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1 19:49

  本文关键词: 吕宋海峡 黑潮 水交换 数值模拟 出处:《海洋学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建立了一套覆盖西北太平洋的涡尺度分辨率环流模型,并对吕宋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吕宋海峡120.75°E断面净流量季节变化显著,全年均为西向输运,6月份达到最小,为0.40×106 m3/s,然后逐渐增大,在12月份达到最大,为6.14×106 m3/s,全年平均流量为3.04×106 m3/s。在500m以浅,秋、冬季都有明显的黑潮流套存在,并伴有黑潮分支入侵南海,而春、夏季黑潮南海分支减弱或消失,黑潮入侵不明显。在500m以深,冬、春季,吕宋海峡以东有非常明显的南向流存在,流速约10cm/s,而到了夏、秋季该南向流出现明显的减弱,黑潮与南海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吕宋海峡以北的吕宋海沟进行。在垂向结构上,120.75°E断面浅层呈多流核结构,并且流核的位置和强弱受黑潮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深层流的季节变化不大。在年际尺度方面,吕宋海峡年际体积输运量异常与Ni錺o3.4滞后6个月相关系数达到41.6%,吕宋海峡水交换与ENSO现象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存在2~3a和准8a周期的年际变化。
[Abstract]:Using 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a set of Vortex Resolution Circulation models covering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circulation near Luzon Strait is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net flux in the Luzon Strait section 120.75 掳E is significant. The annual westward transport reached the minimum of 0.40 脳 106m3 / s in June,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d. In December, it reached its maximum of 6.14 脳 106m3s, and the annual average flow rate was 3.04 脳 106m3s. At 500m, there were obvious Kuroshio belts in the light, autumn and winter. The Kuroshio branch invaded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the Kuroshio branch weakened or disappeared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the Kuroshio intrusion was not obvious. At 500 m deep,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re is a very obvious southward current east of the Luzon Strait, the velocity of which is about 10 cm / s, but in summer,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mainly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Luzon trench north of the Luzon Strait in autumn. Moreover,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core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Kuroshio, bu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deep current is not obvious. The interannual volume transport anomaly of Luzon Strait has a 6-month lag coefficient of 41.6 with NiO3.4, and the water exchange in Luzon Strai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NSO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2a 3a and quasi 8a cycles.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CB403606)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2010403)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5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2038,41206023)
【分类号】:P731.26
【正文快照】: 1引言吕宋海峡是联系太平洋与南海的主要通道,在太平洋强西边界流——黑潮的流动过程中,流经吕宋海峡东部时伴随着黑潮水对南海的入侵,这通常被称为吕宋海峡输运。黑潮沿着菲律宾东岸向北流动经过吕宋海峡时,有个分支沿着西北方向进入南海。黑潮水主要通过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铭;宋朝阳;吴克俭;张淑芳;;环渤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水交换能力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2 孙英兰,张越美;丁字湾物质输运及水交换能力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鲍献文;鞠霞;吴德星;;吕宋海峡120°E断面水交换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希彬;孙晓燕;牛福新;宋军;;半封闭海湾的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通报;2012年03期

5 李希彬;张秋丰;牛福新;叶风娟;李杰;李轶斐;王鲁宁;崔健;;渤海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研究;2013年03期

6 董礼先,苏纪兰;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Ⅰ.对流-扩散型的水交换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9年04期

7 董礼先,苏纪兰;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 Ⅱ.模型应用和水交换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5期

8 姚炎明;彭辉;杜雅杰;刘莲;;象山港分区水交换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1期

9 赵亮,魏皓,赵建中;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2年01期

10 李小宝;袁德奎;陶建华;;大型海湾水交换计算中随机游动方法的应用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正光;赵玮;刘秦玉;管守德;李培良;;吕宋海峡水交换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袁德奎;吕迎雪;孙健;陶建华;;用关联矩阵研究天津港的水交换[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3 赵亮;魏皓;赵建中;;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聪;林军;章守宇;;大亚湾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孙振宇;胡建宇;;基于Argo浮标观测的吕宋海峡水交换[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莉;赵晓冬;尤薇;吴丽华;;防城港海湾污水扩散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陶建华;;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与模拟[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8 朱赖民;;多元统计分析在南海水团划分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玉勇;什么是程序[N];电脑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健;海湾、近岸海域水交换研究的关联矩阵方法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2 宋军;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李小宝;大型海湾水交换高效计算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赵军凯;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钦臣;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伟;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性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9 齐继峰;东海水团特征及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交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磊;海湾水交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张晶;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彭辉;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伟;近岸海域水交换特性及其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王道生;渤海湾水交换及泥沙输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吕迎雪;海湾水交换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7 王雪竹;南海中层水、中层环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马倩;大风作用下渤海环流和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张犀;大连虎滩湾改造工程湾内潮流、水交换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杜伊;罗源湾海水交换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82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82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f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