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3种典型潮滩沉积物微塑料分离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6 07:52

  本文关键词: 微塑料 密度分选 潮滩沉积物 分离方法 出处:《水生态学杂志》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我国海岸带环境中微塑料监测方法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问题,探讨和改进了直接浮选法(方法 A)、分液漏斗法(方法 B)和容量瓶法(方法 C)3种典型的潮滩沉积物微塑料检测方法,并探究了沉积物粒径和聚合物类型对其分离效果的影响。经检验,3种方法对潮滩沉积物中尺寸约为1 mm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等5种常见聚合物颗粒的平均分离效率达到(91±7)%,且聚合物类型并不会影响分离效果(P0.05)。方法 B在分离效率和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法(P0.05),对于粗砂(0.5~1.0 mm)、粉砂(0.004~0.063 mm)和泥质(0.004 mm)3类潮滩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颗粒均有着良好的分离(95%±3%)。沉积物粒径会显著影响提取效果,呈现出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微塑料分离效率提高的趋势(P0.05)。利用方法 B对系列现场调查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海州湾北部绣针河口、赣榆港码头和高公岛乡潮滩沉积物中微塑料数量丰度分别为34.97~144.33 n/kg、43.70~119.9 n/kg和372.98~1 103.02 n/kg;质量浓度分别为2.56~10.70 mg/kg、1.01~5.92 mg/kg和3.36~8.48 mg/kg。
[Abstract]:Aiming at the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microplastics monitoring methods in coast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direct flotation method (method A) is discussed and improved. In this paper, three typical methods for detecting microplastics in tidal flat sediments were studied, and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particle size and polymer type on the separation effect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plit funnel method (method B) and volumetric flask method (method C).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 of about 1 mm in size in tidal flat sediments was studied by three methods. The averag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polyvinyl chloride (PVC) and polypropylene (PP) was 91 卤7%. And the type of polymer does not affect the separation effect. Method B is superior to the other two methods in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For coarse sand 0. 5 ~ 1. 0 mm). The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silt sand (0.004 ~ 0.063mm) and the muddy (0.004 mm)3) tidal flat sediments have a good separation of 95% 卤3%. Sediment particle siz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extraction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microplastic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particle size. The method B is used to determine a serie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thern Haizhou Bay embroidery Needle Estuary. The 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sediments of Ganyu Port Wharf and Gaogongdao Township is 34.97 ~ 144.33 n/ kg, respectively. 43.70% 119.9 nr / kg and 372.98 nkg-1 103.02 nkg;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were 2.56 ~ 10.70 mg 路kg ~ (-1) mg/kg and 3.36 ~ 8.48 mg 路kg ~ (-1) 路kg ~ (-1) 路kg ~ (-1),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6057-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6054) 连云港市科技计划项目(CXY1322;CN1206) 淮海工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15010)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分类号】:X55;X8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健;毕春娟;陈振楼;;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活性重金属的空间分异及控制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2 曹敏;;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物化学元素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4期

3 张卫国,俞立中;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磁学性质及其与粒度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年09期

4 刘绿叶;高效江;陈卓敏;宋祖光;;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分布和形态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5 沈军;刘尚灵;陈振楼;毕春娟;;横沙岛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累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6 周召千;刘素美;戚晓红;罗忻;毕言锋;曹文卿;于子山;任景玲;;胶州湾潮滩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对海湾营养盐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7 袁代亮;何青;王宪业;蒋丰佩;;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抗剪强度分析[J];泥沙研究;2013年02期

8 柯贤坤;潮滩沉积物的粒度特征[J];海洋通报;1988年04期

9 许世远,陶静,陈振楼,陈中原,吕全荣;上海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的动力学累积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7年05期

10 陈振楼,许世远,柳林,余佳,俞立中;上海滨岸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累积[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侯立军;刘敏;许世远;欧冬妮;刘巧梅;张斌亮;蒋海燕;;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环境过程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石勇;;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及其对流域变化的效应[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侯立军;刘敏;许世远;;长江口潮滩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欧冬妮;刘敏;侯立军;许世远;余婕;程书波;高磊;;干湿交替对潮滩沉积物磷酸盐吸附特征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张卫国;俞立中;陆敏;;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高效江;刘绿叶;陈卓敏;;上海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高效江;张念礼;陈振楼;许世远;;长江口上海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陈振楼;毕春娟;李丽娜;许世远;;长江口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及其分布[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张修峰;何文珊;陆健健;;长江口岛屿湿地不同高程潮滩沉积物TN、TP的模型研究[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俊鹏;辽河口潮滩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志勇;长江口及苏北潮滩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钚(Pu)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3 高磊;长江口潮滩湿地主要生源要素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巧梅;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元素N的累积、迁移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丽;生物扰动对黄河口潮滩沉积物侵蚀性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张帆;胶州湾贝类增养殖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周逢春;潮滩沉积物中石英顺磁中心ESR信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石勇;鸭绿江河口潮间带沉积特征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对流域水沙通量变化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93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493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