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波束数据的海底底质及地形复杂度分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波束数据的海底底质及地形复杂度分类研究 出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波束测深系统 海底底质分类 反向散射强度 声能补偿 特征提取 卷积神经网络 角度响应分析 海底地形复杂度 BP神经网络
【摘要】:随着声学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波束测深系统凭借其全覆盖、高精度、高分辨率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海底底质勘探等海洋探测研究中。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记录有水深数据、声强数据和水柱数据三种重要信息,其中水深数据主要用来描述海底地形起伏和地貌形态变化;声强数据是海底介质散射、反射信号的反映,可以用来研究海底底质的类别和分布;水柱数据涵盖了声波在水体传播过程中的全部反射、散射声信号,可用来研究整个水体中的声学特征。本文就多波束测深系统采集的声强数据和水深数据在海底底质分类和海底地形复杂度分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多波束数据开展海底底质和地形复杂度分类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基于多波束数据进行海底底质和地形复杂度分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归纳总结其在数据处理、分类指标建立以及分类库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介绍了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系统组成,并解释了基于多波束反向散射数据进行海底底质分类的原理。(3)给出了详细的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对水深数据进行拟合延伸实现了声强数据全提取,完善了顾及地形坡度的声照面积改正;对滤波方法进行比较,选取维纳滤波进行声强数据、水深数据滤波,选取双边滤波方法进行多波束声纳图像滤波;加入中央波束改正,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声能补偿改正模型;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样条函数插值和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多波束声纳图像重采样,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对多波束声纳图像特征提取进行了归纳总结。(4)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分别提取多波束声纳图像的角二阶矩、对比度、相关性、熵、逆差距和协方差6项纹理特征,加上图像灰度信息共7维特征值作为分类特征信息,分别基于ISODATA、SVM和BP神经网络三种方法进行底质分类。(5)将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到海底底质分类中,在详细介绍CNN分类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取10项图像纹理特征,加之3维统计特征和3维声强灰度信息共16维特征值进行底质分类,对ISODATA、SVM、BP神经网络和CNN四种方法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算法的优劣,得出CNN分类结果优于其它三种算法。(6)建立角度响应分析模型(AR)进行海底底质分类。提取泥质砂、砾石、基岩、细砂和砂质泥、粗砂六类底质的角度响应曲线,提取7项统计特征和4项Hellequin L模型参数特征组成11维特征参数,利用距离最小方法实现底质分类,每一类底质分别选取100Ping数据对建立的角度响应分析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7)海底地形复杂度研究,在传统单一分类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地形坡度和起伏度作为新的分类指标,并进行量化引入到海底地形复杂度分类中,详细介绍二维模式复杂度方法在海底地形复杂度分类中的应用,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18种地形的特征数据库实现海底地形复杂度的自动划分,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分类精度高,不仅能实现地形复杂度定性分类还能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明显的分类优势。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ous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 the multi - beam bathymetric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cean exploration research , such as submarine topography survey and seabed sediment exploration by virtue of its advantages of full coverage , high precision and high resolution . ( 4 ) Using the gray - scale co - occurrence matrix to extract the angular response curve , the contrast , the correlation , the entropy , the inverse gap and the covariance of the multi - beam sonar image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文斌,牛桂芝,曹满;波束角效应对航道测宽的影响[J];海洋测绘;2004年03期
2 邹永刚;翟京生;刘雁春;肖付民;贾俊涛;;多波束海底覆盖区域计算模型研究[J];海洋测绘;2010年02期
3 傅仁琦;丁烽;胡鹏;;一种多重分裂波束相位差海底检测技术[J];声学与电子工程;2012年01期
4 李成钢;王伟伟;阎军;;传统多波束系统与具有相干特点的多波束系统的研究[J];海洋测绘;2007年02期
5 周兴华,陈永奇,陈义兰;陆架边缘的多波束测量[J];海洋测绘;2003年03期
6 刘树东;;论浅水多波束测量质量保证措施[J];港工技术;2007年02期
7 于家城;陈家斌;徐学强;宋春雷;;多波束系统数字测深模型设计[J];海洋测绘;2007年06期
8 高金耀,方银霞,徐赛英;原始多波束数据的格式转换与统一[J];海洋通报;2002年06期
9 黄永军;王闰成;;多波束外业实施研究与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6年03期
10 吴利红;许文海;刘维;臧力龙;;GeoSwath多波束系统在海底目标探测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利红;许文海;臧力龙;安阳;杨帅锋;蔡仁杰;;基于目标识别的多波束系统探测参数设计[A];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1年
2 周志宏;;测深信号的波束角效应及其改正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3 黄永军;王闰成;;多波束外业实施研究与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4 郭发滨;吴永亭;孙玉星;王景川;;影响多波束测量系统覆盖宽度的环境因素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发滨;吴永亭;孙玉星;王景川;;影响多波束测量系统覆盖宽度的环境因素分析[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顾顺隆;;多波束水深测量数据处理及思考[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丰年;;SeaBat9001S多波束系统及其在长江水下抛石护底工程监理中的应用[A];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测绘论文集[C];2002年
8 阳凡林;李家彪;吴自银;金翔龙;初凤友;;浅水多波束勘测数据精细处理方法[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阳凡林;多波束和侧扫声纳数据融合及其在海底底质分类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亚洲;多波束地形探测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纪雪;基于多波束数据的海底底质及地形复杂度分类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3 陆俊;多波束系统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程秀丽;多波束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5 张毅乐;多波束相干测深技术研究及其算法DSP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玉成;浅海数字多波束探深模型设计与仿真[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宋玲玲;多波束测量数据预处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马建林;基于多波束和ArcGIS的数字海底地形研究及其实现[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煜;多波束声纳图像入射角效应和镜面反射区异常的改正[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10 赵冬艳;多波束条带测深仪小型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7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