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高海况水下设备的回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11:21

  本文关键词: 高海况 水下设备 回收技术 捕捉装置 出处:《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高海况水下设备的回收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开采海洋资源和进行水下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支撑,它能完成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为军事活动、海洋勘探、灾害预报、环境监测、工程施工及科学研究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因而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高海况水下设备的回收技术,它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一个重点技术领域。本文围绕高海况条件下水下设备的回收技术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海上通用的回收装置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环境,通过对水下设备的结构进行研究及对现有船载通用设备进行改进,探索出一种适用于高海况条件下对水下设备进行回收的方法。2、基于分析力学及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负载及回收装置的动力学模型,根据回收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关的防摆技术要求对该模型进行了简化,得到了负载摆角的影响因素。3、根据水下设备可用于捕捉的空间几何尺寸,水下设备的作业任务需求、作业环境需求及性能约束条件,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建立了捕捉装置的三维模型。4、建立了回收装置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在四级海况激励下捕捉装置的运动轨迹以及引导绳受力变化情况,为作业过程中如何保证辅助架的稳定、准确定位水下设备的起吊点提供参考。建立了回收装置在起吊水下设备时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与分析,确立了捕捉装置在极限工况下抓钩的受力状况,为捕捉装置进行有限元仿真提供理论依据;提取了水下设备分别在3级、4级海况下的X向、Y向摆动位移曲线,对其摆动影响因素及减摆方法作了简要分析。5、建立了捕捉装置的有限元模型,对捕捉装置的静力学进行了分析,为捕捉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建立了捕捉装置的虚拟样机模型,对捕捉装置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检验了捕捉装置功能是否满足要求,同时确定了捕捉装置的运动性能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Abstract]:The recovery technology of high sea condition underwater equi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untries to exploit marine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underwater military activities. It can accomplish tasks beyond human power, such as military activities, ocean exploration, disaster predic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vide convenient, fast and safe services. Therefor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covery technology of high sea condition underwater equipment. It has become a key technical fiel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untries.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n the recovery technology of underwater equipment under high sea conditions, and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general recovery equipment at sea.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ing environment, by studying the structure of underwater equipment and improving the existing shipborne general equipment, a method of recovering underwater equipment under high sea conditions is explored. 2.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mechanics and Lagrange equation,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load and recovery devic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odel is simplified according to th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of the anti-swing technolog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load swing angle. 3. According to the space geometry size of underwater equipment which can be used to capture, the task requirements of underwater equipment, th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and performance constraints. The 3D model. 4 of the capture device and the virtual prototype model of the recovery device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modern design method, and the simul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model are carried out. The moving track of the catch device and the force change of the guiding rope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the four-level sea condition are obtained, which is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auxiliary frame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The virtual prototype model of the recovery device in lifting underwater equipmen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The force condition of catching hook under the limit condition is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capture device. In this paper, the displacement curves of X direction and Y direction swinging of underwater equipment are extracted under the sea condition of grade 3 or 4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wing and the method of reducing pendulum are analyzed briefly,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capture device is established. The statics of the capture device is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optimum design of the capture dev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virtual prototype model of the capture device is established, th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the capture device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pture device is verifi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the mo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apture device is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舰船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姗姗;黄宇婷;;基于ADAMS的注塑成型机运动学仿真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黄志刚;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包装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3 顾铭;洪明;宋鸣;;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ADAMS中的应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杨丽华;李晓豁;;基于Pro/E和ADAMS的连续采煤机截割滚筒的运动仿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5 赵丽娟;王天博;刘杰;宁作江;;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应用于轧制工业的综述[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6年04期

6 张智明;张宏文;王卉敏;朱洪;陈明昌;;水平摘锭式采棉机采摘机构的虚拟设计与运动仿真[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年03期

7 高丙团;张罗马;范怡然;朱振宇;周勰;;基于MEMS的吊车系统摆角无线测量[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9期

8 耿冲;余发山;卜旭辉;栗三一;;迭代学习控制在吊车-双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年01期

9 崔志恒;栗三一;;存在始误差的三维桥式起重机位置迭代控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5年07期

10 洪华杰,李杰,李淑娟;基于虚拟样机的磁悬浮列车运动学仿真分析[J];机车电传动;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志刚;毛志怀;;仿真技术在包装机械研制中的应用[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黄志刚;毛志怀;;仿真技术在包装机械研制中的应用[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晓伟;姚红良;李小彭;闻邦椿;;基于虚拟样机的桩机动态特性分析[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朱巍巍;张平;孙夏明;王晓纯;;基于ADAMS的机械传动装置的仿真优化[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巍巍;张平;孙夏明;王晓纯;;基于ADAMS的机械传动装置的仿真优化[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志刚;毛志怀;;仿真技术在包装机械研制中的应用[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丁国富;张卫华;王構;闫开印;肖世德;;铁路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工程[A];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2004年度铁路机车车辆动态仿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王鹏程;方勇纯;马博军;;桥式吊车自适应滑模模糊竖直起降控制器设计[A];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1年

9 杨唐文;秦勇;韩建达;;Robust control of gantry crane system with hoisting:A new solution based on wave motion[A];201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大旭;介入诊疗机器人多体系统建模分析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田富洋;在轨服务空间机器人机械多体系统动力学高效率建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潘晓彬;表面粗糙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袁泉;非树型机械系统运动仿真模型和算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刘贤喜;机械系统虚拟样机仿真软件的实用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6 孙裕晶;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精密排种部件设计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熊智文;高功率横流CO_2激光器虚拟样机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構;面向CAD设计模型的计算多体动力学虚拟原型[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王政;基于交互驱动的虚拟样机动力学建模技术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郭天太;基于VR的虚拟测试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健;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克令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岩;自行式起重机吊重水平定位监测系统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洪朝飞;桥门式起重机智能防摇系统的研究与仿真[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4 万雷;起重机吊重偏摆与定位系统的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5 李帅;一类欠驱动系统的分层模糊滑模控制[D];烟台大学;2014年

6 王慧;自由度门式起重机器人的动力学与末端轨迹控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袁靖;动臂塔式起重机吊重防摆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马群;基于粒子群模糊滑模控制的三维桥式吊车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7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57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