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江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本文关键词: 飞云江入海口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危害 出处:《浙江农业学报》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于2016年8月采集飞云江入海口瑞安和平阳区域1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运用无火焰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2个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这2个区域各个站位点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Cu、Zn和Cr的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大于1,属于中等污染程度;瑞安和平阳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5.34、5.87,属于低污染程度。平阳的生态风险指数(21.03)大于瑞安(18.37),但指数值都小于150,属于低生态危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受飞云江和鳌江支流和沿岸流影响,平阳区域污染要大于瑞安区域。
[Abstract]:In August 2016,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14 stations in Ruian and Pingyang at the mouth of Feiyun River were collected, and the heavy metal cont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wo regions were determined by flame free and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The Hakanson 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 index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damage of heavy met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heavy metals at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se two regions had certain similarity. The average single factor pollution index of Zn and Cr is more than 1, which belongs to moderate pollution degree. The average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of Ryan and Pingyang is 5.34 ~ 5.87, which belongs to the low pollution degree, and the ecological risk index of Pingya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uian (18.37). But the index value is less than 150, which belongs to the low ecological hazard degre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pollution in Pingyang area is larger than that in Ryan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ibutaries of Feiyun River and Aojiang River and the coastal current.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15F30021,2016C37071,2016F50032) 2016年度温州市重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DHCG20160307)
【分类号】:X55;X826
【正文快照】: 飞云江流域位于浙江省南部,为浙江省八大独流入海水系之一。它发源于浙江省景宁和泰顺两县交界处的洞宫山白云尖北麓干流,全长203 km,流域面积3 778 km2,是浙江省第四大河,温州市第二大河。河口长约15 km,水流由西向东,单独流入东海,属于山溪性强潮河流。其径流携带着上游各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晓霞,翟世奎,于增慧,张怀静;长江口内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05年02期
2 沈耀琴;厦门港湾表层沉积物中Fe_2O_3,Al_2O_3,TiO_2含量的分布及相关性[J];台湾海峡;1987年02期
3 张士三;太平洋中部表层沉积物镁铝含量比的变化[J];台湾海峡;1990年03期
4 高兴辰;大连港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铅污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海洋通报;1991年04期
5 陈淑美,傅天保,林建云;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与分布[J];台湾海峡;1991年03期
6 杨伟锋,陈敏,刘广山,黄奕普;楚科奇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的分布[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7 何桐;谢健;余汉生;方宏达;高全洲;;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2期
8 李翠田;王淑红;于红兵;颜文;孔小丽;孙宝权;;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9 陈松,廖文卓,许爱玉,骆炳坤;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的化学特征[J];台湾海峡;1992年02期
10 李正华;林建杰;;福建定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评价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莹;翟世奎;;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环境活性金属元素的分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张硕;狄欢;;海州湾海洋牧场区表层沉积物主要理化状况分析[A];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梁涛;;香港河流及近海表层沉积物及其孔隙水的毒性特征及机理[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兆夺;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袁萍;渤海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尚婷;南海和北极海域海洋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王蕴;白令海、楚科奇海及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和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D];厦门大学;2009年
5 王惠艳;渤海湾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6 徐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组成和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曹芳;青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来源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马海青;渤海湾和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甾醇的分布和来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9 李孟芳;黄、东海表层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刘加飞;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D];广东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8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7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