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及邻区重力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本文关键词:冲绳海槽及邻区重力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及邻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对其构造地质学意义进行了定性研究。冲绳海槽空间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较高,与其下地幔物质上涌引起的质量盈余有关;海底正向地形单元、基底隆起等具有较高的空间重力异常,而地壳浅部低密度岩浆房表现为较低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及其上延结果反映了地壳厚度的变化,冲绳海槽地壳显著减薄,台湾地区地壳显著增厚;琉球岛弧及弧前布格重力异常受菲律宾海板片俯冲和岛弧地壳结构的共同影响,俯冲洋壳与琉球岛弧地壳的接触带位于琉球海沟以西,大致与120mGal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相对应。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ee space gravity anomaly and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in Okinawa trough and adjacent area, the tectonic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s qualitatively studied. The spatial gravity anomaly and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in Okinawa trough are relatively high. It is related to the mass surplus caused by material upwelling in the lower mantle. The seafloor forward topographic unit and basement uplift have higher spatial gravity anomalies, while the shallow crust low-density magmatic chambers exhibit lower spatial gravity anomalies. The results of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its upwelling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crustal thickness. The crust of Okinawa trough is obviously thinned and the crust of Taiwan area is obviously thickened. The gravity anomalies of Ryukyu island arc and front arc are influenc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island arc.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subduction ocean crust and the Ryukyu arc crust is located west of the Ryukyu trench. It corresponds roughly to the contour line of 120m Gal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429701)资助~~
【分类号】:P736.1;P738.2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尚鲁宁,张训华,韩波.冲绳海槽及邻区重大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6):68-73.SHANG Lu-Ning,ZHANG Xun-Hua,HAN Bo.Gravity anomaly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okinawa trough andadjacent areas[J].Periodical 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达,王振宇,曾久岭;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2期
2 张绮玲,侯增谦,唐邵华;冲绳海槽硫化物矿石中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3 李官保,李乃胜;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J];海洋科学;2002年09期
4 向荣,李铁刚,杨作升,李安春,蒋富清,阎军,曹奇原;冲绳海槽南部海洋环境改变的地质记录[J];科学通报;2003年01期
5 刘焱光,孟宪伟,李铁刚,吴世迎,王湘芹,辛春英,任红;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6 赵金海,唐建,王舜杰;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演化讨论[J];海洋石油;2003年03期
7 郝天珧,刘建华,郭锋,黄忠贤,胥颐,戴明刚,李安春,付永涛;冲绳海槽地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层性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8 于增慧,翟世奎;冲绳海槽岩浆源的三分量混合模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9 向荣,李铁刚,阎军;冲绳海槽北部陆坡4.4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10 李官保;刘保华;李乃胜;;冲绳海槽地热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海洋通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效典;;冲绳海槽及邻域热流场反演[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2 栾锡武;;冲绳海槽地球动力学模型[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赵金海;王振宇;;冲绳海槽新生代构造深化讨论[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付永涛;王先超;谢天峰;;冲绳海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和地质解释[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江为为;刘少华;朱东英;宋海斌;;东海冲绳海槽地壳结构与性质研究现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6 杜德文;孟宪伟;刘振夏;石学法;;五万年以来冲绳海槽突变沉积事件[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叶芳;高金耀;褚春雷;;空间域模拟冲绳海槽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孟祥君;张训华;韩波;;冲绳海槽地球物理场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7:海洋地球物理论文集[C];2014年
9 江为为;刘少华;郝天珧;宋海斌;朱东英;;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10 张健;陈美;高金耀;;冲绳海槽及邻域构造演化的热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尚鲁宁;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传顺;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4 黄朋;冲绳海槽火山活动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5 傅命佐;冲绳海槽构造地貌发育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刘焱光;近4万年来冲绳海槽物质来源的定量估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李萍;冲绳海槽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向荣;冲绳海槽黑潮流域近4万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9 常凤鸣;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10 曹奇原;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环境演化的若干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统;冲绳海槽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郭军华;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3 高玉花;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热液源组分的顺序淋滤萃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陈金霞;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5 宋维宇;冲绳海槽块状硫化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7年
6 常凤鸣;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7 李青;7500a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海洋古环境的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王佳泽;17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柱状样沉积学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9 姜韬;冲绳海槽北部S9柱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10 何晋娜;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的硅藻及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39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3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