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沙洲陆岸岸段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
本文关键词:辐射沙洲陆岸岸段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 出处:《海洋科学进展》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2007-2014年辐射沙洲的遥感影像获取陆岸岸段的围填海用海面积信息,结合淤泥质潮滩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模型,对辐射沙洲陆岸及其各分岸段进行了围填海开发状况评价及开发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在5级为上限的强度评价体系下,在2007—2014年间辐射沙洲陆岸岸段总体,围填海开发强度等级由1级进入3级,开发强度由32.8hm~2/km上升至147.87hm~2/km,围填海压力中等,对岸段的后续开发有一定影响。其各分岸段开发强度差异较大,2014年各分岸段:射阳河口至梁垛河闸岸段开发强度为2级,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梁垛河闸至新北凌口岸段及东灶港至蒿枝港岸段开发强度为4级,开发压力较大,预测可供开发年限仅为12a;新北凌口至东灶港岸段开发强度为3级,预测可供开发年限为8a。该结论可为合理规划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工程进度与规模,维护海岸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Abstract]: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radiative sandbanks from 2007 to 2014, the information of reclaimed sea area was obtained, and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reclamation intensity and potential of muddy tidal flat was combined. The evaluation of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potential are carried out on the land banks of radiative sandbanks and their sub-seacoa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intensi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upper limit of grade 5. From 2007 to 2014, the level of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creased from level 1 to level 3.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has increased from 32.8hmmmmmm2km to 147.87hmmnm-2 / km. the reclaimed pressure is moderate, which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section, and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each seashore segment. In 2014,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each bank segment from Sheyang Estuary to Liangduanghe sluice is 2 grade, which is in the sta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the section from Liangduhe Gate to Xinbei Ling Port and the section from Dongzhao Port to Artemisia Port is 4 grade, and the development pressure is high, and the predicted development period is only 12 years.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the section from Xinbei Lingkou to Dongzhao Port is grade 3, and the predicted development life is 8 years. This conclusion can be used to reasonably plan the progress and scale of the silty coastal reclamation project.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oast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淤泥质海岸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2014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淤泥质潮滩高程的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4140137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分类号】:P756.8
【正文快照】: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土地资源需求量大,沿海各国开展围填海建设、利用围填海拓展土地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区域建设用海和区域农业围垦用海为主的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对海洋能源、交通、工业、农业、渔业、海水养殖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初敏;王辰良子;;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刘洋;丰爱平;;区域围填海面积需求预测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06期
3 刘大海;陈小英;陈勇;林河山;;海湾围填海适宜性评估与示范研究[J];海岸工程;2011年03期
4 蔡丽萍;金敬林;胡益峰;陈琼;;舟山围填海现状调查与保护措施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朱高儒;许学工;;关于有序填海的思路与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2期
6 戴纪元;海上填海人工岛的设计[J];海岸工程;1994年Z1期
7 杨朗;;填海造田的妙招[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年03期
8 李文君;于青松;;我国围填海历史、现状与管理政策概述[J];今日国土;2013年01期
9 付元宾;曹可;王飞;张丰收;;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方法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1期
10 尹延鸿;尹聪;;“上升效益极限填海面积”概念的提出与讨论[J];海洋地质前沿;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炳坤;;关于围填海活动及其管理现状的几点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2 张志良;;用振冲加密技术加固填海砂土[A];2002年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简梓红;杨木壮;唐玲;吴涛;黄顺婷;;围填海效益评价研究现状及其展望[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4 王辰良子;王树文;;捍卫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明 通讯员 刘树军;山东加强对填海项目的监管[N];中国海洋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秋蓉;围填海应实行总量控制[N];中国海洋报;2007年
3 邢建芬 陈尚;韩国围填海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演变[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一玲;破解围填海冲动下的管理难题[N];中国海洋报;2010年
5 一泓;对查出两起填海案件的思考[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隋明梅;科学合理的围填海对我国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记者 朱筱杰 通讯员 蔡德泉;我市出台“严控围填海”新规[N];威海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艳;国家海洋局下达2011年地方围填海计划[N];中国海洋报;2011年
9 记者 徐洁;我市继续重拳打击非法围填海行为[N];闽东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崔鲸涛;九三学社中央为围填海管理献良策[N];中国海洋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永海;基于规模控制的围填海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双;海湾围填海规划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静;河北省围填海演进过程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于洋;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围填海方案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楼颖霞;围填海生态资源损害补偿价格评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张小雪;营口望海珍珠湾会展中心填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刘琴琴;基于3S技术的广东省围填海调查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葛s,
本文编号:1383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38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