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鸭绿江口赤潮监控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

发布时间:2018-01-15 15:44

  本文关键词:鸭绿江口赤潮监控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 出处:《水产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鸭绿江口 赤潮监控区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摘要】:研究了2011—2015年鸭绿江口辽宁东港赤潮监控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并分析了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5年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53属136种,其中硅藻门40属107种,甲藻门11属27种,金藻门2属2种。各季节优势种多为赤潮藻,如尖刺伪菱形藻、柔弱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等。浮游植物数量通常在春季和秋季出现高峰,在夏季与水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96(P0.01)。与夏季和秋季相比,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细胞数量和优势度均较高的单一优势种,可见春季—初夏是该海域赤潮易发季节。近年来偶见种和暖水种成为优势种的现象指示了外来物种入侵或调查海域环境的改变。
[Abstract]: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monitoring area of red tide in Donggang of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5 was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t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nalyzed. In 5 years, 136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belonging to 53 genera and 3 phyla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107 species belonging to 40 genera of diatom and 27 species belonging to 11 genera.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each season are red tide algae, such as Pseudomonas cuspidata, Cladocephala tenuifolia, Ribophyta costatum and Phalophyta Denmark, etc.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usually peak in spring and autumn. In summ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ater temperature and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696 (P 0.01). Compared with summer and autum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stability in spring was poor. The single dominant species with high cell number and dominance was easy to appear. In recent years, rare species and warm water species become dominant species, indicating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or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 the investigated sea area.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分类号】:Q948.8;X173;X55
【正文快照】: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特征是研究海区其他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基础[1]。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2]。随着辽宁东港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柳;章铭;刘正文;;太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2 邬红娟,郭生练,胡传林,刘跃;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海洋与湖沼;2001年03期

3 孙军,刘东艳,杨世民,郭健,钱树本;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2年05期

4 邬红娟;任江红;卢媛媛;;武汉市湖泊浮游植物群落排序及水质生态评价[J];湖泊科学;2007年01期

5 田琪;陈政;;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J];内陆水产;2007年08期

6 张玉宇;吕颂辉;齐雨藻;;2003~2004年大亚湾澳头养殖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7 林峰竹;吴玉霖;于海成;线薇微;;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8年04期

8 李扬;吕颂辉;江天久;李欢;萧云朴;尤胜炮;;2006年春夏期间浙江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9年01期

9 宋淑华;王朝晖;付永虎;谷阳光;;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10 刘冬燕;林文鹏;赵敏;;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邦钦;;中国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中尺度物理过程的响应[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杨柳;刘正文;陈非洲;;不同生物修复措施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全国藻类多样性和藻类分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涛;刘胜;黄良民;练健生;严岩;王友绍;;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吴琼;钦娜;吴波;李晓波;王全喜;;上海市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钟超;黄邦钦;;2010年春季南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黄邦钦;;南海中尺度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朱为菊;李晓波;周晓梅;王站付;陶晶晶;王全喜;;上海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岑竞仪;吕颂辉;;海口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何学佳;高亚辉;彭兴跃;;应用光合色素标记物研究2001年2月-6月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欧林坚;林丽贞;王丹;杨听林;黄邦钦;;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磷酸盐胁迫与限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静;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微藻鉴定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肖利娟;华南地区两座大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与演替机制比较[D];暨南大学;2011年

3 金海燕;近百年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游江涛;热带亚热带典型水库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赵秀侠;太湖蓝藻水华形成过程中的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李秋华;大镜山水库水质改善生态工程效果及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特征[D];暨南大学;2008年

7 孙育平;营养盐加富、滤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对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芝娟;调水调沙对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朱明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张力文;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庄道阔;镜泊湖流域浮游植物群落和功能类群特征及水质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5 张松艳;上海港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与时空分布特征[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吴芳仪;华阳河湖群和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李沂幰;白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粒径谱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8 薛迪;南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D];山东大学;2016年

9 刘一澎;湘江长株潭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珊;2014年春季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29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29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