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17000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柱状样S10沉积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发布时间:2018-01-17 01:05

  本文关键词:17000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柱状样S10沉积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黏土矿物 物源 东亚冬季风 冲绳海槽


【摘要】:基于AMS14C高精度定年,本文对冲绳海槽中部陆坡区岩芯S10展开粒度、微量元素和黏土矿物分析,分别从稀土元素和黏土矿物角度探讨冲绳海槽中部岩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岩芯S10记录了冲绳海槽中部约17 000 a以来沉积物的物源变化,沉积物主要由来自长江、黄河和台湾的陆源物质和火山物质组成,不同时期各源区物质贡献程度不同。16 500~11 600 a,长江、黄河陆源碎屑为主;11 600~7 750 a,海平面变化大,长江、黄河物质为主;7 750~6 450 a,沉积物全岩样稀土元素显示火山物质为主要物源,黏土矿物组成显示细粒沉积物以黄河碎屑为主,说明粗粒物质主要为火山物质,细粒物质主要为黄河碎屑物质;6 450~3 900 a,稀土元素显示沉积物在4 000 a左右受火山物质影响,黏土矿物显示细粒沉积物以长江、黄河陆源碎屑为主,台湾物质有一定影响;3 900~1 900a,岩芯碎屑物质主要来自长江和黄河,台湾物质略有增多;1 900 a至今,稀土元素显示黄河物质为主,而黏土矿物显示细粒物质以长江碎屑为主,台湾物质影响增强。本文利用稀土元素的物源判别公式DF计算得到长江、黄河、台湾和火山潜在物源的DF值,长江、黄河陆源DF值记录并反映了17 000 a以来冬季风的演变情况,可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弱演化指标。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和蒙脱石形成条件独特,物源区相对单一,可将高岭石和蒙脱石含量做为东亚冬季风强弱演化的另一项指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中部微量元素和黏土矿物研究可得到海槽17 000 a以来物源及东亚冬季风的演化情况,对于重建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内部沉积物物源及古环境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high precision dating of AMS14C, the grain size, trace elements and clay minerals of core S10 in the middle slope of Okinawa trough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material sources of core sediments in the middle of Okinawa trough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clay minerals respectively. Core S10 records the varia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in the middle of the Okinawa trough over the past 17, 000 years.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terrestrial and volcanic materials from the Yangtze, Yellow and Taiwan.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material in different source areas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the continental clastic of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dominated by 11.600 a. The sea level changes greatly,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are the main materials. 7 750 ~ 6 450 a, the REE in the whole rock samples of the sediments showed that volcanic material was the main source, and the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showed that the fine grain sediments were mainly of the Yellow River debris. It shows that the coarse grain material is mainly volcanic material and the fine grain material is mainly the Yellow River clastic material. The REE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s were affected by volcanic materials at about 4 000 years, and the clay minerals showed that the fine sediments were mainly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Taiwan material has certain influence; The core clastic material mainly came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material from Taiwan increased slightly. Up to 1900a,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mainly show the Yellow River material, while the clay minerals show that the fine grained materials are mainly the Yangtze River debris. In this paper, the DF valu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Taiwan and volcanoe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aterial source discriminant formula of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DF values of the terrestrial source of the Yellow River recorded and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of winter monsoon over the past 17 000 years,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kaoli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in clay minerals are unique. The source region is relatively single, so the contents of kaolinite and montmorillonite can be used as another index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volution. Trace elements and clay minerals in the central Okinawa troug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provenance of the troug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ince 17000 yea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sediment source and paleoenvironment in the Okinawa trough since Holocen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达,王振宇,曾久岭;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2期

2 张绮玲,侯增谦,唐邵华;冲绳海槽硫化物矿石中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3 李官保,李乃胜;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J];海洋科学;2002年09期

4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李安春,蒋富清,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海洋环境改变的地质记录[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5 刘焱光,孟宪伟,李铁刚,吴世迎,王湘芹,辛春英,任红;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6 赵金海,唐建,王舜杰;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7 郝天珧,刘建华,郭锋,黄忠贤,胥颐,戴明刚,李安春,付永涛;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层性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8 于增慧,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源的三分量混合模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9 向荣,李铁刚,阎军;冲绳海槽北部陆坡4.4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10 李官保;刘保华;李乃胜;;冲绳海槽地热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通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效典;;冲绳海槽及邻域热流场反演[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栾锡武;;冲绳海槽地球动力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赵金海;王振宇;;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深化讨论[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付永涛;王先超;谢天峰;;冲绳海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和地质解释[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宋海斌;;东海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6 黄朋;李安春;胡宁静;;冲绳海槽黑色与白色浮岩对比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杜德文;孟宪伟;刘振夏;石学法;;五万年以来冲绳海槽突变沉积事件[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叶芳;高金耀;褚春雷;;空间域模拟冲绳海槽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祥君;张训华;韩波;;冲绳海槽地球物理场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7:海洋地球物理论文集[C];2014年

10 江为为;刘少华;郝天珧;宋海斌;朱东英;;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旭东;我国“科学号”在冲绳海槽科考满载而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庆磊;冲绳海槽热液区环境微生物及共生微生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3 尚鲁宁;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5 黄朋;冲绳海槽火山活动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傅命佐;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刘焱光;近4万年来冲绳海槽物质来源的定量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李萍;冲绳海槽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向荣;冲绳海槽黑潮流域近4万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10 李冬玲;冲绳海槽南部中全新世以来的硅藻记录与古环境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韬;冲绳海槽北部S9柱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宗统;冲绳海槽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江书龙;冲绳海槽北部HOBAB-S5岩芯柱沉积物物质来源[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倩男;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近海底水体及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5 彭娜娜;17000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柱状样S10沉积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6 廖仁强;冲绳海槽酸性火山岩斑晶矿物特征及其岩浆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7 郭军华;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8 高玉花;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热液源组分的顺序淋滤萃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陈金霞;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10 宋维宇;冲绳海槽块状硫化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5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35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9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