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海洋降水与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态提取与时空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31 08:17

  本文关键词: 海洋降水 中国区域降水 全球变暖 模态提取 时空分析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降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降水也是海-气因子中最难预测的因素之一。加之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逐渐增加,地球的能量平衡因温室效应的加强而改变,全球温度逐渐上升,1981年至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6℃,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发生的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与增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人类的正常生活。虽然目前人们对降水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但是对海洋降水趋势及机制的认识,中国区域降水年代际模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仍存在分歧。本论文将以研究海洋降水以及中国区域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为目标,对海洋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模态提取及时空分析。本论文围绕这一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卫星遥感反演降水的误差修正模型。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以SSM/I (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为代表的星载微波辐射计发射后,卫星遥感在降雨观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遥感手段观测降水具有时间连续,空间范围广泛等优点,但同时都受到反演方法的限制,从而产生系统误差。比如,在反演的过程中,较少考虑到风场在降水过程中对水滴产生的飘移作用。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利用海表面风速与高度的对数关系、风向与高度的关系,推算出高空的风速、风向及相应风力的关系,建立了风场影响降水飘移距离的误差修正模型,纠正后比纠正前的TRMM卫星降水数据,相对GPCP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的误差修正了12%左右,为海洋降水模态的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验证了区域选择会影响经验正交方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的模态提取结果。在提取中国区域降水模态特征时,EOF方法被广泛使用。但是EOF方法有较强的数学性,导致分析的模态结果有时会难以解释。通过将全球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研究区域大小选择对EOF模态提取结果的影响。主要将全球进行海、陆分割,经度带、纬度带的条状分割以及36块区域的块状分割。试验结果显示,全局EOF方法进行模态提取时会将局地特征进行高度平滑,导致局地精细模态无法显示或错误显示。因此,在利用EOF方法进行中国区域降水模态提取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区域大小,才能达到方法与数据的高效结合。3.计算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降水两大主流机制之间关系的阈值。目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降水的变化主要有两大理论机制,一是Warmer-get-wetter机制,一是Wet-get-wetter机制。但是海洋降水变化并非由某一机制单独决定,而是两个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本论文利用GPCP降水数据集对全球海洋降水在1979-2010年期间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1997-98爆发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后,降水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在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同时使用GPCP、纠正后TRMM卫星及GFDL-ESM-2G模式降水数据,ERSST、HadISST1及GFDL-ESM-2G模式SST数据将全球海洋降水划分为七个区域,发现SST变化的信噪比为0.5是区分Warmer-get-wetter与Wet-get-wetter哪个为主控机制决定降水变化的一个重要判据,而SST变化的鲁棒性对海洋降水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子。4.发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影响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年代际模态的因子发生改变。本论文制作了一套中国区域夏季干旱频率数据,通过干旱频率数据研究中国区域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挖掘单纯使用降水数据所不能发现的年代际模态特征。通过区域EOF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夏季干旱频率的年代际主模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太平洋十年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以及全球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PDO一直是影响中国区域夏季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全球变暖的逐渐增强,AMO对中国干旱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影响通过大西洋-欧亚波列传至中国东部,使中国东部呈现一个偶极子的模态特征。该发现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中国区域甚至亚洲及西太平洋区域的气候变化将受到大西洋的影响,这一发现对上述区域的气候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d speed , the wind dire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wind power in China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10 by using GPCP , corrected TRMM satellite and GDSS - ESM - 2G mode SST data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6.6;P7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球变暖未必导致森林二氧化碳释放增多[J];厦门科技;2000年04期

2 连翩;;全球变暖 10个“胜地”转移[J];华夏星火;2000年02期

3 ;碳沉降无法遏制全球变暖[J];广西科学;2001年04期

4 Jorge Sarmiento,冯诗齐;全球变暖阻碍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J];世界科学;2001年09期

5 刘晓荻;全球变暖令海洋含氧减少[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6 ;全球变暖人类尝恶果[J];化工科技市场;2003年08期

7 ;全球变暖速度加快[J];能源工程;2003年04期

8 ;研究发现煤烟导致全球变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4年01期

9 董映璧;全球变暖并非二氧化碳增多之过[J];世界农业;2004年09期

10 ;全球变暖谁先遭殃?[J];科学咨询;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富华;曾新中;庞旭卿;刘建涛;;全球变暖对黄土高原地区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姜大膀;富元海;;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迪;侯亚红;何金海;栾健;;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温度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副热带气象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4年

4 刘芸芸;俞永强;何金海;;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姚檀栋;;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肖洁;李力;;湖南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汪高明;;湖北地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8 姜锋;杨红梅;白雪;王鹏;王蓓元;;连云港市季节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9 安玉柱;张韧;周爱霞;钱龙霞;李倩;;全球变暖对国家海洋战略潜在的风险识别与响应对策初探[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刘秦玉;;太平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A];辽宁省气象局、丹东市气象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11年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谷和;全球变暖将引起生物界的混乱[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潘治;全球变暖部分生态系统将受到危害[N];农民日报;2002年

3 大卫·弗里德曼;人类没必要为全球变暖担心[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崔克亮;公众愿以积极行动应对全球变暖[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孟永庆;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凶猛的野火[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6 章磊;种树选错地方,反而加速全球变暖[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林之光;全球变暖:难以忽视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袁晓明;戈尔的“全球变暖”靠得住吗?[N];东方早报;2007年

9 李学华;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杨晴川邋王薇;一些地区政局不停动荡和全球变暖有直接联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钱程程;海洋降水与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态提取与时空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丽萍;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对海洋环流及气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陈潇潇;全球变暖风险的国际媒介建构[D];武汉大学;2010年

5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珊;《气候变暖的真相》(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2 李诗曼;《气候变暖的真相》(节选)的反思性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3 李荣;《气候变暖的真相》翻译实践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王雪;《气候变暖的真相》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5 禅铎;全球变暖背景下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候带变化的检测、归因与预测[D];南京大学;2015年

6 胡富蓉;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的立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谢潇;全球变暖背景下多种资料的高空温度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王迪;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不同区域和季节的温度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王文本;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陈力;通过温度变化相关性网络与相关性矩阵探究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8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78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