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季渤海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出处:《海洋通报》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深的辽东湾湾口和渤海海峡,海水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层水温高于中底层,而表层盐度与营养盐浓度则低于中底层。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渤海夏季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的绝对与相对限制,而受河流输入影响,硅酸盐的相对限制得到显著缓解。表层Chl a浓度的高值区位于滦河及复州河河口附近海区,中层与底层的高值区则出现在滦河与黄河口附近。Chl 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磷酸盐与硅酸盐的浓度、氮磷比、氮硅比是影响Chl a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且温度还影响到Chl a浓度的垂直分布。
[Abstract]:In July 201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nutrient salt and chlorophyll a Chl a concentration in 26 stations in Bohai Sea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water depth of Bohai Sea and the input of terrestrial rivers in summer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nutrient an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the coastal wa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low salt and high nutrient are not obvious, and the vertical variation is not obvious. In the deeper Liaodong Bay mouth and the Bohai Strait, the sea water is obviously stratified, and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iddle bottom. However, the salinity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iddle and bottom layers, and the nutrient struc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absolute and relative restrictions on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in Bohai Sea, which are affected by the river input. The relative limit of silicate has been alleviated significantly. The high value area of surface Chl a concentration is located in the sea area near Luanhe River and Fuzhou River estuar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a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near Luanh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Estuary shows that salinity, concentration of phosphate and silicate, ratio of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 of nitrogen to silic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concentration. The temperature also affect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concent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研究项目(XDA11020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6121)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基金(JQ201414) 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基金(41249901)
【分类号】:P73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民权;;我国环境因子与地震关系研究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2年09期
2 董罡;周康力;刘炜明;;屏障设施环境因子的控制设计及探讨[J];实验动物科学;2008年02期
3 N.AllenBinns;FredM·Eiserman;周汉书;;美国怀俄明河流中鲑、鳟鱼环境因子的定量分析[J];国外水产;1982年01期
4 施建忠,王天铎;营养生长期植物冠根比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植物生理学报;1995年04期
5 张金屯;结合多个环境因子的模糊数学排序[J];植物学通报;1995年S2期
6 李继泉,金幼菊;环境因子对植物他感化合物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1999年03期
7 梁利群,孙效文,曹顶臣,闫学春;转基因鲤对几种环境因子耐受能力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8 孙利芹,郭尽力,江涛,王长海;环境因子对紫球藻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中国油脂;2004年09期
9 慈恩,高明;环境因子对豆科共生固氮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6期
10 孙传范;赵耕毛;唐运来;;环境因子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菊燕;黄鹤忠;;环境因子对海洋藻类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增岭;高坤山;;环境因子对钝顶螺旋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马晴雯;张东升;林国芳;陈纪刚;项翠琴;沈建华;;上海人群中环境化合物代谢有关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崔泳琳;周忠玉;尹岭;吴效明;王式功;藤怀金;王敏珍;郑山;黎檀实;;北京地区气象与环境因子对循环系统急诊发病量影响研究[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5 程红伟;陶俊勇;张云安;;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算法探讨[A];2010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郭房庆;Nigel Crawford;;一氧化氮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机理[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阎光宇;冯建祥;杨盛昌;林光辉;;秋茄冬季树干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探[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胡斌;杨战平;;基于反应论模型的指数型环境因子点估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9 卢从明;;光系统Ⅱ对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张敬旺;谢骏;龚望宝;李志斐;余德光;;池塘底泥耗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南科技学院 魏刚才 刘保国;保证鸡群健康和高产必须注重改善环境,减少应激发生[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TOURE Dado;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穆大刚;五种红树植物光合产量模型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曹加杰;非生物环境因子调控对沉水植物生态恢复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李强;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浩;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环境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古丽孜帕·夏热浦汗;不同来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株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抗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贾小佳;WTH-4温湿度环境因子无线监测仪的设计[D];宁夏大学;2015年
4 魏雨晴;上海市霾与非霾期间长江口环境因子特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简美锋;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春生;多功能作物生长及环境因子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7 吴U嗕,
本文编号:1518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1518614.html