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潮汐不对称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8-01-05 13:24

  本文关键词:潮汐不对称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潮汐不对称性 大小潮变化 偏度 涨落潮历时 潮汐调和常数 长江口 洋山深水港 FVCOM海洋模型 TPXO


【摘要】:潮汐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海面周期性升降的运动。根据天体运动规律,潮汐信号可以分解成有限个对称的、不同频率正弦或余弦波的叠加,因此可以通过傅里叶分析得到不同频率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实现对潮汐信号的理解以及潮汐预测。然而对于浅海陆架、海岸及河口地区,由于受到岸线和水下地形的影响,潮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导致涨潮时间和落潮时间的差异,或者低水位到平均海平面的距离与高水位到平均海平面距离的不同,两者都称为潮汐不对称现象。差异越大则不对称性强度越强。对于潮汐动力为主的水域,潮汐不对称是引起潮周期内盐度、泥沙、营养盐以及污染物等物质余输运的重要动力机制。因此,深入了解潮汐不对称性的表现特征、时空变化、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潮汐涨落潮时间不对称性——即水位上升时间与水位下降时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位时间导数的偏度来定量这一潮汐不对称性,从全球尺度、河口陆架尺度到局部海域尺度研究其以下三个方面的性质:1.潮汐不对称性的大小潮(半月)变化特征及其全球分布大量观测和理论研究都证实了潮汐不对称性的强度甚至方向存在大小潮的周期性变化,但对其具体的表现特征和空间差异还有待系统分析。本文假设水位过程可以使用有限个分潮的叠加来表达,采用2个太阴日为积分周期,将水位时间导数的偏度展开得到一个可以体现潮汐不对称性大小潮变化特征的公式。该公式得到481个分布于全球的潮位站数据的有效检验。并应用分辨率高达1/30°的全球TPXO8-atlas调和常数研究了潮汐不对称性大小潮变化的全球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潮汐不对称性的大小潮变化在大洋中十分普遍,体现了天体运行周期对潮汐不对称性的影响。有三种分潮相互作用可以对潮汐不对称性的半月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主天文潮和长周期分潮之间的相互作用(D0/D1)、主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D1/D1)、主天文潮和浅水分潮之间的相互作用(D1/D4)。他们的本质是引潮力朔望周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影响潮汐不对称性:D0/D1代表通过日均水位的影响;D1/D1代表直接影响;而D1/D4代表通过改变浅水效应来影响。在大洋中,D1/D1主导了约80%海域的潮不对称性半月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大洋水深较深,浅水分潮难以成长,而天文因素产生的长周期分潮振幅有限;D1/D4主导的海域约为18.7%,体现近岸海域浅水效应的重要作用;而D0/D1主导的海域仅有0.3%,多分布于极地海域,根据平衡潮理论,这与半月潮振幅在极地最强有关。若记D0/D1、D1/D1和D1/D4相互作用产生的潮汐不对称性半月变化幅度分别为A0、A1和A4,根据481个实测站点的统计,A1与潮型指数F =(aK1+aO1)/(aM2+aS2)存在一个非线性关系。若定义 G =(aM4+aMS4)/(aM2+aS2)和H=(aMSf+aMf)/(aM2+aS2),则那么A4与A0的比与G/F2存在非线性关系,A0与A1的比则与H+4H/F2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此,我们可以使用F、G和H这三个参数来快速估计某个站点的潮汐不对称性半月变化可能是哪类分潮相互作用主导的。验潮站的结果还显示,在D1/D1相互作用占主导时,潮汐不对称性有可能小潮强于大潮。而当D1/D4相互作用主导时,大潮时更强的非线性作用往往导致更强的潮汐不对称性。2.河口区潮汐不对称性在陆海相互作用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径流量丰沛的长江口为例,分析了多个站点连续一年的逐时潮位数据。本文研究区域集中于从徐六泾到牛皮礁的南北支、南北港和南北槽这四个入海通道中,并称之为河口区。径流量可以加强向海的正压梯度力和河道中的底摩擦,阻碍潮汐向上游传播,从而减小河道中的潮汐振幅。这一机制使得南支各站的M2振幅呈现"冬季大、夏季小"的特点,但是在北槽出口的牛皮礁站,其振幅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变化幅度达0.10m。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夏季河口区以外海域更强的层化强度减小了湍粘滞系数,减弱了湍流耗能作用,从而增大M2振幅。北支由于其特殊的喇叭状地形,使得M2振幅的季节性变化更为显著,夏季振幅较冬季大约0.30m。在径流的作用下,长江口的落潮历时显著长于涨潮历时。夏季更多的径流量增加河道中的落潮时间,加强了河口区的潮汐不对称性。由于径流在河口区上游的影响更显著,潮汐不对称性及其季节性变化幅度和大小潮变化幅度总体上都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特征。2009年的实测水位资料显示,长江口的潮汐不对称性在一年内会出现两个峰值:8月份的峰值更大,主要受到径流量的直接影响;3月份的峰值较小,可能与3月份较低的平均水位有关。由于长江口水深较浅,加之强烈的径流-潮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长江口的浅水分潮较为显著。因此D1/D4相互作用主导了长江口的潮汐不对称性及其大小潮变化。需要注意的是,长江口潮汐不对称性的大小潮变化幅度也呈现一个"春秋大、冬夏小"的半年周期变化特征,这不仅受到D1/D4相互作用的影响,还与D1/D1相互作用有关。3.开阔岛礁海域堵汊工程对局地潮汐不对称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和FVCOM模型研究了杭州湾口洋山深水港区潮汐不对称性的空间特征及其随着工程的变化。洋山港海域潮汐不对称性及其半月变化的主要来源是D1/D4相互作用,表明浅水效应是导致该海域潮汐不对称的主要机制。小洋山站的长期观测显示,工程的进行加强了该站的浅水效应,增强了浅水分潮的振幅,使得该站的潮汐不对称性有明显增强。根据FVCOM模型结果,一期堵汊工程对此的贡献十分明显,工程引起的该站附近局部水域的地形变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观测资料同时表明,洋山海域的潮汐不对称性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工程后呈现由东口门向西口门逐渐增强再往西则减弱的分布特征。FVCOM的模型结果表明,堵汊工程显著增强了东口门的峡道效应。而峡道效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减弱潮汐振幅,且分潮频率越高(周期越短),其影响越大。由于该海域潮汐不对称性由M2/M4和M2/S2/MS4主导,工程后更强的峡道效应减小了 M4、M2的振幅比,从而减弱了东口门的潮汐不对称性。这与小洋山站增强的潮汐不对称性正好相反。同时,堵汊工程还使得(沿潮汐传播方向)汊道下游振幅减小,从而也减弱了下游的潮汐不对称性;而上游则恰好相反。综上,本文的研究成果认为,自然状态下的潮汐不对称性具有显著的大小潮变化特征,且在半日潮海区一般表现为大潮强小潮弱的特点。在河口区域,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分潮相互作用同样也会导致潮汐不对称性的季节性差异,而且从口内到口外,季节性变化逐渐减弱。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海岸工程的建设也能改变局部海域的潮汐动力及其不对称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de asymmetry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ide asymmetry and tide asymmetry .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istics of 481 measured sites , there is a non -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1 and F = ( aK1 + aO1 ) / ( aM2 + aS2 ) . If G = ( aM4 + aMS4 ) / ( aM2 + aS2 ) and H = ( aMSf + aMf ) / ( aM2 + aS2 ) are defined , 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tide asymmetry in the river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dal asymmetry in the sea area decreases the amplitude ratio of M4 and M2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dal asymmetry in Yangshan sea area decreases the amplitude ratio of M4 and M2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731.26;P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ValL.Fitch;戴新鹤;;电荷共轭宇称不对称性的发现[J];世界科学;1982年05期

2 赵吉平;有丝分裂的不对称性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3 周文振;丁书琳;于振泽;;腔式耦合器场振幅不对称性的补偿[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84年00期

4 焦广生;人体的左右不对称性[J];生物学教学;1995年04期

5 何剑丹,龙炳清,刘长根,史凯,蒋悦;环境资源价值不对称性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丁明德,方成,Okamoto Tomizo;1979年9月19日3B级耀斑光谱分析:金属线的不对称性和线心位移[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3期

7 陈奇;;不对称的细胞[J];百科知识;2007年17期

8 李淑侠;徐鹏志;于长滨;;部分相干源不对称性的π干涉学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尤俊汉,程富华;切仑柯夫线状发射和类星体光谱[J];科学通报;1979年07期

10 王春峰;林碧波;房振明;于婧晗;;中国市场条件下大单交易价格行为的不对称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肖斌;;区域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制衡行为——以欧盟与东盟关系为例[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灿举;徐展;;产生图示面孔搜索的不对称性的知觉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马艳云;;视觉搜索不对称性研究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千里;;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不对称性研究[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徐岩;刘勇;;我国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尹倩瑜;龚政;李欢;张长宽;;长江口北支河段潮汐不对称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5河口治理与保护[C];2013年

7 王盼;栾晓莉;;赤道异常驼峰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初步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2013年

8 徐华;许洁虹;;非对称性和词汇性质对双语记忆表征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宗守云;;谈“天然N”与“人造N”的不对称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时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洪波;中日相互认知的不对称性亟需改变[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魏 陆;“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邹啸鸣;税的三种逻辑[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金融学博士 程实;不对称性: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危险标签[N];证券时报;2007年

6 洪峰;抓住自由软件的灵魂[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中美纺织品战中的“不对称性”及转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江燕;规避风险骑“好马”[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桃花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崔永;可用利率市场化方式替代加息[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细亚;反腐败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分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永菊;基于冷靶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6年

2 郭文云;潮汐不对称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信;豆科植物器官内部不对称性分子遗传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党晓云;太行山猕猴掌跖骨(指趾骨)的形态学性差及不对称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林;欧洲经货联盟经济不对称性及财政稳健性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2 李晓璐;文艺文本中的模糊性和不对称性[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梦璐;反义形容词“软”、“硬”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玲玉;“this/that+adj”表量构式句法语义互动的历时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5 胡祥洁;缺血性脑白质疏松不对称性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帆;“男”、“女”构词造语的特点及不对称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宪硕;[C_nmim][BF_4]离子液体/醇二元溶液的临界不对称性[D];兰州大学;2016年

8 方甲珂;“X也A,也B”句式辨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史燕伟;公平判断中对“获得/非失”与“非得/损失”感知的不对称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0 孙琪;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的眼动研究:目标引导、目标加工和干扰子加工的争论[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83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83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e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