋通报;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春雷;董航宇;吴国明;;近年渤海海冰的多源卫星遥感监测分析[A];第二届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雷瑞波;冰层热力学生消过程现场观测和关键参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杨宇;冰雪热力过程中物理参数辨识及高分辨率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煜;渤海海冰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王安良;基于强度试验和立体监测的海冰离散元模型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纳新;模糊聚类和模糊推理在评价海冰灾害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李彦青;渤海海冰可见光遥感数据的反演、同化和候平均时间序列的构建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刘志强;渤海海冰反演算法研究及其与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新刚;过去200ka北半球δ~(18)O海温谱及其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2000年04期
2 龚道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3 武炳义,黄荣辉,高登义;冬季北极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4 陈月娟,简俊,张弘,陈新明;1961~1997年110~140°E垂直经圈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1年01期
5 耿淑琴,王旭;拉尼娜持续年的渤海海冰[J];海洋通报;2001年02期
6 孟上,李海;1998/99年度渤海地区天气气侯和海冰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1999年04期
7 王曼丽;1997/98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1999年01期
8 姚檀栋,段克勤,田立德,孙维贞;达索普冰芯积累量记录和过去400a来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9 周丽,徐祥德,陈联寿,卞林根;两极海冰与青藏高原陆面物理过程“耦合”特征[J];极地研究;1999年04期
10 康建成,颜其德,孙波,温家洪,汪大立,孙俊英,孟广林,Kumiko Goto-Azuma;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J];极地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青,钱永甫;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变化与中国区域降水和气温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2期
2 李秀萍;罗勇;郭品文;王绍武;谢志辉;;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2期
3 张耀存,卢新平,郭力予;冬、春季海温异常关键区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敏感性试验[J];气象科学;1998年02期
4 应明,孙淑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2期
5 陆日宇,黄荣辉;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形势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6年02期
6 朱亚芬,钱维宏;全球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J];海洋预报;1998年04期
7 闵锦忠,孙照渤,曾刚;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吴国雄,刘平,刘屹岷,李伟平;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级热力适应[J];气象学报;2000年05期
9 屈述军,张铭;西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数值试验[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宗海锋;张庆云;布和朝鲁;纪立人;陈烈庭;;黑潮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中的可能作用的数值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梁建茵;杨菘;;南海西沙观测资料揭示的海温异常及海气相互作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曾鼎文;;北大西洋风暴轴对“三核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 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4年
3 杨辉;李崇银;;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及其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杨静;钱永甫;;江淮流域入梅与全球海温异常关系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王桂臣;张红华;管兆勇;;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联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亢兴;刘秦玉;;春季印度洋暖海温异常与副热带高压[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何珊珊;祁莉;张文君;何金海;;两类ElNino事件发展年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8副热带气象发展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磊;热带不同海域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与降水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杨明珠;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东;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高压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王钦;热带海温异常影响2010和1998年夏季降水的对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
3 李忠贤;黑潮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梅士龙;黑潮海温异常的机制及其对我国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史得道;中国东部近海热含量变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宋哲;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对中国东部次年夏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影响及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7 秦坚肇;两类厄尔尼诺对次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可能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本文编号:1363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6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