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米氏凯伦藻生长对磷的响应及其吸收动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1 09:11

  本文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无机磷 生长 吸收动力学 出处:《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了3种不同无机磷水平培养条件下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细胞密度、体积的影响以及米氏凯伦藻的磷吸收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不同无机磷水平培养条件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在整个实验期间,磷浓度越高,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越高,而且从第12天开始到实验结束,高磷组中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均显著高于中磷组和低磷组(P0.05);与之相反,低磷组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从第6天开始显著大于中磷和高磷组(P0.05),而中磷组中米氏凯伦藻体积与高磷组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米氏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米氏凯伦藻对无机磷的吸收速率和初始磷浓度之间关系,其中米氏凯伦藻对无机磷的最大吸收速率(ρ_(max))为18.587 fmol/(cell·h),半饱和常数(K_s)为0.490μmol/L。鉴于东海赤潮高发区的海水中无机磷含量偏低的事实(0.10μmol/L左右),米氏凯伦藻对无机磷的较强亲和力以及低磷条件下的持续增长潜力表明在低磷条件下甲藻对营养盐的吸收比硅藻更具有竞争力,从而驱动东海区硅藻赤潮和甲藻赤潮演替。
[Abstract]:The cell density of Karenia mikimotoi in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inorganic phosphoru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inorganic phosphorus level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Karen's algae. The higher th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as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the higher th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as. The higher the cell density of Karen Mirolimus was, and from the 12th day to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density of the cells in the high phosphoru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edium phosphorus group and the low phosphorus group (P 0.05), and in contrast, the cell density of the medium phosphoru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edium phosphorus group and the low phosphorus group. From the 6th day, the cell volume of Karen's algae in the low phosphoru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edium phosphorus and high phosphorus groups (P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um phosphorus group and the high phosphorus group (P 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sorption rate of inorganic phosphorus and the initi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The maximum absorption rate of inorganic phosphorus of Karen's algae is 18.587 fmol/(cell 路hmh and the semi-saturation constant is 0.490 渭 mol / L.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 of inorganic phosphorus in seawater in the high red tide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is low, it is about 0.10 渭 mol/L.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ntinuous growth under low phosphorus conditions showed that the uptake of nutrients by Prorocentrum was more competitive than that of diatoms. Thus driving the succession of diatom red tide and Prorocentrum red tide in the East China Sea.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浙江省水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5M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506194) 浙江省水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20150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4C030006)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项目(2015C33246)
【分类号】:X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盎绿;李道季;;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渔业;2016年04期

2 张璇;石晓勇;张传松;韩秀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藻种演替过程中营养盐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6期

3 边梅;郑森林;刘文华;林康丽;邱晓燕;黄浩;余兴光;陈彬;刘正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九龙江口水域米氏凯伦藻的分布[J];台湾海峡;2012年01期

4 张凤英;徐兆礼;马凌波;郑俊斌;缪宇平;陆亚男;;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的建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5 郑俊斌;张凤英;马凌波;陆亚男;;米氏凯伦藻1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赵晓玮;唐学玺;王悠;;两种海洋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之间的相互作用[J];植物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7 李天深;于仁成;周名江;;链状亚历山大藻(东海株)对磷营养物质的需求与吸收策略[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8 郑俊斌;张凤英;马凌波;陆亚男;马春艳;;两种常见外来入侵赤潮藻的PCR鉴定[J];海洋渔业;2009年03期

9 崔伟民;杨维东;刘洁生;李宏业;;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金花;唐洪杰;杨茹君;王修林;;氮磷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雁宾;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季节性赤潮生消过程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晓玮;环境中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及氮源形态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兴莲;阳光紫外辐射和氮营养盐对硅藻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2 李允;信息扩散模型应用于生物入侵问题的风险评价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乔倩;不同氮源对典型赤潮藻类生长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4 斯丹;米氏凯伦藻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入侵风险评估[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5 王雪景;尿素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生长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兰岚;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对N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李冰;氮磷营养盐与藻类生长相关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8 丁雁雁;温度、光照对东海几种典型赤潮藻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钟娜;不同氮源和磷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生长和产毒影响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郭羽丰;四列藻在几种环境胁迫下补偿和超补偿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颂辉;黄凯旋;;米氏凯伦藻在三种无机氮源的生长情况[J];生态环境;2007年05期

2 李香芝;王宁;苑芳惠;王文静;王仁君;丁艳平;;蒽胁迫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3 马龙;潘克厚;;三种海洋经济微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4 张凤英;徐兆礼;马凌波;郑俊斌;缪宇平;陆亚男;;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的建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9年06期

5 佚名;;逆向创富7妙招[J];民营科技;2004年06期

6 安鑫龙;李雪梅;么强;;河北省2个赤潮藻新记录种——米氏凯伦藻和里昂原多甲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7 黄凯旋;谢雅慧;吕颂辉;;米氏凯伦藻对氮源的吸收利用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8 张勇;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n灥亩拘约爸露就揪斗治鯷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1期

9 龙华;杜琦;;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产;2005年04期

10 陆亚男;缪宇平;樊成奇;;凯伦藻属微藻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海洋渔业;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凤英;马凌波;徐兆礼;郑俊斌;石彦红;;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A];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雷强勇;吕颂辉;;氮营养胁迫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蛋白表达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刘婷婷;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米氏凯伦藻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作用[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黄凯旋;吕颂辉;;米氏凯伦藻对氮源的吸收利用特征[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庞勇;张淑雯;欧林坚;吕颂辉;;不同有机磷源对米氏凯伦藻和海洋卡盾藻的生长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凯伦建材快步进军“国内知名”[A];全国第十五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泽全;走进凯伦庄园[N];人民日报;2002年

2 吴丹;凯伦·安,无国界的流浪歌者[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资深报人 丁刚;殖民者的优雅[N];东方早报;2010年

4 吴心韬;英国工业发展之迈凯伦样板[N];经济参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贺丹 通讯员 甘景书;紧步快跑 做到最好[N];中国建材报;2013年

6 王爱军 戴泉力;华药与美国凯伦公司合作开发创新药[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方正;旭格与F1激情诠释完美合作[N];中华建筑报;2006年

8 瞿剑;救命稻草[N];科技日报;2004年

9 CUBN 记者 孙先锋;商战的秘诀[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10 童薇菁;伦敦:大学毕业生抱团“群居”[N];文汇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智;不同增塑剂对短凯伦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宋政娇;BDE-47及UV-B辐射的联合作用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斯丹;米氏凯伦藻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入侵风险评估[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4 李正锋;米氏凯伦藻的磷营养生理生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马龙;利用经济微藻的竞争作用防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孙科;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海洋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王越;环境因子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晓玮;环境中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及氮源形态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郭辉革;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与毒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史战鹏;米氏凯伦藻提取物的溶血作用及细胞毒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02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02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